农民互联网:(郑志东)你从外表看,坐落在山西省原平市平安西大街汤泉浴西面的一处北方极其常见的临街居民小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你进去一瞧,别有洞天。这处取名山西云鹄文化红色记忆展览馆的民宅里,藏品颇多,精品不少,引人注目,让人留恋。人们面对这些丰厚的藏品,激动不已,慨叹颇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皈依。驻足此处,落目旧物。使人由然而生思古念旧之情。事实上,只有记得住乡愁,人内心才有安处。小宅的主人王吉怀忠党爱国,致力文化。小院旧物寄乡愁,他守护文脉,用活旧物,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功不可没,值得一书。
守住文脉
文物承载着多彩文化和灿烂文明。王吉怀告诉记者,山西原平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四处不可移动文物,更是声名远播。一是建于金代,明代大修的普济桥。二是宋、元时期的惠济寺。三是建于元大德三年,明、清两代重修的文庙。四是朱氏牌楼,清代石牌坊等国保文物单位及两处省保单位。这些遗存,展示了原平这片土地上的根脉,其文明之光也照耀原平的未来……
文脉深深在此处。
近年来,原平市委、市政府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来抓,在文物保护提档升级工作中,先后铺开完成了崞阳古镇保护工程,建设完成了爱木图红色文旅基础设施工程……
一件件文物站在时光的深处,回眸后人为文脉传承做出的努力。王吉怀是这些传承队伍中的一员,他和众多热爱原平文化的人们一道,古道热肠为原平大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而积极作为。王吉怀觉得收藏保留一些老物件,从形式上起码守护住了文脉,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创造了条件。
你看,在这个小院里,存有清代民国“山西王”阎锡山父亲坐过的一台保存完好,红木打造,十分豪华的“轿车”,价值堪比现代的宝马小汽车。
你看,这里的四壁挂满民国时期的3000多面镜子,展览1万多平米,非常珍贵,十分宏大,是山西省首个收藏镜子的个人博物馆。
你看,在王吉怀的展览馆中,与镜子相映生辉的,是他精心收藏的62块清代匾额,均为名人真迹,其中有袁世凯的亲笔大匾。还有不少民间古老的房檐精美兽头。
你看,民国的3000多个陶瓷喜字罐在这里落户,保存之多,品相之好,十分罕见。
你看,这里收藏着文革时的1300多个茶缸,图案各异,让人叫绝。
你看,66把过去秤量药材的那个秤,土话叫等子的东西,在这里也有影子。
你看,这里还能找到原平市资深老干部出版的书籍,王吉怀把50多个老干部的作品文集收藏起来,展示出去。王吉怀说,这些老人们,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不应让他们出了的书,仅作孤芳自赏,成了废纸,放在展厅,让众人阅读,留下别人对作者最真实的印象。这里稀罕少见的古物旧品,数不胜数,博物众多,名符其实,令人叹为观之……
“五米的石条躺当院,两岁孩子在上面玩。千年的基石忆当年,万户王侯今不见。或官或农业不同,人生何以论成功?既然无计安天下,何不清闲收古董?”这是王吉怀直抒胸臆,即兴而作的几句打油诗。事实上,王吉怀至从退休后就做这件收藏展览的事。他的展馆从不收门票,只有热茶和笑脸等人来。
如此良心经营,如此坦荡悠闲,如此乐度晚年。山西云鹄文化展览馆自然成了原平文化圈子的靓点。王吉怀借势做大,他倡导成立了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下设山西云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活跃原平文化。一是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二是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民俗文化工作会,汇报工作,表彰先进、制订计划,部署任务,研究民俗文化,宣传人文景观,保护文物古迹,挖掘艺术精华。召开文化旅游研讨会,承办文艺作品竞赛、评审与拍卖事宜。三是搞好队伍建设,注重选拔民间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组织机构。四是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先创优,做德艺双馨的民俗文化工作者。五是开展“文化互动、联谊并进”活动,繁荣原平民俗文化事业。六是编好《原平文化丛书》与《石鼓》等文化书刊,力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办出特色,创立品牌。
人的成功都是苦磨的结果,不管什么行当,只要千锤百练,万般吃苦,都会出现惊人的奇迹。王吉怀既有思路,又有行动,把余热发挥到极限,用疲惫的身体挑战自己的老龄,把个人酷爱的小事业搞的有色有声,大有名堂,风声水起。他说,工作就是快乐自己的同时,又给社会做点贡献。
一个老共产党员说:王吉怀是有心人。他十分乐意捐些旧东西给王吉怀的展馆增加点力量。在原平,这个没有一点公益性经费投入的私人博物馆,虽然展示了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这充分说明王吉怀创立的红色记忆展览馆办的好,起到的社会教育作用非常之大。
传承文化
深不见底的文物文化,神秘诱人。古人的智慧给人们留下很多宝贝,有些老旧物件,直到现在人们还解释不了它的来历用途,也留下足够几代人研究的课题。原平是山西省北中部的一个文化大市,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人文资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行业呈蓬勃发展之势。人们在工作之闲,茶余饭后,心无旁骛地把玩自己的藏品,或者找一处私家博物馆,仔细品鉴每一件文物藏品,有乐有趣,极富品味。星移斗转,彼时此刻,陈物新境,这些过去常见,现在少见的旧物,当人们面对目睹,总能勾起诸多回忆。因为这些陈年旧物,不再是一件没有生命的器物,而是一段昔日鲜活生动的历史。
时间流逝,古董流失。王吉怀热爱民俗文化,向行家里手请教学习,不耻下问,掌握了不少的文物专业知识,因此独具慧眼,总能从市场上把民国以前的老字画、老家具、老照片、老瓷器,连木匠、泥瓦匠用的工具,和农民的农耕器俱等,这些几乎绝迹的古董弄到手里。
王吉怀通过走访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得知,山西明清两代,遗留民间的各种石雕石刻,大都出至名门望族商贾手中。例如忻州市有徐家,代县有杨家,泽州有陈廷敬,繁峙县有陈桂芬、陈九州,五台县有阎锡山等老宅。
王吉怀把这些从各地收揽的石雕置放展览,观者不仅欣赏石头的美丽,大匠的技艺,而且拾趣过往的人文历史。历史从来不会再来,珍惜尤显珍贵。人的终点是入土,古建筑终点是消失损坏。慈禧太后曾路居原平崞县,崞县县衙陈列明代守城铁炮多门,但损坏严重。从小热爱民俗文化的小人物王吉怀,每见此景,总是忧心忡忡,加之搞古建筑工程多年,深感不安,他曾提议市里要重视文物,建议修好古迹让世人观展,了解历史,启迪教化,益于后人。
王吉怀说,在文物面前,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渺小且短暂。人们当以平淡、自然、虔诚的心态去探索,去追求,去研究,去收藏,把历史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多年来,王吉怀倾尽家资,节衣缩食,锲而不舍地购买收藏当地的历史文化实物,唯恐遗漏和外流。藏品积累没底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金入不敷出的窘境。王吉怀借钱贷款,硬把一件件心爱的藏品保管下来。收藏不易,过程曲折,买卖纠结,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个人知晓,外行是体会不到的。
汗水流过有金秋。在王吉怀的展览馆里,最具特色的当数挂满墙壁的3千余面玻璃镜子。这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收获的喜人结果。一面不多,千面汇集,效果凸显。这就是一座山,这就是一片海,这就是一座足以让人景仰的文化之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镜子,谁都不陌生。它是一种以水银为背面反射物质的玻璃,具有观照形象的作用。曾几何时,人们家家户户都拥有一面或者两、三面镜子,它是观照自我形象的一件日常用品,和全家人共同用来整理容颜的“臭美工具”。这一块平平常常的水银玻璃,有圆或椭圆,有方或长方,镶嵌装置在一个结构简单、材料简单的框架里,可挂可立。作为整衣正冠之物,它以一方明亮映照着居室,成为人们在过去艰涩生活中的一种欣慰。
如今,曾是家中一面“小太阳”的镜子,已经离开人们的视野许多年了。更没有多少人会想起它相背而置的宣传画,其实镜子背面字和画,更为有趣。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状态,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历史印记。
你瞧:有的镜背面是毛主席身穿绿军装笑容可掬向人挥手致意的图画;有的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等毛主席语录;还有“向雷锋同志学习”宣传画系列;有的是八个样板戏宣传画和民国美人宣传画系列……
50后、60后、70后,都对过去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小镜子,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感受。王吉怀说,镜子虽小,世界不小。收藏是什么?收藏就是收藏文化、收藏心情、收藏财富、收藏历史、收藏人生、收藏你我他。
走近展馆,面对镜子,过来人自然而然勾起对往昔岁月人和物的无限眷恋。当年的旧镜子,这里应有尽有。王吉怀收藏的这些玻璃镜子,除一小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手工绘制的人物镜子外,大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产品。这些具有红色文化背景的镜子,单论个体价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育后代、宣传形势的最佳体裁,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特殊教材,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打人民战争的一种总动员令。如果说,镜子是展馆的一个特色,那么,古老匾额更是展示亮点。
王吉怀说,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是先民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是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从建筑的角度讲,匾额既没有稳固基础的功能,又没有衔接结构的作用,但院门和房檐是匾额的载体,匾额是院落建筑的眼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匾额文化,可以体现院主人的职业地位、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兴趣所在,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旧时匾额的丰富文化内涵,就是值得一读的历史。
匾额文化主要表现在它的雕刻艺术、装饰艺术和文字艺术上。匾额书写通常笔法潇洒自如,端庄厚实,镌刻犀利流畅,遒劲秀丽。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匾额书法笔法有行书、楷书、草书,有阳刻、阴刻、有阴抱阳刻。皆系书法、雕刻精品,体现着中国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表现了题写匾额者的书法喜好和手工镌刻者的工匠精神,观者确有赏心悦目、思绪广开、胸襟博大之快感。匾额词语的题写者有乡绅、举人、进士,或是国家重臣。他们学问严谨精深,书法功底深厚。那个时代,但凡讲究点的富裕人家,总会在院门门楣和房檐上方都要镶嵌一块匾额,以至形成了一种匾额文化习俗。木制匾额一般都雕有纹饰边框,有云纹、龙纹、花草纹、竹节纹、富贵牡丹纹等多种式样,讲究者还雕有暗八仙、四季图、百寿图等。也有的不雕刻花纹,只是把木框打磨得光滑细腻,给人一种朴素大方之感。框内由质地良好的木板刨平,都雕刻有文字。一匾刻四字者居多,如“耕读传家”“福寿康宁”等;三字匾也多见,如“和为贵”“活泼地”等;还有一匾二字者也不少,如“敦厚”“凝瑞”等。
匾额上简洁、精炼的词语,都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遴选的,是从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中高度提炼和精准萃取的,皆是体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不仅对民生民风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匾额上的词语,表达了院主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文化素养,是整个院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王吉怀说,他收藏的匾额语有四个类型:趋吉求安、兴家立业、喻理劝世、壮怀明志。这些匾额语言简意赅,体现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哲学,召唤真善美,晓喻是与非,激荡人心,铸造灵魂。王吉怀收藏的匾额有堂号匾、书房匾、牌坊匾、门楣匾、祝寿匾、贞洁匾、馈赠匾、褒奖匾、功名匾等等,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这些牌匾,是后人观赏书法、研究历史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古代匾额,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正日益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价格不断飙升。可以说,一个匾额就似解读一个家庭的卷首语,是阐释一个门第的点睛之笔,无不闪现着极其亮丽的文明之光,无不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生土建筑不仅是会呼吸的房子,还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单家独院是我国北方居民传统的居住形式,有院必有院门,有院必有房檐,院门是家庭门第的表现,房檐是院落气势的所在。因此,古代人们对院门和房檐的设置、装饰颇为讲究。
山西晋北古家具,代表晋北民族优秀文化,是极其灿烂辉煌的中华家具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我国文人创作居室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贵族用品,继承了官家器物风格,繁琐文雅实用,集花丽耐用为一身,官气十足,尺寸适中,是贵族富人追求的目标,是达官贵人豪门家具的典范。是收藏家长期追求送礼的必备佳器,也是民俗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实物佐证,十分珍贵。尤其是古家具上的青铜配件,和放各种实用小杂物的储存间非常得体顺手,所以古家具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
展览馆的后院内,是王吉怀花巨资收购的各种古建筑木质构件。其中仅各式门楼就有30多座,房屋上的雕版、格扇则不计其数。这些木雕构件雕工精细,纹饰优美,代表了清代崞县、代县两地民间古建装饰的最高艺术水准,极具文物和收藏价值。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百年,也是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世纪。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付出高昂代价,从而不得不优化生态大环境,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所以人类必须倍加珍惜千百年来的文明。事实上,人们推崇古朴美、自然美、纯真美,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希望能走进古朴,希望回归自然。
对于老宅院的怀旧,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产生的一种难以磨灭不掉的特殊情感。尽管工业社会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打破了农业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悠闲,挤占了自然生活状态下的种种生活乐趣。
“过去的都是美好的”。越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现代人群心理上的饥渴;越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自然和神灵的默化。过去那种生活方式所依托的院落建筑,对今天浮躁难耐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和剂与镇静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建筑是无声的书卷。建筑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民俗风情等等丰富的内涵。如今依然幸存的老民居及老物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它们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无数人的苦难和希望。老房子就像一个老者智者,它在讲述着人类的昨天,讲述着与我们今天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故事。因而,钟爱精美、宏大、古老的乡村建筑物,是人们永远化解不了的文化情结。
王吉怀认为,老房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小看大,以大看小,保护它们的意义非同小可。保护这些古建筑,能彰显其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文化才会有渊源有依托。
王吉怀热衷收藏农耕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田野上劳作是农民的看家本领,而农耕器具则是农民不离不弃的忠实伙伴。每一座简陋农家院落的犄角旮旯,都不缺各式各样的农耕器具。但凡是一个农家子弟,就没有理由不熟悉这些或铁制或木制或皮革制或麻绳制的农耕器具。或许你们在幼年时期,并不了解,也较难掌握每件器具的功用,但不可不明白你家祖辈父老与这些器具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因为,人们所有的欢乐伤痛都与这些名目繁多的耕作伙伴息息相关,就是这些看似毫无生命力的器具,见证了岁月、见证了沧桑、见证了一代代中国农民的生命状态。
时光流逝,生活嬗变。当悄然进步的社会生活影响到农耕方式后,许多农耕器具从人们的视野里渐次淡出,它们遭遇到了淘汰的悲哀和冷落的遗弃,丢在破烂不堪的仓房里再难见到天日,身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
作为一种文明遗存,传统农耕器具蕴涵的浓郁文化气息和璀璨科技光芒,不仅仅是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科技教育资源。因此保护、整理、挖掘传统农具刻不容缓。如果将其列入农业旅游的序列项目中,既可以实现保护、整理、挖掘的目的,也可为方兴未艾的农业旅游观光增加新的亮点和新的活力。
王吉怀的云鹄文化公司依托滹沱河两岸的农耕集群,大量搜集回收耕地、播种、除草、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劳保工具和民俗用品,并集中分类展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平在历史上作为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历史地位,在互相融合碰撞下的传统农具使用、演变状况,以及传统农具在这一特殊区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填补了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空白。参观这些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有利于让遗落在田间的农耕文明和历史陈迹更加鲜活起来,有利于专家学者脚踏实地探求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有利于后来人触景生情去感受穿越古老时光的记忆温馨。
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很不简单的一件事,谁也想做,谁也不做,因为没前没钱可途。但是这个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却是无穷的利。人无弱点,只有需求,王吉怀说,在能力范围内,如果他能满足别人的需要,他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只要有人来咨询你,你就是师傅。只要你坚持,用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来坚持研究,广发朋友圈,就会有很多钱找上门来。
走过人生风风雨雨的王吉怀,感觉人生就是一场赌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赌人生,赌眼力,赌心情,至从没有投机倒把这个词后,不少人每天都在投机取巧,都在想法赚钱。选物收藏,必须看到60%利,才可下手,因为买到手,消耗时间,多长时间谁也算不准,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时刻准备赔钱。
收为有,藏也为有。但在人世间,惟有品有德之人,方能被人尊重。而有能无品之人,难以服众。当一个人能力很强而品德很差时,他不但没有了朋友,还没有了口碑,还会没有了立足之地,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人品,就是人们人生远航的船,厚德方可载物,这艘船走得稳不稳,走得远不远,关键要看它的原材料——品和德。王吉怀打趣地告诉记者,自己选品立德,十年如一日,一贯如此。他喜欢古玩行,或许可以换来比平常人多活十年的效果。他天天活在快乐幻想的美梦世界里,这是平常人多么想达到的境界啊。一辈子,一件事,一种心情是多少钱能换来的?他每天操着买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豆腐的钱,乐此不疲哪能不长寿?哪能不健康?只要有压力,人就不会死。
王吉怀说,看一个人收藏的层次,不是光看其收藏的藏品数量和种类,而是看他对藏品的态度,一方面是对物品的收纳,另一方面通过物品的吸纳提升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倘若做不到这一点,藏品再多,充其堂也仅是一个保管员而已。
藏品见水平。王吉怀日积月累,量变质变,探寻收藏,渐悟真谛。他总结了收藏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心生欢喜;第二个层次,看得出真假;第三个层次,悟得出精髓。这三个层次,说来简单,弄明复杂。就说第一层,心生欢喜吧。王吉怀身边的很多人对收藏的爱好,最初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图投资回报。有的收藏一枚邮票,有的收藏一个瓷器,发自内心的这种喜欢,没有什么利益行为,目的不是从中间挣到什么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个喜好。
第二个层次,也是人们目前收藏圈里争论最多的就是看得懂真假。古玩的收藏本来就是曲高和寡的一项活动,它是一份精神的高雅享受。近些年由于这种高附加值的价格体系,所以带来了仿古和造假的风气盛行。再加上一些精品古董本身稀缺的这种资源性,以及投资价值低谷的价值体现,所以参与收藏和讨论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打着玉器收藏和鉴定的旗号,然后私下里来推销和销售假货尾货的屡见不鲜,也暴露出来目前收藏市场的一个真实和残酷的现状,就是真正的古玩收藏啊,真和伪是一道门槛,有的人玩了一辈子,其实连门都没进。
第三个层次。物稀为贵,悟者为高。王吉怀说,身边悟得出精髓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到了这个层次,更多的是讲究文化内涵,以国家和历史为收藏的宗旨,毕生的藏品和研究的主题都会奉献给国家,反馈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王吉怀费钱耗时创建的红色记忆展览馆,虽说简陋,却显富裕,因为它拥有不少人世间弥足珍贵的旧件老物,堪称一绝,是原平历史文化的一杆旗帜。可谓小物件大收藏,小人物大智慧。这座集收藏展示、德育教育、文博研究为一体的民间历史文化展厅,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文博基地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从而为原平的文化繁荣、经济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心存美好的王吉怀真诚期望广大爱好民俗文化的同行加盟合作,共同发扬光大民俗文化。
弘扬文明
文以载道。王吉怀爱文尊文,文气十足,以文养文,借文兴业。2016年7月4日,山西云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时庄重醒目的大型标识牌匾,在平安西大街西镇新区赫然亮相,风声水起。“云”字,取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鹄”,是天鹅。蓝天上,云起鹄飞,繁盛之象,喻指文化艺术事业宏图大展,前途光明。
王吉怀的云鹄文化艺术公司,不仅仅是以展示购销民俗品、承办文化展览、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那么简单,它所汇集的多元历史要素,既有时空理念,又有文明内涵;既有社会渊源,又有思想光焰;既有衍进历程,又有精神果实。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民俗风情的窗户,搭建起记住无尽乡愁的桥梁,拉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演进认识上的距离。
王吉怀这里收藏和展示的虽然是些没有生命的器物,但这里的每一件藏品,无不凝结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了解它们,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屐痕,看到文明的轨迹,可以发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可以从中了解不同时代的民俗风情。一件实物,无论大小,常常蕴藏一个或者数个曲折跌宕的故事,见证一批或者几代人物的命运。人们面对这些不同类别、个性鲜明的民俗品,会引发无穷遐思。而这种过程,能够使人心灵沉静,也能使人神思飞扬。到过云鹄文化艺术公司的参观人群,面对这些丰厚的藏品,无不慨叹不已,甚至拍案叫绝,这里满是家国情怀,满是文脉延亘,满是精神皈依。人事有代谢,住来成古今。睹物思史,尽现乡愁。
王吉怀说,怀旧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注入了时代内容的重塑与升华。记者玩味王吉怀的话,觉得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是彰显城市精神和展现城市品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可以说,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王吉怀把收集到的一些破烂旧物,一方面通过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古调神韵;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开发,着力引入能够展示原平非遗文化的活力业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真物件文旅实物项目,充分发掘古物内在价值,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护好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加强了活化利用,优化发挥了其实际功能,激发了蕴含在城市文脉中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让城市历史延展、城市文脉延续,百姓生活获益。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原平城市的亮丽名片。
苏轼有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数家庭最大的心愿,期盼家庭长久,子孙兴旺,莫过于“传家久”这三个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王吉怀钟情此道,乐此不疲,他一直在做“传家久”的事,一直走在路上……
王吉怀说,社会上不少人都认为,唯有大富大贵、有钱有势、地位颇高,才算有福气。其余的,都不算福气。人们把物质、地位、财富,等同于福气的观念,其实是有问题的。照这样说,岂不是世界上99%的普通人都没有存活的意义了吗?肯定不能如此等同。王吉怀觉得,真正的福气,未必是拥有极端的物质财富,还有可能是拥有精神、道德、信念、心态等方面的各种优势条件。
不问时光深几许,安然浅笑春风起。王吉怀觉得,如果今天,人们能在乡村街巷里看看匾额,照照镜子,眊眊老院,透过老物旧件,对中国历史渊源窥见一斑,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激发人们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岂不是一种更好的文明吗?
编辑:程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