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占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zh12zhx@126.com
  • 个人签名: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  我本农田一坷垃,  泥水滚成土掉渣。  若是辛劳勤耕种,  能长五谷能生瓜。  师荷吟  藕心入基层,  茎叶出水平。  风雨育莲子,  映日别样红。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859 篇
    回复总数:7317 条
    留言总数:54 条
    日志阅读:1094383 人次
    总访问数:136619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zx123发表的博文
“报” 缘[2024/3/5 15:37:26|by:zzx123]

“报” 缘

卜日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1968至1973年文革后期度过的。那时低年级就《语文》《算术》两科。四五级又增加了《政治》和《科学常识》。当时课程不多,政治运动却一个接一个。由于当时毛桃沟大队部和学校是一体的,五间瓦房两个大教室各占两间,白天由两个复试班使用,晚上由社员开大会用。一个单试班,五年级才四个学生,由校长在办公室给他们上课。这个办公室也是大队的值班室。更方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为了紧跟形势,也经常学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或抄写批评文章。还开展小广播站活动,一些学生在小山坡上,让声音洪亮的男生和女生拿着一个铁皮卷的喇叭筒轮番高喊《最高指示XX》《毛主席语录XX》《批林批孔XX》.....(旁边有高年级同学给题词)。当时我也从反面教材《儒法斗争故事》等材料中了解了焚书坑儒的历史,知道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历史人物,从《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拔苗助长》等故事中学到了知识。

  1974至1978年我又升到朱首营社中读书,步行搭梁六七里路。那时我是班长、学校团组织委员,做事很认真负责。邮递员就经常让我帮他给毛桃沟大队捎报纸。那时邮递员都是骑绿色的自行车绕大川送报刊信件,他们大多数星期一、三、五到毛桃沟大队邮信送报。如果没有信,特别是挂号信、电报单和汇款通知单就想少跑十八九里沙土路,就到朱首营中学找到我帮他把报纸捎到大队部。尽管有的老师和同学也说:“送报他们的工作,你没必要给他捎......”可我觉得这没什么,自己还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多看些报呢。那时毛桃沟大队和学校已经分开了,都盖了新房。大队订的报纸有《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承德群众报》等。我当时最爱看的是《河北日报》“布谷”版,这也应是我与文学最早的结缘吧!

  80年代初,我高考落榜后,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落榜不落志,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我不但跟随“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完了中专;还参加了“《人民文学》创作函授中心”首届创作函授学习(教务委员会主任:王蒙);及河北文学院创作函授部的写作学习(我的诗歌《向日葵(外二首)》只为脸上多沾光/对别人的意见/从来给以摇头/有人说/秋天能教会它/埋头思索/我想/那是它成熟后的负疚。《钢笔》我只有呕心沥血地奉献/才不辜负那/不断汲取的源泉。《雪》遭到上天的冷遇/方悔错乘云的帆船/大地呀/请收下/我冰心一片/因为我的泪早已哭干。1987年9月15日,发表在总第25期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 河北文学院函授部编印的文学创作导报,《处女地》的第四版《诗人摇篮》上。);又跟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了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教学工作还转了正,尽管工作、家庭、农活......一个个重担都压向自己的肩头,我却始终没有放弃业余写作的热情。当时学校订报上级没有统一规定,同一个中心校的各个学校报纸由于爱好不同,订的也都不一样,如:《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承德群众报》《热河晚报》《杂文报》《作文报》《书刊报》《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等等,后来上级要求学校必须订阅《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承德日报》。我就自费订阅《河北农民报》《承德广播电视报》《杂文报》(十多年前就停办了)等,多少年来,不论我们在希望的田野耕耘获得成千上万斤的收成;还是在事业的逐梦进程中,有千百篇的文稿发表。这都是我与报刊的缘分密不可分的,如:自2003年起我8次被《河北农民报》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或功勋通讯员就是一例。

  1985年我还在参加《人民文学创作函授中心》首届创作函授学习时。就曾写过针砭时弊的《农村管报纸的老会计》。当时的导师就建议我把此作业文稿投到报社,可我当时还没有这个意识。直到1999年承德报社举行一次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的活动,我才把《如此送报与如此管报》寄给了贵社。其中:乡邮送报不及时,管报的会计不让人看.....早报变晚报,日报变周报(新闻早已成了昨日黄花)。周报变月报,月报变季报,季报变年报。年报变废报,废报变墙报(农村糊棚糊墙用)。即把农村当时的弊端反映上去,我的建议还获得了二等奖。从那时起,我的写作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一些东西就在《承德日报》上发表,如:《“大气候变化,小气候出差”的启示》(2010.1.11发表在第6版金土地上)、《中国人传统的“四”字情节》(2010.1.22《热河周末》第三版《百姓文化》上)、《年画情思》(2010.2.5《热河周末》第三版《百姓文化》上)......当时《年画情思》和《民间花会一直秀——记《竹板舞》今夕》等,都占了一版篇幅,自己也乐此不疲。另外,现代教育、文化视野、百花园等板块,也逐渐有自己的稿件发表。

  我爱读书看报,在2009.6.1在“承德市首届读书读报节”,我写的《祖国·家乡·我》被评为成人组二等奖 。尽管当时我除了教学、当班主任外,还主持《承德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自然写作重心就向论文、结题报告方面倾斜了。就是2010年4月21日发表在《承德晚报》“金色夕阳”版的《大葱赋》;2010年6月7日发表在《承德晚报》“金色夕阳”版的《记忆中的——“小炉匠”》。直到寄来稿费,我才知道稿件早就发表了。那时学校虽然有了电脑,当时只是局域网,后来才安上了宽带。家里也买了电脑,写作发稿就方便多了。我与《承德晚报》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如:我的《大黑山涌泉寺》曾分三期,以《(一)骑虎的蔡和尚》《(二)活旗杆的由来;(三)什么是“倒井口”?》《(四)谁把庙门安在了古北口?》在《承德晚报》2014年11月4日、11日、18日的星期二,第82期、第83期、第84期《旅游周刊》B3“旅途故事”中发表。而2015年我的文稿《凤凰涅槃》《塞外第一楼》《日寇罪证》《饮食文化 话“饮”篇》《戏曲鉴赏与拾趣》......许多在文化时空版发表。待到《月亮遐思》《心灵手巧的乡村娃》《麻绳拧成的生活记忆》......逐渐向美文随笔版、非常记忆版扩展,直到现在的承德记忆、热河泉等板块都是我纸耕笔耘的学习锻炼场所,更是我接受编辑老师修订、提携和进步的好地方。

  只是各个小学的经济财权都归中心校统一管理,中心小学从此没有了订报刊的权利,也就从此不定报刊了。我就自选了《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承德晚报》《承德广播电视报》,连续十年二十年私费订阅这四份报纸:谁知《河北科技报》2022年说是半年整改,可后来便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承德广播电视报》(我和我指导的学生,在上面曾发表上百篇文稿)自2023年也停办了。作为《河北日报》农村版的《河北农民报》2022年,也更名为《燕赵农村报》了。今天唯有《承德晚报》像塞外山城的奇葩,还在欣欣向荣。我爱的《承德晚报》,在她即将迎来30岁的生日(1994.1.1~2024.1.1),我衷心祝福她三十而立,大展芳华。特别是在这30年里晚报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服务于报业的领导、编辑、记者和工作人员们,您们更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燃烧着自己,也光耀着世界!。我也更加珍惜自己与《承德晚报》的不解之缘!

                2024.3.5(农历甲辰年正月廿五)星期二。







标签:zzx123     阅读次数(8677) | 回复数(6)
上一篇:记忆中的老人言(征文)
下一篇:如梦令·七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