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泗阳营造“蝉鸣小镇” 每晚有村民走进树林劝阻捕蝉人

时间:2016年08月02日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字体:

泗阳李口设保护区营造“蝉鸣小镇”

核心区面积在一平方公里左右,每晚有村民走进树林劝阻捕蝉人

泗阳营造“蝉鸣小镇” 每晚有村民走进树林劝阻捕蝉人

  7月19日,本报对泗阳部分地区过度捕蝉进行了报道,引起当地重视。

  杨树上还有蝉壳。保护区入口处的标牌。高峰摄

  连续报道

  没有蝉鸣,还是夏天吗?

  一蝉一夏天,一梅一冬天。炎热的夏季,在泗阳县李口镇八堡村,蝉鸣阵阵,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宛如夏日里一首动听的乡村交响乐。进入七月以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捕蝉大军”,该镇专门在林木葱茏河岸边设立了“金蝉保护区”,营造“蝉鸣世界”,让蝉鸣声在乡村田园间回荡。

  记者探访

  保护区蝉鸣阵阵,宛如夏日交响乐

  李口镇的“蝉鸣世界”保护区处在古黄河和运河之间八堡村境内,树木葱茏茂密,自然环境优越,成片的杨树林非常适合蝉的生长,整个核心保护区的面积在一平方公里左右。

  夏日炎炎,冒着中午37℃左右的高温,记者来到了八堡村,这是一个省级生态村,也是首批省最美乡村。在保护区的入口处一个简易的拱形木牌上,绿底红字写着“蝉鸣世界”几个大字,两边各有两个“趴着”的金蝉,充满了童趣。

  走进保护区,不宽的水泥路两旁是茂密的杨树林,一些树高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杨树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一人双臂合抱都抱不过来。道路两边,不时可见木牌上写有“金蝉保护区”字样。

  在道路边一处院墙上,不仅写有关于蝉的古诗,还有充满童趣和乡土气息的漫画。一份呼吁“留住蝉鸣”的倡议书格外引人注目:“但是您是否发现,往日故乡的蝉鸣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众多捕蝉人的身影。没有了它们的帮助,葱郁杨树少了疏枝的医生;没有了它们的鸣叫,炎炎夏日就如缄默不语的火炉;没有了它们的身姿,就没有了怀揣乡愁客乡游子的心灵安放地。”倡议书最后呼吁:“大家携起手来,保护蝉,不捕蝉,不食蝉!”

  “从6月下旬以来,陆续有不少外地人到我们这里捕蝉,一到晚上杨树底下密密麻麻的,树林里的手电光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八堡村会计张礼成说,于是,在一次村里的会议上,这个问题被提了出来。“当时,我们有人担忧,现在蝉一年比一年少,照这样下去,蝉会不会绝种呢?”张礼成说,当时有人提出,“能不能不让逮‘知了猴’(当地方言,蝉的幼虫)?”几人一研究,觉得可行,于是上报到镇里,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于是,一到傍晚,张礼成就通过广播宣传,“由于本村是生态村,在本村之内,‘猴子’不许逮,鸟不许打,鱼不许电。”晚上,村组干部会到道路上转悠,看到本村或外地人在逮“知了猴”,就上前劝阻,“外地人一听不让逮,也就走了,到别处去了。”

  每晚都有村民走进树林劝阻捕蝉人

  在村里的宣传和倡议下,村民们也意识到过度逮“知了猴”的危害,他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巡逻,参与护蝉行动,保护好自己生活的村庄生态环境,在当地,一提起以前逮“猴子”的情形,很多村民都会给记者描述那种热闹的场面:“每晚有上千人,一人一个大手电筒,在树林里展开‘地毯式’搜索,到路边停满了城里人和外地人开来的轿车,一人一晚能逮二三百只,一家三口能逮上千只。”更有村民夸张地说,捕“猴子”人多的时候,人比“猴子”多。

  这种情形,村民们看在眼里,有些着急,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捕“猴子”不犯法。“我们那时候也没想起来阻止,就是阻止也阻止不了。”八堡村村民陈素琴说,在村里发出宣传后,村民们也觉得是时候站出来维护好自己生活的生态家园,“我们就有了这种自发心理,我说这生态平衡不能被大家破坏了,八堡大自然是很美的,我们都要保护,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于是,每晚7时到10时,陈素琴和几十个村民一道,就像散步一样,看到有人打着手电筒到树林里逮“猴子”,就会上前阻止劝说,“说你不要在这里捕捉了,‘猴子’这样捕捉会绝种的,就听不到叫声了。他们很听我们的劝阻,也就走了。”

  67岁的村民孙家国说,“知了猴”褪壳后在嫩树枝上产卵,树枝就枯死了,看似对树木生长有害,实质上达到了间疏枝条的效果,对树木生长反而有利。他说,作为一个乡村人,自小听着“知了猴”的噪鸣长大,现在每天睡午觉的时候,听着这声音,不仅不会影响睡眠,反而感觉很舒服,“就好像是听睡眠曲一样。”

  政府引导

  将留住“蝉鸣”融入生态建设

  在八堡村,正是由于对蝉鸣的这种保护意识,“知了猴”褪壳成“知了”的多了,天气越热,蝉鸣声越响亮,不少村民甚至能从蝉鸣声中判断出这是哪一种“知了”的声音。

  在保护区内,记者看到,在一棵杨树上,有六七个蝉褪下的壳。村民们告诉记者,“猴子”壳也是宝,可以入药,这是当天村民们还没来得及捡拾的。

  记者了解到,八堡村对蝉鸣的保护,已引起了镇里的重视,该镇将八堡的做法推广到相邻的芦塘等周边的几个村庄。该镇镇长赵宇认为,八堡之所以成为省最美村庄,美就美在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对蝉鸣的保护正是乡土气息的一个重要内容。

  赵宇说,镇里在咨询南农大专家后了解到,只要合理地控制蝉的密度,蝉对树木的成长反而有利。因此,镇里将依托八堡独有的“河、林、虫(蝉)、鹿、花、果”生态资源禀赋,以“留住蝉鸣、记住乡愁”为理念,将“蝉”元素融入到八堡乡村建设中,规划启动建设“蝉文化博物馆”。

  此外,该镇还将深入挖掘“蝉”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开展辨认捕捉、聆听鸣叫、蝉语故事、诗画创作等农事文化体验活动,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并开发相关产业,形成旅游观赏体验的核心资源。

  专家声音

  蝉不会灭绝,但从文化上值得保护

  宿迁学院文学院教授程芳银认为,无论从蝉的食用、药用价值,还是从蝉的文化内涵来说,蝉都值得保护。程芳银还澄清了人们对于蝉的一个错误认识,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描写蝉从产卵到蜕变成蝉要三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这其实是不对的。他说,自己小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将产有蝉卵的树枝折下来,挂在特定的树上,到了第二年,树下就会钻出很多蝉的幼虫。

  程芳银认为,从蝉的药用食用上讲,蝉的褪壳可以入药,蝉蛹和蝉都富含高蛋白,油炸后吃起来香脆,很有营养价值,因此很多人捕捉蝉及幼虫。此外从文化上讲,古人对蝉很是欣赏,认为蝉褪壳是一种蜕变,因此很多文人写诗赞美蝉,把蝉作为一种品格高洁的象征,“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会把玉做成玉蝉,佩戴在身上,去世的人也会把玉蝉作为陪葬品。”

  程芳银认为,蝉的繁殖能力强,不会灭绝,但如果过度捕捉,肯定会对整个生态带来影响,关键的就是把握好一个度。

  通讯员 张耀西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作者:高峰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贴子
最新博文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