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网罗三农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晒晒俺的家风③——助人为乐

时间:2014年05月29日信息来源:河北农民报(农民互联网) 【字体:

秦皇岛市卢龙县燕窝庄村杨秋林讲述——
父亲说:“这事儿不帮人家做了,我睡觉也睡不踏实!”
   父亲去世已经20多个年头,但乡邻们只要提起父亲,仍是竖指赞叹:“那可是个好人,勤劳朴实、助人为乐,可惜走得太早了。”言语间流露着对父亲早逝的惋惜。
   我没见过爷爷,打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只有5口人,有奶奶、父亲、母亲、我和弟弟。上个世纪70年代,农民的生活十分窘迫,尤其是人口多、劳力少的农户,吃的烧的是头等大事。生产队分的口粮有限,大多家庭的粮食都吃不到秋,又没钱去买,只好向生产队透支一些,或向亲友乡邻借一些,年年拉饥荒。而我家年年都能节余些粮食,资助给不够吃的乡邻。节余的粮食都是父母精打细算抠下来的。那时父母下地出工时,总是随手挖些能吃的野菜回家,清洗干净后切碎掺进面里或粥里。比如我们这儿有一种叫鸡爪子、羊犄角的野菜,山坡上多得很,母亲就把它们挖回家掺进棒子面或白薯面里蒸成窝头,既抗饿又好吃,还能省下粮食帮助缺粮的乡邻们。
   父亲和母亲都十分勤劳,很少有闲着的时候。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早上和夜晚,因为白天的时间都要去生产队出工,夜里,当我和弟弟猫进被窝睡觉时,父亲和母亲仍然坐在微弱摇曳的灯光下扎笤帚、纺线。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仍然会看见母亲点着煤油灯,坐在炕头不停地飞针走线纳鞋底,而父亲早已不在屋内了,他顶着星星、踏着露珠,肩扛一根大扁担,扁担头上挑着两根绳子,进山里打柴去了。当我起来穿好衣服准备吃饭时,父亲会准时地挑着一大担山柴回家。
   父亲会泥瓦匠的手艺,谁家垒墙搭炕的都爱找他帮忙,他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脱,宁愿将自家的活计撂下也要先去帮助别人,而且从不要工钱,也很少在人家吃饭,顶多就是卷人家几只旱烟抽。记得有一次,邻居二奶奶家的炕坯坏了两块,烧火做饭时从炕洞直往外冒烟,二奶奶很着急。当时正是三夏大忙季节,二奶奶帮父亲向生产队请假,队长未批,父亲就想利用晚上夜战回家以后的空当儿给二奶奶家去搭炕。因为生产队夜战要到10点钟,母亲心疼父亲:“你不睡觉啦?白天还得出工呢!”父亲说:“这事儿不帮人家做了,我睡觉也睡不踏实。”结果那天父亲一直干到夜里12点,才帮二奶奶把炕搭好抹实。当时二奶奶从柜里摸索出3个鸡蛋要给父亲,父亲说啥也没要。父亲在世时总说:“乡里乡亲的,谁都有用人的时候,邻里之间有事互相帮衬一下算不了啥!”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不断赢得乡亲们的赞誉,塑造了他勤劳、朴实、助人的一生。也正因为父亲的为人处事,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没有因为家庭成分高而受到歧视和批斗。
   受父亲的影响,我在生活中坚持诚实做人、勤劳做事,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乐于助人的同时我也受到了众人的帮助。年轻时我因一场大病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导致家庭贫困。在我遭受命运的磨难时,却得到了社会上众多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使我渡过了生活难关。我由衷地感念所有帮助我的乡邻和众多的《河北农民报》报友、网友们。

邢台南宫市张兰平讲述——
母亲偷偷给邻居老太送吃的
   “家风”这俩字还真没往咱们脑子里去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实每家都有自己的家风,不管好与坏。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见,一个人的成长都与自己的家风离不开。
   我的老母亲从小就没有父亲,由于缺少庇护,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但母亲并没有因此心生怨恨,反而从小养成了善良的性格,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喜欢尽自己所能帮上一把。
   记得小时候,家家都很穷,很少有吃饱饭的时候。年轻的母亲和父亲拉扯着一家大小6口人:父亲、母亲、我们姊妹3人,还有一个小姑奶奶(去世的时候才9岁),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样“自身难保”的生活状态里,母亲还强从牙缝里挤出一些吃的,偷偷送给一个邻居老太太。
   邻居老太太已经上了年纪,但孩子都不管她,也从不给她饭吃。母亲看在眼里,心里干着急,别人家的家事总不好插手管。母亲能做的就是偷偷给老太太送点吃的过去,她总担心老太太由于没人照顾而饿死。有一次母亲又去给老太太送吃的,正好被老太太的儿媳撞个正着,儿媳不但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对我母亲破口大骂。说我母亲没安好心,给老太太送吃的是贪图老人的东西。母亲心里生气,却也不跟老太太的儿媳一般见识,她觉得再挨骂也不能看着老人受罪而置之不理。白天送吃的不行了,母亲就晚上偷偷给送,一直到老人去世。
   后来,为了生计母亲和父亲商量,开了个馒头房,靠着辛勤劳动,我家的日子总算稍稍有了起色。虽说开馒头房也是做买卖,但父亲和母亲远没有其他买卖人精明。他们卖馒头全凭良心,童叟无欺,甚至遇到那些孤寡老人,母亲都免费送给他们馒头吃。一些生活困难的乡邻来我家买馒头,正好赶上我家做什么好吃的饭,母亲都把他们让到屋里一起吃,能拿走的就给他们塞到包里带着,好多老人都不落忍。到了过年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就蒸许多大馒头和枣山,让我们小孩给那些孤寡老人送到家里去,让他们上供用完后留着吃。就这样,母亲在我们村里落下了很好的名声。
   可能是从小受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见到了那些生活潦倒或遇到困难的人都会心生怜悯,想尽自己所能伸手帮一把。我现在经营着一家门诊。自门诊开门以来,看病拿药赊账的不在少数。但家里的经济再拮据,我们也都尽量不催账、不要账,总觉得乡亲们条件好的到时候就给了,不给的就是要也要不来,白让人家作难。对于一些条件确实困难的贫困户,我们干脆就给他免费看病了。

唐山市滦南县国土资源局高俊凤讲述——
母亲说:“谁都有不易的时候,能帮就帮一下吧!”
   家风,顾名思议,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格、风气与风尚。我父亲是县里一家大企业的职工,母亲务农。我们兄妹4人,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长大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好人,母亲善良,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刻警醒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坚持做人的准则。
   那时,我们生活在农村,一家6口人,靠着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加上母亲每日每夜辛苦劳作,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农民生活贫困,尤其是山东和安徽等地有大量的人员流动到我们本地,讨要粮食和钱物,在我们这儿俗称是“要饭的”。一天早上,我们正在吃饭,进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风尘仆仆,一脸沧桑。穿着破烂不堪,衣服的后背上还有一个大口子,裸露着一块皮肤。她身上背一个帆布口袋,手中还拄着一根树枝做成的拐杖。看着她蓬头垢面的样子,一点食欲都没有了。母亲看着她问:“您吃了吗?”那个老妇人哆嗦着回答:“还没呢!刚到这个村。”母亲盛了一碗粥递过去,那个妇人用双手接过碗,连声说着“谢谢,谢谢”,然后背过身去,将粥喝了个干干净净。母亲又给她添了一碗,直到她打着饱嗝放下碗为止。临走,母亲又给她捧了两捧玉米粒,她连连作揖。
   那个时期,这些“要饭”的人也是成群结队地来的,每天都有几人甚至十几人来,不管来几个,母亲总是捧出玉米或是高粱米送到那些人手中。因为当时的日子都不好过,有好多人是不给的,会把那些人轰出去,或是关上大门,把他们拒之门外。而母亲总说:“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谁会千里迢迢地舍下脸来要饭啊!谁都有不易的时候,能帮就帮一下吧!”
   在我们村,住着一对夫妻,男人天生腿有残疾,身高也就是150公分;女人是个盲人,但长得高挑,白白净净的。两口子一连生育了3个儿子,因为男人劳动不便,女人又不能出去劳作,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吃了上顿没下顿,3个孩子经常饿得“嗷嗷”叫。母亲看到这家人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她做饭时总会多做一些,然后给人家端过去,等喂饱孩子才回来自己吃饭。父亲每天下班回来,也总是先去他们家,先帮他担满家里的大水缸(那时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压水井,每天要到村子中央的大口水井里摆水,供人们饮用和洗衣),才回自己家。另外,地里忙时,父亲还经常帮那个男人到地里干活。这一帮,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家的孩子能下地干活了,能去水井打水了,父亲才将心中的担子放下。那家人也是感恩的人,直到父亲去世,他们哥仨才终止到家里看望我的父母。
   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邮局,凡儿女在外的,一到年节都会给村里的父母捎钱捎物,而这些钱物也只能邮到县城的邮政局。由于父亲在县城上班,所以又理所当然地担任起了“邮递员”的重任。众乡邻会把邮票送到父亲手里,由父亲带回。晚上父亲下班回家,总是先一家一家地把钱或物送到各家各户。也因此,父亲深受大家的尊重。
   我的孩子是在父母跟前儿长大的,这无疑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从小,孩子就懂得体贴人,知道嘘寒问暖,不自私自利,能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这是让我们特别欣慰的事。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形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真、善、美,让我们知道应怎样做人。

畅所欲言
   我的父母是普通农民,但在我们3个孩子心中,他们却是美德的化身。父母不仅给我们传承了勤劳、善良、尊老、睦邻、自尊自爱的美德,也教会了我们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在父母身边,经过30多年的熏陶,我做到了尊老爱幼、不贪不占、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我还要把这些美德当作家风,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辛集市天宫营乡张家营村 张朝旭

   俗语道:父母亦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人生价值,甚至左右着孩子一辈子的道德行为。所以,家庭成员中,长辈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在家庭中树立有利益晚辈子女成长的良好榜样,关键是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现在,在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赌博成性,而他们的子女,小小年纪也经常出入麻将馆,穿梭于牌桌之间。那些家长们只关注赌注的大小与输赢的多少,孩子的未来似乎与他们无关。殊不知,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浸透进孩子们的心灵。——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豆庄子 钱丽萍

   说到家风,让我想起传诵至今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它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全书522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既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传统的中华文化,在我家的三代人身上都得到了传承,就像一株四季艳丽的花,无论寒风还是酷暑,都在绽放着芳香。——张家口市阳原县东井集镇东关街11号 刘如福

   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性格温和、谦逊,待人和善、诚实勤劳,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怨言,一辈子都与人无争。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们还小,印象中的老人总是乐呵呵的。而奶奶给我们的影响最深,“宽厚待人,勤俭持家”是我祖辈、父辈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家风,这就是吧!——定州市中山丽都小区南门博禾皮肤科 曹祖兴

记者手记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但记者认为,如果做好自己的同时能够帮助他人,那么,自己心灵上的满足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老实本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这是广大读者讨论家风话题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具有普遍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读者讲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家风观念,请关注本专题下期报道。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上一篇:建筑领域农民工也要领工资卡了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晒晒俺的家风③——助人为乐]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奶奶家里发现的1979
    在给奶奶做“五七”的时候,在奶奶的土炕地下,发现一张残缺不全[查看]
    河北浪头河:麦田喜事
    今天,河北浪头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麦品种观摩会成功举办。来自邯郸、邢台[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