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学宾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feixiangmianhua@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91 篇
    回复总数:159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64815 人次
    总访问数:8660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xuebin1975发表的博文
书生担道义——赵文濂在肥乡的那些事儿[2024/1/23 8:50:16|by:lixuebin1975]

赵文濂在肥乡的那些事儿

作者:肥乡李学宾

赵文濂,字鲤门,嘉庆十年出生在拒马河畔的涞水县郭下村,与古代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一个故乡。自称保定古遒人(今保定市涞水县涞水镇北郭下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人,咸丰辛酉九月出任肥乡教谕,在肥期间,历经兵荒马乱,心系肥乡文化,遍访人文古迹,修葺文物古迹,编撰肥乡县志,对于肥乡文化传承贡献颇大。肥乡区肥乡镇北西落堡村东岁贡生乔良辰先生墓表即是赵文濂撰文,成为他遗留在肥乡的唯一一处实物文物。

一、乱世中教谕——走马上任肥乡。

咸丰辛酉九月,时值深秋。

一个五十五岁的中年人从老家启程,从保定涞水起步,步履匆匆,走向广平府肥乡县,出任教谕一职。

此时的燕赵大地,秋风凛冽,万物萧条。此景也像清朝之国运,处于多事之秋,形势已急转直下。不堪承受战争之苦的咸丰皇帝,在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签订后,久患虚劳,不堪负重,终于病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年轻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向顾命八大臣挥起屠刀,信心满满地发动“辛酉政变”,在外有列强入侵,内有起义不断中企图支撑起乱世中的清朝国运。

经过几日劳累奔波,九月十四日,赵文濂终于达到了肥乡。几经想象中地丰物茂、英才辈出的千年古县,刚刚经历战乱,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破旧的城墙,满目凋敝衰败之景。进的城里,也是行人无几,店铺闭门甚多。县衙之内,一片衰败破旧之象。即便如此,他的心里也是稍稍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入夜,面对一轮冷月,他思绪万千,肥乡历史上的仁人义士,好客养士的平原君,血染沙丘的肥义,宋代圣相李沆,医人医国的窦默,两部尚书张学颜一一在脑海中展现出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写道:

十四日抵肥乡     

僻县抵肥乡,连年苦旱黄。

闾閻(yán)安扑拙,市井慨凄凉。

文庙宫墙峻,官衙蔓草荒。

华堂聊寄寓,日色已昏黄。

他唯一想不到的是一场更大的兵乱很快就席卷而来。

二、书生担道义——危难勇担职责。

肥乡近代之乱始于咸丰十一年,尽享百年太平在这一年被打破了。之后同治元年、同治二年兵匪之乱席卷肥乡各个乡村,几无幸免,村村添新坟,户户闻哭声,影响深远。

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由南入北,进入山东,白莲教响应起义,肥乡东边的冠县、馆陶、邱县、濮阳纷纷被攻占。三月,捻军又接连攻陷清河、曲周。四月,肥乡葫芦营(今广平县新华营村)村民王大忠积极响应起义,知县杨树屏带兵征讨,战火在肥乡燃起,肥乡形势危急。

七月初四,捻军称顺书及妹妹五姑娘帅兵进入肥乡境内,在肥乡东北旧店一带稍作停留后,进驻到翟固、北西落堡村一带,紧紧靠近肥乡县城,知县杨树屏带人追至旧店,两军开展冲锋交战,一直打到仓堡营天齐庙一带,后义军向南撤退,经彭固村进入成安境内。

十一月,清军一直在冀南、山东一带与捻军作战。六日,捻军攻破曲周县城,继续向肥乡县城进攻。十一日黎明,城北乡民逃至北门,有人欲拒之门外,赵文濂坚决反对曰:令民修城挑濠,临难不许入城,此何理也?”在他的坚持下,逃难乡民进入城中避难,然后他安排人员分守四城门,自己亲守东门。十三日,义军前锋逼近东门,在生员乔日章、史肇荣陪同下,赵文濂日夜巡逻,不敢懈怠,他在诗中写道:“仙令方撄疾,居民尽上城。抚巡安壮士,护卫有门生。”他沉着冷静,审时度势,指挥守城士兵开枪作战,城外清兵在兵部右侍郎胜保的指挥下与捻军作战,最终取胜。十六日,肥乡县城围城危机解除,但是境内各乡村损失惨重,乡民被杀,房屋被焚,哀鸿遍野。

同治元年十月,山东张锡珠等五十三人起义又起,赵文濂与杨树屏、刘光陛积极操演练勇,整饰乡团,修造戈矛,教习队伍,以防不测。十一月二十八日,义军抵广平之寺郎固,距县东南界仅四五里。濂与树屏密议,调元固一团赴河头堡迎头堵截,调西南四团驻元固,以为声援。援并调各团相机策应,知会竹坡回兵,以为各团救援。二十九日清晨,战斗打响,在西南四团未到的情况下,义军已分路攻扑,元固一团首先接战,乡团长枪多而火器少,又兼步不敌马,难扼奔冲,团长、团丁先后溃散。而河头堡、油胡寨阵亡生监尤多,屯庄营团总武生程荣凯率四村团丁与义军接战,死伤相继,视死如归,与各团长受祸最惨。幸杨树屏帅兵败义军于西贤店,大挫敌之锋锐。次日,义军撤出肥乡境域。此次兵乱,查点各团阵亡文武生员三人,监生四人,团丁一百三十余人。

同治二年,在关帝庙大殿一侧设置义勇祠的基础上,赵文濂在关帝庙大门内东侧新建房屋三间,筹建昭忠祠,将阵亡的六百四十名生员、兵勇、绅民列入祭祀,并申报广平府,奏请清廷对阵亡人员追加荣誉,发放抚恤金,照顾民众情绪。赵文濂撰写了义勇祠祭文、肥乡县兵死难民祭文、各村遇害绅民入祀昭忠祠等祭文,以安抚民众。

三、心有千千结——走访先贤故居。

在肥乡期间,作为教谕,他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兴建了肥乡县兴复书院,重修藏书之地敬一亭,重修了文庙、学宫及文昌阁、观音堂。熟读史书的他闲暇之余,遍访肥乡名胜之地,访幽考古,拜访名人家族,撰写文章诗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史料和脍炙人口的诗篇大作。

对于肥乡元代大儒,医学名家窦默,他推崇备及,未到肥乡之前,他遍翻史册,就对窦默心向往之,高其风怀其地,想见其为人。而涞水肥乡相距辽远,兴思亲炙苦于无由。

同治元年初春,他拜访窦默祠堂,面对窦默祠堂和神道碑,他想到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他写道:森森古柏锦官城,丞相祠堂旧有名。独在故乡留庙貌,高风谁得似先生。”看到祠堂遭到兵匪毁坏,他心痛不已:“时移世易水山残,子姓无存奉祀难。剩而墓田三十亩,春秋祭典领儒官。”自己和刘光陛捐出自己俸银,嘱咐翟固廪生郭庆云,武生尚玟代为监管修葺,使废者修之,坠者举之,涂曁丹艧焕然一新,爰择良辰,恭设神牌虔诚致祭,而重修之志于是始酬。

看到明代户兵两户尚书张学颜墓地杂草丛生,联想到其孙张懋忠都是国之栋梁,,他直言到:一抔黄土俯孤村,宿草迷离绕墓门。断础仅余残柱在,英风犹说夏官存。龙韬望重功垂史,虎榜花探泽衍孙。武烈文谟消歇尽,盛衰转瞬最销魂。”家族兴衰系之国运,无奈,可叹!

天台山的葛蘖故城留下了他徘徊的身影,千古赵王英雄事,剩有夫人独擅名。忠心护主的肥义,门客三千的平原君,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

在古漳河畔列人城遗址,赵文濂面对漳河改道断流,风沙四起,感叹世道无常,凭吊英雄。后燕慕容垂列人城起义复国,终难成霸业。刘黑闼列人堤战李唐鼓声犹在。英雄人物随风而逝,湮没在历史风云中。

同治元年春,岁贡生乔日章父亲乔良辰去世,乔日章、乔日省兄弟恳请赵文濂为父撰写墓表。面对陪同自己日夜巡逻,共同战斗的门生之请,赵文濂欣然应允,并由肥乡训导廪贡生永安人刘枫林篆额,恩贡生乔良辰受业门人蔡逢辰书丹,四月,墓碑立于乔良辰墓前。并赠乔日章诗一首: 岌岌危城彻夜巡,寒宵谁护苦吟身。岂知絳帐传经者,殳(shu)执前驱大有人。雪天观战北城门,胜败机宜话共论。遥指阵云愁惨处,家乡不远是前村。迟迟钟鼓五更长,战胜独然未撤防。一样心兵同鬪(dou)处,半论攻战半文章。

四、聚文化大成——编撰肥乡县志。



同治三年正月,知县杨树屏升职离开肥乡。

同治四年,共事几年的刘光陛告老还乡,离开肥乡。

同治五年十月,知县李鹏展到任。经历了兵匪动乱的肥乡,编写县志提上了日程,距雍正十年肥乡县志编写已达一百三十七年。谁来主持编写肥乡县志?大家公推教谕赵文濂,在肥乡六年,他与知县杨树屏共事已久,学问、文章深得众乡绅景仰,由又亲历兵变,熟知情况。

从十一月十九日编撰开始,他与同仁搜集旧家谱牒,遍访古庙之碑文,问先贤遗事于子孙,咨月旦乡评于父老,乡民善行而录之。并将兵变以来的修城垣,除戎器,教阵法,练乡兵,兴书院,建学宫录入。对乡民好义为国捐躯者,同仇敌忾忠烈义举之伟绩,编辑事迹成册而表彰之。同治六年四月二十一日编写成书,为我们肥乡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同治九年,赵文濂升正定府学教授。他曾经主编《正定县志》、《井陉县志》、《赞皇县志》,并重修《正定府志》,因筹款困难,乃自编校,历10年成书80卷。

作者联系方式:李学宾,邯郸市肥乡区常耳寨中学  手机号:13931037417

标签:书生,道义,肥乡,那些,事儿     阅读次数(165) | 回复数(0)
上一篇:肥乡发现明太学生杜公碑记
下一篇:没有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