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保密
  • 性别:保密
  • 地区:保密
  • QQ号:保密
  • Email:保密
  • 个人签名: 保密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293 篇
    回复总数:378 条
    留言总数:2 条
    日志阅读:164973 人次
    总访问数:38032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miexuelei发表的博文
中国式品种审定规则还要走多远?[2013/7/10 20:52:46|by:miexuelei]
转载

一位种子管理人员毫不掩饰地说:一个品种从预试、区试到审定,再到相同生态区参试或认定,通常需要花费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一个品种通过国审甚至要付出几百万元。品种一旦通过审定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立即身价倍增,这就诞生了一个巨大的品种产业利益链。据2010年资料,一个国審小麦品种售价1 000万元,一个国審玉米品种售价2 000万元。一本万利啊!还要注意的是中介机构或牵线人按价提成,通行的比例是5%~10%,高的在20%~30%。



一是育种材料靠“拿”。通常一个品种从组配到预试、区试至完成审定程序最快7~8年,很多育种家十年磨一剑。而靠“拿”材料者两三年就有参试组合或被审定品种。在海南省三亚南滨农场,一位玉米育种专家诉说:他的玉米材料被人“拿”了。2011年11月12日夜间,有知情人铰开田间铁丝围栏,钻进去挖走了刚出土不久的玉米苗。每行被挖了两株;总共挖走了1 600株。知情者介绍说:在南繁基地窃取种质资源是很普遍的事。有些人专以窃取育种材料为业,每年都有一批“旅行家”,乘飞机,住宾馆,“游览”制种地,“考察”繁殖田,目标明确,每战必获。2011年刚刚通过国审的几个品种,在海南繁种基地闻风而动,愿意出价100~200元购买一个果穗,出价数千元乃至万元套购几公斤原种。

二是品种区试靠“跑”。“跑点”是品种区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新辞语,一般是在玉米生育后期到参试点看看自己组合的表现,如果是省区试,少的可能只有六七个点,多的则有十几个点;如果是国家区试,区试点就要跨省越区了。“跑点”是就要付出代价的,通常要事先拉关系,请吃喝,再递上一个“封”,托承试人员对某某组合多多“关照”,这个组合的试验数据就被掺水了。“跑点送封”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个“封”从几百元上升到千元,再到几千上万元。一位种业老板坦陈,为通过区试,省区试要花去30~40万,国家区试要花去50~60万。

三是审定品种靠“送”。参试品种通过了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后,最后要通过品种审定关全靠“送”了。河北省一位退休专家培育的玉米组合,区域试验排名第一,生产试验排名第四。老专家认为通过国审毫无疑问了,某公司的预订金也到手了,那高兴劲儿就甭说了。岂知,有关部门宣布审定结果时,这个品种名落孙山,傻了!有人提醒老专家,你是不是没有“送”啊?老头子气不打一处来,拍着桌子,拿起电话直击品种审定部门,大嗓门好话夹着臭话,声称要向中纪委申诉。电话那头不温不火,说:这事我也不清楚啊!,一定帮助查一查啊!又说:你就再参加一年生产试验吧!老专家感悟玄机,第二年果然顺利地通过了国审。

四是经销种子靠“套”。我国超9成的种子企业不具备科研能力,真正具有自己研制品种的企业不足百家。在现有种子企业中,30%存有或无证经营、或仿冒种子、或套牌种子的侵权违法行为。种子侵权行为分为3类。一是套牌,即以A品种冒充已审定的、具有合法市场准入资质的B品种的假冒行为;二是假冒,包括以非种子冒充种子,以未审定的A品种冒充已审定的B品种,使种子种类、品种和产地等属性与标签标注内容不符的主观故意行为;三是侵权,即擅自制售他人品种权种子的行为,假袋子里装的都是“真”种子,只要农民田间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

潜规则异化为权力寻租工具,品种区试审定链条上腐败无处不在!业界人士议论:“品种审定程序被糟蹋到了这种地步,审定委员会岂不成了贪污腐化的温床,赚钱谋利的机构?”这就引爆出另外一个问题: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是怎样产生的?是内定、是公投、是协商、还是轮回?如果种业人士习惯了在潜规则框架下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成为一种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社交方式,中国种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没有品种权,何来创新力?



阅读次数(525) | 回复数(2)
上一篇:盘点今年玉米种子市场
下一篇:乡村振兴28个领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