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招聘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订阅RSS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朝闻天下 >> 农民头条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时间:2013年03月22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他是沧县一位普通的民工,十年来勤勤恳恳地劳作;他又是一位“编外记者”,闲暇时间,穿梭于大街小巷,发掘新闻素材,十年间发表稿件近千篇——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记者康学翠 摄影报道

    知道皮中良是通过报纸,看到他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不免对这个人有些好奇,十年间发表稿件近千篇,他从哪里获得的新闻线索?利用业余时间行走在采访的路上,支持他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夏日的一天,记者走近这位“编外记者”,倾听他的采访故事。

    结缘:一篇报道燃起“记者梦”

    眼前的皮中良个头不高,很瘦。今年32岁的他是一位先天性的唇腭裂患者,说话不太清楚。说起自己的采访路,他有些腼腆:“我没上过大学,可是我喜欢写作,买了很多新闻的书,还经常读报纸。”皮中良告诉记者,1998年他退学后,先后当过服务员、练过杂技,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工人,一直到现在。

    工作之初,他的休闲活动就是读报纸,但从没想过投稿,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燃起了他的“记者梦”,那是1999年,皮中良和工友们已经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可是却拿不到钱,多次与包工头协商都无果,为这事,他们找过很多人,但因为开工时没有签合同,相关的手续和工程表也没有,所以解决起来很棘手。于是,一位民工打电话到报社,一位记者立刻前来采访,经过反复了解,并找相关部门协商,帮民工们拿到了工资。

    “我觉得做记者很伟大,可以帮老百姓解决一些困难事。”皮中良由衷地说。此事发生后,他已经不满足于只看看报纸,还从书摊上买来《写作入门》、《新闻手册》、《学摄影》几本书,一遍遍地研读,并认真地做笔记,有时间还研究一些报纸的风格、栏目的特点。他坚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一名“编外记者”,发掘身边的新闻,帮有困难的人说话。

    于是从那天起,只要有空,皮中良就带着他的“设备”到处走,一支笔、一个本和一个小相机,不管是市区还是农村,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自豪:十几家媒体采用他的作品

    采访当天,皮中良拿出很多剪报,这是他多年的劳动成果。他笑着说:“有十几家媒体采用了我的投稿,中央电视台还用了一张照片呢!”

    随后,他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他的采访经历。2000年6月15日,他采写的《乐于助人的蔡永春》,在《河北农民报》上刊登,这是他的处女作。说起线索来源,皮中良介绍,蔡永春是一位乡镇邮递员,他下乡时偶然听到老百姓说起蔡永春做的好事,很受感动,于是图文并茂地记录下了这位乡镇邮递员。虽然这篇报道的篇幅不长,但对皮中良来说,能够刊登已是很大的鼓励,让他瞬间信心大增,以后的日子,他成了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重要通讯员。

    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从地市级报纸到省级报纸,均能见到皮中良的名字,从2000年6月15日至今,他有上千篇稿件被采用发表。“不过多数是照片,我的文字功底太浅了,写得不好。”说起“编外记者”路,皮中良很谦虚。

    但有件事让他难掩自豪感,那就是一张照片被中央电视台采用。那是2008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反映生活变化,在介绍“我的住宅变化”时,皮中良拍摄的一张老房与新屋对比的照片被选中,虽然照片在电视上一闪而过,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誉。他说,从没想过自己拍摄的照片能上中央电视台,那一刻觉得特自豪。

    收获:帮助别人 证明自己

    作为一名“编外记者”,皮中良高兴地走在采访路上。而对新闻报道如此地执着与热情,吸引他的绝非稿酬。皮中良认真地说:“通过写报道,我帮助过一些人,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因为先天性的唇腭裂,皮中良曾经很自卑,但自从踏入这一行,他变得自信起来,他敢于与陌生人交流,敢于往人多的地方去,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经他采写的报道帮助了他人。

    2002年,沧县杜林回族乡有一座小桥,两边的护栏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经常发生事故。皮中良无意间得到这一消息,于是前往询问,最后拍了一张照片,附带说明文投往报社,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很快小桥修葺完毕,老百姓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他还曾帮一对生活困难的夫妇争取了养老金和百岁慰问金。这对老夫妇,一位101岁,一位90岁,儿子去世,孙子是一位残疾人,生活比较艰难,经皮中良采访报道后,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主动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金和百岁慰问金。

    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而每当这时候,皮中良就非常有成就感。“编外记者”路,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八个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采访最后,皮中良说出了他的愿望,做一名自由拍客,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相关报道:

沧县“农民摄影家”走村串户为老人拍照

  他说,没有给爷爷奶奶留下一张照片是他最大的遗憾

  燕赵都市网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本报“春节走亲.福寿爱心拍”活动推出以后,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有位“农民摄影家”利用春节去周边村庄走亲访友的机会,为老人们拍照。他说,他的爷爷、奶奶是最疼爱他的了,但他却没有给爷爷、奶奶留下一张照片,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这遗憾,他要尽自己所能为其他的老人们做些什么。

  “农民摄影家”痴迷摄影

  今年33岁的皮中良是沧县杜林乡前流堂村人。他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新闻报道,2000年时他喜欢上了摄影,因为摄影更直观、“更能说明问题”,比如在麦地里放羊,光写稿子就不如拍张照片来一目了然。

  就这样,皮中良一边在沧州市区的建筑工地打工,一边花150块钱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相机。他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身边的生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他拍摄的对象。

  从他拍的“乡村危桥”在报纸上发表算起,他至今已经发表了新闻图片千余张,成为一名“农民摄影家”。

  弥补遗憾,奉献他人

  看到本报发起的“福寿爱心拍”,皮中良的心头涌出一份遗憾。他说,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最疼爱自己的了,但他却没有给老人们留下一张照片,这件事什么时候想起来心里都会难受。这次,他要弥补这份遗憾。

  春节走亲时,皮中良行动起来了。他骑着电动车奔波于周边的村庄。刚开始,有人误认为他是收古董的,有人说他是收废品的。但他并不气馁,他说,每到一个村他都要观察、走访,寻找“有故事”的老人。虽然素不相识,但他的这份善意还是得到了老人们的响应,老人们向他表示谢意。

  皮中良说,前些天,他拍的一位老人在本报见报后,当地有爱心人士联系他,想去慰问一下这位老人。这让皮中良觉得自己的这份付出得到了回应,他充满了成就感。

 

  人物故事

  拍摄者:皮中良

  爱说爱笑的老前辈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徐书申

  家住沧县杜林乡前流堂村的徐书申,现年85岁了,是一位爱说爱笑的老人,心胸开阔,繁杂事从来不放在心上。他一生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淡泊名利,嗓音洪亮,喜欢和别人笑容满面的交流、唠嗑,生活很有规律,早晨爱喝玉米面粥,食欲好,从不挑食,每天,坚持围村外走动一圈,既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视野。他笑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九啊!”


闲不住的岳祖母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岳祖母

  照片上这位精神飒爽的老太,是我的岳祖母,叫张贵兰。家住青县新兴镇周庄子村,现年83岁了。一生育有一个女儿和8个儿子。老太一直很乐观坚强,至今独自一人居住在老房子里。院中堆满了瓶瓶罐罐以及生活废品,是她不辞辛劳走村串巷收集的。每天拿着袋子围着村边捡拾生活废品,是她的一大乐趣。她说“孩子们不让我拾,说又不缺您钱花。可我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不为了卖几个钱。主要是在捡拾垃圾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洁净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我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会一直拾下去。”这就是我岳祖母的快乐生活。在此祝我的岳祖母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我们村的“老寿星”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王文珍

  现年96岁的王文珍,家住沧县杜林乡前流堂村,是该村最年长的一位老寿星了。时至今日,老人眼不花,耳不聋。每天在炕上坐着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是老人最快乐的时光。老人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是儿媳妇一手打理。老人激动地说“我活到现在都是儿媳妇伺候得好的缘故啊。不是亲女儿胜似亲闺女啊!”


习惯了平静的老人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刘占魁

  家住沧县大官厅乡后白马村的的刘占魁,现年81岁了。依然和82老伴居住在1963年建造的土坯房内,老人介绍说“我现在已是四世同堂了。孩子、孙辈们都在城里忙于工作,一年回不来几次,为此他们希望我们搬到他们那里去住,但我习惯了这样平静安逸的生活,不愿离开故土。因为这里冬暖夏凉,是我俩幸福的安乐窝,哪能舍得离开啊。”


不舍老屋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胡金朋

  我在沧县大官厅乡庞辛庄村串亲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高兴地贴着迎春对联。于是我立即拿起相机抓拍下了这样一个精彩瞬间。据老人介绍,他叫胡金朋,今年86岁了,一直和老伴生活在几十年前建造的土坯房内。他笑着说:“这可是我们结婚时的婚房啊。它见证了我俩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居住在这里,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知足。”


相濡以沫60载,幸福永相随

沧州农民皮中良:“编外记者” 采访在路上

皮秀俊和老伴朱秀兰

  家住沧县杜林乡前流堂村的皮秀俊现年86岁了,他的老伴朱秀兰82岁,俩人都是爱说爱笑的乐呵人,并且相濡以沫走过了60多个春秋。因为老人结婚时不可能照结婚照,我就特意给两位老人照了一张合影。

(作者:康学翠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热点排行
精选图片
    习近平看望甘肃定西
    【习近平农历小年在定西看望群众】2月3日是腊月二十三即农历小年。习近平[查看]
    玉田白菜销售受阻 菜
    提起“玉菜”,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人肯定并不陌生。自[查看]
最新博文
最新贴子
最新求购
最新供应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北农民报主管 惠农文化传播主办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河北日报采编楼3层 邮 编:050013
  办公电话:网站0311-67563570编辑部0311-67562745发行部0311-67562175广告部0311- 67563195值班室0311-67562614传真0311-67563588
  驻地新闻热线:石家庄15933611158沧州衡水廊坊13503279812邯郸邢台13931037788保定张家口承德 1380327919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132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在线义务解疑、帮您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