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王友年
  • 性别:男
  • 地区:河北雄县大营镇西昝村
  • QQ号:173346627
  • Email:wyn809@heinfo.net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70 篇
    回复总数:375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138973 人次
    总访问数:34740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huiyun发表的博文
芒种与开镰[2013/6/7 17:47:01|by:zhuiyun]

芒种与开镰

      在我的家乡,有句农家谚语:芒种三天见麦茬。所谓麦茬,就是麦子割倒后,麦地上裸露的麦根。也就是说,过了芒种三天后,就开始割麦子了。

      在我小的时候,我记得芒种节里,还有一个很隆重的日子,那就是开镰日。说她隆重,是因为生产队里,要准备杀猪分肉了。要知道,那时的人们,一年之中只有三次这样的机会。一是春节,二是中秋节,第三就是开镰这一天了。其他的时候,生产队里基本不杀猪的。

      其实,这个习惯也不是从生产队里才有的。据老人们说,再早以前,也是如此。那时大户们雇人种地,也是等收麦子的时候,给大家熬一锅肉菜,为的是让长工或者短工们割麦子的时候,有干劲,好抢种抢收;并且割得细致,不丢麦穗,颗粒归仓。那时人们把粮食当命根子,地里丢了麦穗,东家心疼的会不吃饭。后来,入了社,有了生产队,但麦收开镰分一块肥肥的猪肉,还是大家一年中的一个盼头。

      说起芒种,上点年纪的人都懂她含义,芒,是指带芒的农作物,种,古意是成熟,后来才演变为量词的三声和动词的四声。不过,这个芒种也真的可以解释为抢收抢种的“忙种”,因为夏季作物不仅要抢墒情,更要抢节令。夏季作物,晚种一天晚收十天,一点都不夸张。另外,芒种一过,雨季临近,还要趁着晴天,把小麦晾晒好,直到入了囤,农民们才能松一口气。所以,麦收就像一场闪电战,越快越好。这就有了一句俗语:男怕麦收女怕秋。

      开镰了,人们盼望的是一年的口粮能有保障,也盼望着分猪肉了,可以改善一下伙食。

      说实话,那时人们真的就这么在意这几斤猪肉的。

      中国人历来是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今,很多人总把过去挨饿的原因归咎给伟人。其实他们是不懂得,挨饿,不是那几年才有的。这和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那时农村的生产力非常低,主要农具就是铁锹镰刀,人拉的木制耧和单腿的铁犁,只有地主和一些富裕的中农才养得起大牲口,靠这样的生产力,可想而知单产的产量了。特别是,那时人们也不懂科学种田,不知道合理密植,每亩小麦能收几十斤人们就知足,这样低的产量,如何能满足人们的口粮呢?所以,站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去责难过去的落后,只能说那些人太不懂历史了。

      说这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人们的艰辛和不易。更不能忘记的是当初那些创业的人们。

      就拿我们村说,我小的时候,村里水田很少,大部分是沙丘,后来政府号召平整土地,改造良田,村集体组织打井,生产队派人把沙丘移走,沙地变成水浇地,把能种一季作物的变成两季,这样,麦田多了,收成也逐渐看好。创业的时候,是艰苦的,如果把那种艰苦创业当成一个罪责,起码会说我们这一代人忘了本,没了良心。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后来包产到户,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加之这时讲究科学种田,合理密植,国家对农业的一贯加大投入,化肥的普遍使用,粮食产量终于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四届人大召开的时候,把农村机械化提到两位日程,七六年的时候,我们村里终于有了四台小手扶拖拉机,农民提高生产力的迫切愿望,也成了那时总理人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吃饭问题好像是一瞬间解决的,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从基础做实,到一跃而就的客观过程。所以,责怪当时的贫困,是很不厚道的态度。

      进步是必然的,如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善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小麦的产量过千斤也不再神奇,当然,这都要归功于种植技术的科学化,种子培育的先进化,和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如今没有几个男人再说怕过麦收了,联合收割机开到地头,连麦粒都有人给你送到家。过去十几天的劳动量,如今几个小时就完工了。芒种不忙,已成事实。

      至于吃开镰肉,更是成为历史了。如今人家的饭桌上,哪天能没肉呢!

标签:芒种,开镰     阅读次数(433) | 回复数(3)
上一篇:获奖
下一篇:给农博的朋友们拜年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