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焦玉峰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0
  • Email:yufeng885@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76 篇
    回复总数:56 条
    留言总数:4 条
    日志阅读:315131 人次
    总访问数:54958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yufeng885发表的博文
回忆录:一位女知青的下乡之旅(转)[2011/11/6 10:29:00|by:yufeng885]
她叫张丽,今年51岁,现任湖南省交通学院教授。1975年6月她随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来到了望城县格塘乡的团头湖畔的凌冲村,接受“再教育”整整四年,于1979年9月招工回城,她是格塘乡离村返城的最后一个知青。
  
  其实张丽也和千千万万的知青朋友一样,带着梦想与激情奔赴农村这所大学,体验新生活,接受新知识。然而4年成长之旅,令她感慨万千。田野风光,农家土菜,湖畔渔歌,历历在目,滴滴在心。她返城后,一直没有间断与农村里的联系,每隔一年半载,不是书信,就是电话,回城30年了,她情系山乡,依恋热土,曾三下团头湖畔,拜访村朋乡友,观览湖畔新姿。美丽的团头湖畔,留下了她最美回忆。
  
  前不久,笔者一行专访了这位知青老朋友。她见我们如同上宾,格外亲切。第一句话就是“父老乡亲好吗?我很想念他们呢!”“好久没有下乡,我们那个村庄又有新变化吗?”“回城后,我又去过两次,农村变化快,一年一个样呢。”她笑了笑又说:“要是再有上山下乡的机会,我准会选择你们那儿。”她还是那种火爆性格,激动处眼睛红了起来。她知道我们来意后,便把她三下农村经历和感动与我们倾心长谈起来。
  
  1975年盛夏,这是她第一次下农村。她随交院20多位知青同学,打着行装来到了团头湖畔的凌冲村,记得当时村领导对她们很热情,老远就迎候了她们,并把安扎“知青点”上,第二天她们正式插队落户了,小张被分配到金盘队。这个村20多户人家,居然没有一栋楼房。村民们对“客”热情友好,小张也很投入,不几天就相识贫农老大娘杨贵娭,后来便成了他落户的房东,老房东一家子对她好,她自在,也很安心。记得每天出集体工的时候,贵娭总得唠叨几句“丽妹子,干农活,要小心,千万别弄坏身体。”双抢农忙来临,张丽正式下田扮禾了,初学割禾的她,不小心把手指破了,为了图点表现自己她只好忍着点,坚持下去。
  
  到了插秧的时候,那时全靠手工操作,没有插秧机,也没抛秧之类的新玩意。记得当时生产队长,早上两点钟就把社员喊起床扯秧,张丽也摸着黑,探着路下田了。她最怕蚂蟥,然而蚂蟥却恰恰喜欢她。天亮的时候,她看了看脚上,还巴着两条呢?她想休息,但又怕队长批评。只好硬着头皮干。她记起队里按劳计分,她几乎起早贪玩一天只得8分工,那时生产队产量低,每亩扮得百来斤,年终结算低得可怜,一角左右,好多户农民一年分到的粮食吃不到年头。小张她养活不了自己,只能靠城里的父母“救济”。
  
  一次大队(村)团支部举行了大会战,发起向“土坡进军”的倡议。社青和知青一齐出动,不分昼夜,好一座“猫坡山”树林茂密,鸟语花香,不到几天变成一座光山。小张虽说是知青队长,但她有点想不通,为什么要对一座绿色的山坡如此无情?后来才知道,开荒扩面,大造良田,把树挖了再种西瓜,育茶园。她至今认为那是一次瞎指挥。
  
  这年冬天,张丽和其他知青正赶上了兴修烂泥湖撇洪工程。上至宁乡黄材水库,下至湘江西岸乔口镇,要开发一条撇洪河道,当时宁、望、益、湘四县人民汇集,大打“人民战争”到处是彩旗飘扬,人山人海,由于当时缺乏推土机之类的生产工具,民工们只能凭双手和肩膀硬战,显然劳动效率不高。城里人敌不过农村伢子,劳动强度太大,两三天一些知青退下阵来。小张却坚持得好。进入腊冬了,天气越来越恶劣,工地上土坑里到处布满了雪块,为了力争春节完工,工地指挥部下令不准请假,她躲在土坑里,默默地鼓励着自己。但民工们那股蛮劲,那股革命激情,给了她力量和信心,这场冬修持续两个多月,终于在春节来临时候基本竣工了。记得很清楚;当时正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时候。人们化悲痛为力量,把河道修通,好以此报恩。这次修河大战,是她下放几年集体生活最深的体验。是她人生成长中最难忘的一次活动。她深切感到:广阔天地锻炼人,农民朋友的精神和力量更能教育人。城乡差距太大了。她渴望农村来一场变革,渴望农民的生活与城市市民一样美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了。团头湖当年这块小地方显得走得太慢。人们还沉醉出集体工,“吃大锅饭”,混日食,由于新的政策,张丽于1979年9月招工返城了,后来听说农村体制大改变,改区换乡,改大队变村,改生产队为组,改集体管理土地为分田组合,包干到人了。后来十多年发展她就了解不多了。我们坐在一起忙于记录无法插话,她也生怕我们抢话题,趁热谈起了她的第二次下乡之行。
  
  进入90年代末了,也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凌冲村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举办了一次捐资献爱的联席会,村里把外出政坛,企业界等人士请回了,她们知青应邀出席。记得当时长沙知青20多人乘坐一辆大巴。老远担心进村路难行。哪知道意外的发现,村里到处是水泥路了。她们一进村,一片丰收的景象朴眼而来,金浪滔滔的田野,收割机来回奔碌,没有一个弯腰割禾的,那些抛秧的男女青年,晓得懒,站在田埂上一顿乱丢,不下田,还笑哈哈的。小张想这么做好省事的,农村变化真快!她赶忙下了车,根据大家的意见先看“老知青点”,然后再到凌冲校。她仔细寻找“知青点”,没有了,留下的两个高大的烟囱,隆隆的机器声响个不停。原来这里变成了制砖厂。两位厂长迎面打着招呼,随后又带她们观摩了砖坯加工房,码得整齐的成品。那位李正,气魄得很,原来做赤医,现在当厂长了,李总介绍了这是他的私营企业,年产值达100多万,他是村里的最大纳税户,据透露近年买了小车,建了一栋一别墅,小张佩服极了。
  
  那次因时间紧迫,来不及闲聊,她们驱车来到凌冲小学,村支书周辉爹接待了她们。并在会场安坐下来,从乡政府到村支书的发言中,小张看到农村教育的希望。村支书历来是个讲气魄的人,他报告中说要把凌冲小学建成一所农村一流学校,他是这么说的,也会这样做的。
  
  午后,张丽趁休息的时间,赶紧探望老房东,一进门,杨贵娭还是习惯喊着“丽妹子,今天回来啦”贵娭近几年人虽老了点,声音还那样宏亮,这怕是日子好过越活起年轻了。趁贵娭泡芝麻茶时,小张赶紧打量房前屋后:一栋新楼房,大厅里摆着一台29寸彩电,楼上一套新家具,侧边放电冰箱,电话机,禾场上晒满谷子,她听到摩托车声音,刚接过贵娭的茶,满儿子杨德哥骑着一台崭新的摩托车回家了,他刚搞完双抢,外出溜达溜达,见张丽来了,连忙带着她到后园去摘早熟的桔子,德哥指着那坡杉树说:“那是我承包的杉树,五年了,看来赚叠票子。小张连连点头,并听德哥继续吹起牛来:现在是家庭联产承包了,双抢只花三五天,我作了三亩地一道产下近4千斤稻谷,吃不完,我在愁销路,想买个好价钱。党的惠农政策好啊,以后农民打粮不收税,小孩读书全免费。小张像听故事一样,惊呆了。不!她由此联想到下放时生产队搞双抢的日子。今昔对比,她感动了。告别贵娭这一家时候,杨德哥硬塞上一袋桔子,一盒鸡蛋。汽车启动,缓缓前行,小张从这窗口回望房东一家背影,回望这湖畔小村美色,一片绿色树丛,点缀着栋栋白楼,夕阳余辉下更加安静,和谐。她慨叹几十年村里极大变化,它是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真正实惠啊,我趁机递了一杯茶,小张喝了两口,又怕我打断她记忆,接下来为我们聊叙第三次下乡之旅。
  
  今年四月浓春时节,省交院的知青要举行一次聚会,会址选在望城县格塘乡的千龙湖生态农庄,张丽参加聚会之余又一次来到了团头湖畔,这次她乘坐的是小车,先没进村,而是驱车把团头湖绕了一圈,她从张木桥,绕过龙须嘴,穿过黑公嘴,直插马蹄坳,来到仙人墩,方圆十里大堤使她大饱眼福,接近渡口处,小张下车见到船夫易福爹便马上攀谈起来,他从大伯口中了解到:“今年国家重点投资两个多亿元,加固湖堤,变成风光带”。这位老前辈,举了大拇指兴奋地说:“共产党办事行啊,科技兴农,过去修烂泥湖,扁担都担脱,如今一色机械化,挖土机,推土机,碾路机厉害啊,一台机器要顶上百千人呢,现在湖畔农民好起来了,安心作田,合法赚钱,不怕洪涝干旱,家家粮食堆满仓”。与大伯交流中,张丽把照相机拿了出来,选择一个最好位置,把这一美好的时刻拍了下来。接着张丽绕道进了村,在水泥路交叉处,立着一块大标牌,原来是一幅乡村集镇规划图,据旁边的人介绍,现在是并村合片了。把茯林、华林、凌冲合在一起。车到村委会办公楼只见横跨着一条标幅“新农村建设文明示范小区凌冲村欢迎您”。大标幅醒目极了,她们竟忘了行车的方向。那次没有去房东贵娭家,从远程教育大楼教室里,找到了贵娭的儿子杨德哥们,他在读书,学科技、学电脑知识,他招呼张丽后,先讲了贵娭前两年逝世消息,话题又转到了前面一排新砌的楼房。他告诉小张,现在农村即将城镇化了,农民要讲环保意识,要做文明的现代农民不容易啊。口袋富了,还要脑袋富呢!他指着东侧敬老院,幼儿园,又对小张说: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多了,留守老人及儿童怎么办?把他们安排在这里就放心了。说着杨德哥急着要去听课了,匆匆离开。张丽想这次又没有白来,在她的脑海又多一份感动和收获,她曾梦想农村城市化即将实现了。
  
  她打“马”回府,一路滔滔一路歌。回城途中,小张心中时刻荡漾着团头湖的碧波,万虎岭的雄姿,千龙湖的景观。司机车速加快,掠过格塘街,穿越靖港新镇,很快进入高塘岭县城,在高桥大道上车来人往,她分不清哪是农村哪是城市了,这一切的一切,小张明白了:改革开放30年,把望城的每个角落刷新了,望城在发展,望城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道上飞速前进。
  
  这次专访颇有收获。眼前这位知青大姐,交院教授,目光深邃,心怀豁达。三下农村,居然记忆犹新,健谈敏捷,活力不减当年,我们由衷佩服。即将告别的时候,张丽拿出一张前不久下乡拍的一张大照片。照片上横列着一行字,“美丽的团头湖畔之旅”,那位渔夫大伯依偎在仙人墩旁,湖光倒影清晰可见,我把它放包里特殊的位置,准备珍藏起来。其实我们来之前也准备了一份小礼,村办茶厂的土产精制茶叶一盒,我在茶
阅读次数(535) | 回复数(0)
上一篇:不堪回首的往事:无数未成年的女知青惨遭蹂躏
下一篇:河北农民报怎么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