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庄稼
  • 性别:女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q123@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98 篇
    回复总数:38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132927 人次
    总访问数:391625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huangjia发表的博文
浙江农民养甲鱼年挣1.2亿 曾一次性损失1800万[2009/10/21 20:50:00|by:zhuangjia]

  2009年9月末,宁波市的市委领导要到余姚市沈岳明的甲鱼场参观,接到通知后,沈岳明亲自来到池塘边,查看甲鱼的生长情况。


  沈岳明:这个甲鱼看外面就完全不一样了,精光,很亮的。精光这个裙边都是很好的,一般的甲鱼没有这么精光的。


  记者:为什么这个会这样呢?


  沈岳明:这个时间长晒太阳晒的多,它的皮以层层脱下来就精光了。


  余姚市是浙江省甲鱼养殖量比较大的一个地区,全市大大小小的养殖户一共有300多户,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养殖甲鱼,市领导却偏偏挑中了沈岳明的养殖场呢?


  说起沈岳明,在余姚市甲鱼行业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曾在养殖温室甲鱼日进斗金的时候拆掉大棚,也曾经眼看着价值1800万的甲鱼一只只死去,而不采取任何措施。


  如今,在甲鱼行业那变幻莫测的价格波动下,他还能保证每年达到1.2个亿的销售额,利润比其他养殖户高出一大截。


  沈岳明:今年比去年大了,比前年更大了,心里有种成就感。


  记者:这种成就是其他东西能比的吗?


  沈岳明:那应该是没办法比的。


  那么,沈岳明为什么几次放弃了赚钱的机会,到头来反而比比人赚得更多呢?他养殖甲鱼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他又经历了怎样事业的困苦和心灵的磨难,而达到事业的巅峰呢。


  沈岳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和父亲一起做水产生意,其间养过四大家鱼,也养过甲鱼,那时候家里的生意以父亲为主,主意父亲出,赚了钱也父亲拿着,所以沈岳明自然也比较清闲,自幼爱下象棋的沈岳明,那段时间如鱼得水,找人下棋是他每天做的事,但就在“马走日、相走田”的过程中,沈岳明却看到了甲鱼市场的后一步棋。


  沈岳明:你能够多看一步,我能够多看两步,这样我掌握的线索大,那么我能够掌握两步,他能够掌握三步,那么他掌握的胜算大。所以在商场当中也是一样的,不是说我只得到眼前利益,不考虑以后。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温室甲鱼大行其道,最鼎盛时期价格达到了每公斤400多元,温室甲鱼从苗种长到1斤以上的商品甲鱼,只需要10个月的时间,周期短,养殖起来又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在这期间,养温室甲鱼的人都赚了笔快钱,当所有人都热火朝天的盖温室,养甲鱼的时候,沈岳明却要拆了大棚,不养温室甲鱼了。


  沈岳明:把这个大棚做育苗池了,专门育苗了,我没有再去养商品甲鱼了,商品甲鱼不要这样养了。


  在温室甲鱼日进斗金的时候,沈岳明却要拆了大棚把甲鱼野养,这步棋在当时没人能够看得懂。


  村民1:想法嘛肯定怀疑了,温室的这么好赚钱,为什么放野生的,也想不通。


  村民2:当时我们怀疑他能不能养好,一方面温室甲鱼,当时温室甲鱼销售很畅的嘛,赚头也多,另一方面外塘甲鱼受外界影响很大,外界影响大就不太好养。


  而这时第一个反对的就是沈岳明的父亲沈广钿。


  因为那个时候甲鱼市场火爆,只要是甲鱼消费者就认可,大家还都没有什么温室甲鱼和野生甲鱼的概念,所以温室甲鱼和野生甲鱼之间并没有价格差距。而在室外养殖仿野生甲鱼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才能上市。放着好好的钱不赚,父亲当然不能答应。


  沈岳明父亲:阻止他养,跟他吵架骂他,因为那个时候怕冒风险。


  父亲的坚决反对,成了沈岳明养殖野生甲鱼最大的障碍,眼看着工作做不通,沈岳明要和父亲分道扬镳,自己建池塘养殖甲鱼,而父亲手握家里的财政大权,把话也给沈岳明挑明了,养甲鱼可以,但钱是一分不给!


  沈岳明的母亲:他爸爸不给他的,他朋友25000结婚用的钱,就借给他。


  家里弄不出钱来,沈岳明开始四处借钱。2000年沈岳明用借来的钱建起了一个多大的池塘,养了500多只甲鱼,可随后发生的事,却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


  那段时间沈岳明没事就在池塘边转悠,生怕会出现意外,但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


  两个月后,沈岳明发现池塘里出现了死甲鱼。


  沈岳明:它这么一个大的3斤重4斤重的,当时我们的收购价是550元一斤,那么它死一个4斤重的话就要2000多元钱,当时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一只甲鱼一头牛。


  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但每天都有甲鱼死亡,这让沈岳明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沈岳明:我有一次,大甲鱼接连死,我把一个大甲鱼捧着整整一个晚上没睡,左看右看。


  那一晚沈岳明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去600公里开外的宝应县找一个姓毕的老师,好好学学技术,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决定,却在父亲那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本来儿子养殖外塘甲鱼,沈广钿就不同意,现在甲鱼又接二连三莫名其妙地死亡,现在又放下池塘的甲鱼,要到外地拜师学艺!儿子的固执和越来越大的损失,让沈广钿内心积蓄已久的怨气,一下子爆发了!


  沈岳明:他气死了,揍我。


  记者:气死了怎么办?


  沈岳明:揍我,就把这么粗的扫把,扫把棍子给打碎。


  记者:打到你身上了?


  沈岳明:打到这里,我腿上了。


  如今再提起当年的事情,沈广钿虽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觉得自己有理。


  沈岳明的父亲沈广钿:那个年头多了,记不起来了。因为他是我的儿子,我是老子,我的儿子和女儿一不听话,我眼睛一瞪他们就怕了,他不听我的,我就打过去了。


  挨了父亲打沈岳明,怀着满腹的委屈和东挪西凑的路费,踏上了去往江苏宝应的拜师之路。


  沈岳明:我这边坐车是坐到宝应的,是晚上的车。


  长途汽车开到宝应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县城离毕老师家还有30多公里的路。为了节约开支,沈岳明没有坐车,而是一路走一路打听着往毕老师家去。


  这30里山路让沈岳明百感交集,难道养殖外塘甲鱼错了吗?外塘养殖甲鱼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呢?姓毕的老师到底会不会教他养殖技术呢?


  他叫毕文才,养了40多年的甲鱼,乌龟,在宝应县龟鳖养殖行业里算是资格最老的人之一。2000年秋天的一早晨,毕文才家的工人打开家门的时候却吓了一跳。门口的草垛上正躺着一个年轻人。


  毕文才:清晨,我们家里的工人发现的,早上开门了以后他在门口,睡觉打盹呢。


  这让毕文才对这个陌生人的身份很怀疑,他叫醒这个年轻人仔细盘问起来。


  沈岳明:那边下车的时候还只有4点多。下午4点多,到宝应。我赶到他家里的时候是晚上2点多了。


  原来沈岳明一路步行走到毕文才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了。怕打扰毕老师家人休息,沈岳明没有敲门。


  沈岳明:就在这个位置,原来池子是没有的,就是这个草窝门口。我就睡在这个草窝边上。


  上门请教毕文才技术的人很多,但是沈岳明的这种礼貌和执着却深深的感动了毕文才,他当下收了沈岳明做徒弟。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毕文才不但把有关甲鱼养殖的知识教给了沈岳明,而且师徒两人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沈岳明要回去的时候,毕文才送给了他八个大字。


  毕文才:我跟他讲了,你回去以后,八个大字,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在沈岳明回家一个月后,死甲鱼的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甲鱼还开始上岸产蛋了。


  毕文才:甲鱼产蛋了。农民看现实,现实他看到了,他开心了。这样一来他全家开心了,包括他的父亲很开心了。


  自此沈广钿打消了担心儿子养殖不成功的顾虑。


  2004年,正是沈岳明在野外养殖的甲鱼要上市的那一年,谁也没想到甲鱼市场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一年温室甲鱼的价格急剧下跌,每斤甲鱼的价格由过去的200多元跌到了十几元。很多养殖户入不敷出。甲鱼产业面临的重新洗牌的境地。


  而这时所有的人才算刚刚看懂了沈岳明当初走的那步棋。


  沈岳明:我其实我是不傻的,怎么不傻呢,因为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形以后一个是违背了我们消费者需要规律。消费者现在不知道,但是以后肯定会知道,今年是200多元的价格,不代表明年也是200多元,后年也是200多元,是吧,那么你必须知道明年可以不会到这个价格,那么不到这么高价格的时候,让你卖你怎么办,所以我考虑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年沈岳明的野外养殖的甲鱼上市了,因为是在模拟天然条件养殖的,所以沈岳明给这种甲鱼起名叫野长甲鱼。他决定避开来收购的商贩。把甲鱼直接拿到超市里去卖。


  沈岳明:这个就是他比较黑,为什么会黑呢,温室当中没有阳光光照,他里面的水都是一种黑色状态,这个就比较黑。这个它比较青,它是什么一个概念,外面太阳阳光照,光合作用以后,池子周边的环境就是青色的,比较青。


  因为有了这种明显的区分特征,所以沈岳明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把甲鱼推进了超市。到2005年时,沈岳明每年靠在超市销售的甲鱼就有100多万元的利润。每斤甲鱼的销售价达到了100元,比温室甲鱼每斤20元的价格高出了5倍。提前走出的一步棋,终于有了回报。


  自从甲鱼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之后,沈岳明就有了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他养的甲鱼价格可以不受中间商的控制了,这也就避免了甲鱼市场的价格变化对他企业的影响。


  可是这一切对于沈岳明来说,只算是走赢了一小步。正当他想松一口气的时候,局势又重新开始紧张起来。而这一次他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甲鱼一只只死去,用1800万的损失去搏整盘棋的输赢。


  2005年,沈岳明春风得意的扩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


  可是沈岳明却不曾想到一场灾难正悄悄朝他走来,而这场灾难的起源地正是他新修好不久池塘。


  沈岳明:当时最早应该是2006年下半年,这个池塘,就是这两个池,这两个池是钓鱼塘,钓塘里面慢慢的死。开始的时候这个池子没几个,一天一个筐子。因为我们场面大,每天死个3筐5筐不成问题。


  沈岳

阅读次数(169) | 回复数(0)
上一篇:专家呼吁建立抗虫三系杂交棉全国育种协作网
下一篇:别让“作秀”式宣传伤害好人好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