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暂无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chang2012@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8 篇
    回复总数:117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11762 人次
    总访问数:25464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wangchangqing333发表的博文
端午节[2019/2/27 9:30:17|by:wangchangqing333]

端午节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很多,夏商周三代夏至习俗是它的主要来源。那时人们要在盛夏保证身体健康,就要佩戴香袋、缠五色丝,在门上插艾草和菖蒲以止恶气,还有一种文体活动。端午节就是一个古老 避毒保健节,后来又渐转化为一个爱国节。

时运交移,社会生产力和医药技术在发展,端午节驱邪避毒活动越来越与历史人物关联到一起。有的说端午纪念治理洪水的帝王夏禹,有说纪念春秋时越王勾践、吴王伍子胥或说介子推的,有说是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的。认同最高的,是传说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

屈原(前340278年),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据司马迁《史记》,屈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出生于当时的丹阳,即今天 湖北秭归。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倾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此时七雄争斗,秦楚强大,“横者秦帝,纵者楚王”。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0多岁就深得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他德志不久却引来了楚怀王之子等保守派的的嫉妒和反对,他们在楚怀王面前搬弄是非,诽谤屈原。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并罢了他的左徒官职,让他去当一个闲散的三闾大夫。屈原遭受政治冷遇不变其志,写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抒发自己探索楚国发展道路之情怀,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耿耿忠心。秦国突然攻占了楚国八城,屈原冒死进谏:是奸侫阴谋所为!但昏庸的怀王不听,却把屈原逐出郢都。之后,怀王被囚禁起来,这时才后悔未听屈原忠言,但已成笼中之鸟。三年后抑郁而死。顷襄王即位后,像楚王一样庞信小人。秦兵很快攻破了郢都,楚国只好迁都。

这时屈原已被流放到远湘流域。他报国无门,流放中写出了《怀沙》最后不朽之作,第二天,便抱着一块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天正是五月初五。百姓们听说屈原跳江而死,便纷纷拥到江边凭吊,有的划船去打涝他的遺体,有的把饭团、鸡蛋仍到江中,以让鱼虾吃饱不再噬咬屈原,还有的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用药麻醉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五月初五包棕子,用雄黄酒祭江和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吃棕子是北方人吃的习俗首位。

棕子又叫“角黍”“简棕”,由棕叶包裹糯米篜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棕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棕子成了端午节祭奠投江的屈原传承至今的食品。棕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豆沙、八宝、红豆、小枣、火腿等多种馅料。主要分甜、咸两种味道。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多呈斜三角或四角形,非常好看,并用红线或多种色线扎成。棕子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是馈赠亲友之佳品。早些年,我们这一带,每年五月初五,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棕叶包棕子,好吃程度,要看本人的手艺啦,尽管怎样,谁家包熟了,都愿让左邻右舍乡亲们尝尝鲜,互送并交流制作经验。我的中学老师马运来是个巧手,虽耄耋之年了,每年春节给他拜年时,早就备好的去核金丝小枣黄棕,总硬塞给我一大兜袋,亲情感浓啊!

棕的选材,大都选用苇叶(市场有售),苇叶包的棕子清香适口,且不易变馊。糯米是棕子的主要原料。篜熟后备用,再填加枣和或其它食材。棕子的捆扎和烹煮也有学问哩。如豆沙棕不易捆的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如用瘦肉作馅,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棕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棕子的肥糯。再者,煮棕子一定要水滚后才落棕子,水要浸过棕面,待重新滚起之后再用旺火煮三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棕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还要留意棕馅不同不能一块煮。煮好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棕叶,棕香扑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

这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富了,吃棕子不限于端午等节日吃了,足不出村的超市里常年有售,为变换胃口,随时可买。

棕虽好吃,也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次少吃一点,最好搭配蔬菜,有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应趁热吃,不易冷吃。因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棕子冷后回生现象更明显。、消化能力差或老年人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也不要含水分较多的如西瓜等寒性瓜果类同吃,以免引起腹泻或腹痛。再者,购买时,要挑选不变质不超保质期的,买棕馅对路的棕子,买安全卫生的棕子哦。

河北省武强县大郭庄老年大学王长青电话0318-3725243邮编053311



阅读次数(589) | 回复数(1)
上一篇:忆“抗灾纪念碑”往事
下一篇:武强出行方便啦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