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国中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pingyinzgz@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34 篇
    回复总数:765 条
    留言总数:22 条
    日志阅读:1531516 人次
    总访问数:173928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秦皇岛坪茵发表的博文
回眸当年撸锄杠[2018/6/20 20:19:46|by:秦皇岛坪茵]

回眸当年撸锄杠





张国中

耪地用锄头。锄头这种最普通的农家工具,曾经是“庄稼人(农民)”的代名词,人们习惯地把种地的“庄稼人”这一行当叫做“撸锄杠的”。以前,农民耪地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农活之一。农民从春种到秋收其间,主要的田间管理劳动就是耪地了。

耪地,也叫铲地。传说在神农氏之前远古的时候,神农氏的祖先根本不用耪地,如果发现庄稼地里长出杂草。就在垄上来回走着,口中不停地念动咒语:“草死苗活地发煊……”,杂草就枯死,土地就松软,禾苗就茁壮成长,秋天就能丰收。轮到神农氏的父辈一代,懒惰得干脆连地里都不去了,就坐在屋子里炕头上念咒:“草死苗活地发煊”。结果,上帝怪罪下来,咒语不灵了。地里杂草丛生,田园荒芜了。因此,神农氏发明了铲子形状的农具,在地里铲草。所以耪地也叫铲地。时间久了,铲子的的铁柄弯曲了,背弓过来,就用铲子搂草。据说,锄头就是这样发明的。

说起耪地,我算是内行,从16岁起,就在生产队里耪地。迄今已经有50多年了。从农历24节中夏季的小满,开始荷锄耪地,一直到秋季的处暑挂锄,耪地要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大田(指高粱、谷子、玉米、大豆等)一般要耪三遍。老农的农谚说得好:“头遍苗,二遍草,三遍顺着垄沟跑。”农作物耪得遍数越多,粮食的籽粒就越成实、饱满。农作物除了多耪几遍,还要多蹚(耠)几遍,俗话说,“三耪不如一蹚”。不要小看耪地,耪地也有学问。有的农作物喜欢旱耪,有的农作物喜欢涝耪。比如:棉花、豆角等就适宜旱耪。有“旱耪茄子涝耪葱”之说。农谚说:“旱耪如下粪”。听有经验的老农说,一张小小的锄头上,有水又有火,天旱时耪地,越耪庄稼越担旱,禾苗越耪越黑乎,越墩实;涝时耪地,可以排涝除湿,增加阳光和土壤的温度,促进禾苗生长。

耪地的学问很多,因为那时候是在生产队里集体劳动。耪地分“抱着耪”和“通着耪”两种。禾苗小的时候适宜抱着耪。抱着耪就是在庄稼一垄禾苗的左右分别下锄。当禾苗长到膝盖高左右,抱着耪容易碰折苗,就适宜通着耪了。通着耪就是耪两垄禾苗之间的垄背儿,并负责右边一垄禾苗的缝隙(也叫苗根、苗眼)。无论抱着耪还是通着耪,目的都是为了除掉杂草,疏松土壤,使土壤足够地吸收阳光水分,以利于庄稼生长。

耪地也有会耪和不会耪的。锄头搂过去,疏松了土壤,还要“打回锄”,就是把搂过的土壤再往回秃噜一遍,这样,遇到阴雨天气,杂草不容易复活。耪地也有行话。有一次,一个老农问我什么是“下搭锄”?我却不知道。原来,紧挨苗根上的草,如果用锄耪,怕伤着苗,就下手把草薅下来,耪苗根儿的草时,用手薅草就叫“下搭锄”。

那时候耪地,每次都是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领头的是生产队长或组长,第一个挥锄入垄的叫“打头的”,第二个、第三个人……一字排开,每个人一次耪一根垄,人多就是一大片。另一种耪法叫“燕子钻天”,就是打头的从地的一头中间下锄入垄开耪,左右各有一个打二的跟在后边耪,接着又各有一个打三的跟在打二的后边,以此类推,排开耪地阵式,远远望去,耪地的人群像一只燕子在地里向前飞驰。所以叫“燕子钻天”。

最有意思的就是“地头烟”(也叫歇一歇)。大家坐在一块儿唠嗑,家常里短儿,有说有笑,古今中外,海阔天空,荤的素的,任意调侃,撒皴逗趣,乐得人前仰后合。说男人(房事)那点事,20更更,30夜夜,40一星期,50半个月……。说女人的,30不浪40浪,50正在浪头儿上……。狗没脸,却有完;人有脸,却没完。既是经验,也是大实话。特别有意思,增长了许多歪知识。还有的老农,特别能讲故事,正听得津津有味,队长招呼“干活啦”!煞是扫兴。为了听那半截故事,第二天说啥也不搭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集体的土地发包给千家百户,好端端的一大块土地,张家一裹脚条儿,李家一裹脚条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因此,一大群农民耪地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了。特别是现在,实行科学种田,有了农药“闲锄”等各种田间除草剂,春天种上地,打上除草剂,就等着秋天收获粮食了。农民几乎不再用锄头耪地了。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发明的锄头将要收藏到历史博物馆里去了。

秦皇岛市卢龙县榆林店校区

张国中

邮编066400 电话0335-7115179

标签:秦皇岛坪茵     阅读次数(624) | 回复数(3)
上一篇:看跑片电影
下一篇:端午节读诗词抒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