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辛向党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xxd.1950@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4 篇
    回复总数:251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125014 人次
    总访问数:38150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文字虫发表的博文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2016/10/14 6:18:41|by:文字虫]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







    冀州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2200多年,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读书教育,自古至今蔚然成风,冠于他地。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冀州在读书教育方面,逐渐形成“五大习俗”。





一、幼而读书

   《隋史》称,冀州居民“勤耕读”。民国十二年(1923年)编印的《冀县新乡士志》称:冀县人“幼而读书,长而经商,是岂吾冀人之习惯使然欤?”

    幼而读书,是冀州的悠久历史传统,是冀州人的良好习俗。史书载,冀州“民间幼童年l5岁以下者送社学读书”“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

    冀州人的“幼而读书”,起始,仅仅是为了“长而经商”而已:读书后,认识、会写个人姓名等常用字;学会、掌握打算盘。到10岁左右,外出学徒,而后,干事业。后来,受“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幼而读书”,为的是光宗耀祖,做官发财;新中国建立后,为的是“农转非”,生活富有,全家体面。

    早在南北朝时的后魏期间(535~556年间),距今1500多年前,在冀州就设立了郡立学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学生“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明朝时,冀州“每堡立社学一所”“冠于他州”。

    明朝万历4年(1576年),冀州创建信都书院,据民国《冀县志》载,明朝时冀州还有义学12所之多。

    清朝光绪8年(1882年),信都书院 “连续登甲乙榜者数十人”“人才最为一时之盛”。

    明、清时,冀州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办学风气甚浓,州学、社学、义学“三学”鼎立,当时,较著名的教育单位还有翘材书院、滏阳书院;堤北、吴家寨等社学;南漳淮、东午村等义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办学堂,初级小学堂遍布冀州城乡。”当时,冀县乡村有350所小学,其中,女子初级小学24所。还有5所高级小学。到了民国17年(1928年),全县452个村,初等小学堂达到321处。一首古诗赞美冀州“大义于今人通晓,满林尽是读书声”。

    民国时,冀州县城就设立有高、初两级女子小学校、中学、师范学校。

    新中国建立后,冀州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前茅。1992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5年,冀州市在全衡水市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二、诗书传家

    《隋书》称:“冀州好儒学。”冀州人,以诗书传家”,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成为一个良好习俗。

    冀州历史上,诗书传家”的实例比比皆是。近代,许多家庭还舍得投资让儿子出国留学。

    早在晋朝(265~420年)时,宋氏的儿子韦逞年幼时,宋氏就教韦逞读书。她白天上山砍柴,到了夜晚,便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韦逞。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气逐渐大起来了,终于将儿子韦逞抚育成才,做到了前秦的太常。

    唐朝(618~907年)时,冀州第一位状元贾季邻,精心教育儿孙,侄孙贾棱,在自己中状元时隔57年后,即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考为23名进士之首,成了状元。

    金(1115~1234年)时,今小寨乡南庄村(现析为东南庄和西南庄2个村)人路伯达和路铎父子,因为“学优而仕”,建树功绩,都被《金史》立传。

    明、清时,今冀州区冀州镇岳良村冯若翼,世代尊儒重教,一家6代人中,计有45人获取功名,其中,进士4人,举人1人,国子监太学生6人,庠生28人,其他6人。实属罕见!

    清至民国时,今门家庄乡西赵家庄村赵魁升,重儒学传家,儿子赵钦颜、孙子赵衡都成为名人。赵衡是清末举人、著名学者、教育家。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珣,特别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使儿子冯慎安长大后很有作为,受到皇帝嘉奖。

    清至民国时,今小寨乡方家庄村(现析为南方庄和北方庄2个村)方兰阶,自己是留日学者,有7个儿子,其中5个为大专以上学历。

    冀州因为教育发达,出现了一个家庭内有3代以上多人当教师的若干教育世家。大都是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均同时从教。

    1989年10月版《冀县教育志》载:3代以上(含3代)从事教育事业的家庭谓之“教育世家”,全县有26户。《冀州市志》载:1997年和2000年,由河北省教育委员会审批,对连续从事教育3代以上,并有1人获地区以上表彰的家庭授予“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荣誉称号。冀州市有6户家庭获此殊荣。

    从清至今,今周村镇北黄家庄村李颐,八代九人从教。今小寨乡北照磨村王安世,五代八人从教。今冀州伏家庄村胡文魁,五代六人从教。其中,儿子和孙子胡庭麟和胡宗照 2人,同为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

附:冀县教育世家一览表

  

姓名

  
  

籍贯

  
  

从教情况

  
  

李颐(1777~?)

  
  

黄家庄

  
  

八代九人从教

  
  

王安世(18091870年)

  
  

照磨

  
  

五代八人从教

  
  

胡文魁(生卒年月不详)

  
  

伏家庄

  
  

五代六人从教

  
  

曹国士(生卒年月不详)

  
  

马厂庄

  
  

四代八人从教

  
  

张云栋(18551902年)

  
  

大张庄

  
  

四代五人从教

  
  

张壁光(生卒年月不详)

  
  

王海庄

  
  

四代四人从教

  
  

贾承绪(18311920年)

  
  

阎家寨

  
  

四代四人从教

  
  

张照光(18611921

  
  

大张村

  
  

五代六人从教

  
  

殷连波(18461924年)

  
  

殷家庄

  
  

四代四人从教

  
  

殷家惠(18881924年)

  
  

殷家庄

  
  

三代三人从教

  
  

李连顺(1865~?)

  
  

东王家庄

  
  

三代三人从教

  
  

韩楣新(18791936年)

  
  

韩家庄

  
  

四代四人从教

  
  

张延鉴(?~1937年)

  
  

西南王庄

  
  

五代八人从教

  
  

焦孟必(18651937年)

  
  

焦杨村

  
  

三代三人从教

  
  

丁群骥(18941938年)

  
  

东王家庄

  
  

四代六人从教

  
  

胡继丰(18681940年)

  
  

伏家庄

  
  

四代四人从教

  
  

罗军(19151941年)

  
  

魏家屯

  
  

三代四人从教

  
  

霍玉昆(?~1974年)

  
  

小罗村

  
  

三代五人从教

  
  

司彦升(18801953年)

  
  

堤里王

  
  

三代三人从教

  
  

李志瀛(18861960年)

  
  

东王家庄

  
  

三代三人从教

  
  

薛子元(18851961年)

  
  

王明庄

  
  

三代六人从教

  
  

胡兴文(?~1961年)

  
  

郭家曹庄

  
  

四代三人从教

  
  

张迎武(19111980年)

  
  

北褚宜

  
  

三代五人从教

  
  

谢鸿洲(19141986年)

  
  

东堤北

  
  

三代三人从教

  
  

冀铭(生卒年月日不详)

  
  

孟岭

  
  

三代七人从教

  
  

高振远(生卒年月日不详)

  
  

大伯舍

  
  

三代四人从教

  








附:冀州市荣获“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一览表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工作

  

单位

  
  







  


  

与本人关系

  
  

姓名

  
  

工作单位

  
  

生卒(出生)年月

  
  

周永俭

  
  

  
  

194801

  
  

冀州市招生办公

  
  

父亲

  
  

周长河

  
  

河北冀州中学

  
  

1927

  
  

长女

  
  

周文丽

  
  

石家庄槐安小学

  
  

197011

  
  

次女

  
  

周云霄

  
  

冀州市第二小学

  
  

197602

  
  

齐力耕

  
  

  
  

194910

  
  

冀州市文教局

  
  

祖父

  
  

齐汉卿

  
  

南皮县私塾

  
  

18801958

  
  

父亲

  
  

齐占山

  
  

河北冀县中学

  
  

19161983

  
  

母亲

  
  

王俊卿

  
  

冀县小学

  
  

19171995

  
  

二姐

  
  

齐金香

  
  

静海二堡中学

  
  

1943

  
  

  
  

甄翠群

  
  

冀州第一幼儿园

  
  

1953

  
  

长女

  
  

齐红霞

  
  

冀州第一小学

  
  

1981

  
  

韩学兰

  
  

  
  

195809

  
  

冀州市第一幼儿园

  
  

外祖父

  
  

刘云端

  
  

冀县高等小学堂

  
  

18751954

  
  

母亲

  
  

刘新润

  
  

冀县张家桃园小学

  
  

19262005

  
  

陈振胜

  
  

  
  

195108

  
  

徐家庄

  

校区

  
  

祖父

  
  

陈群隆

  
  

冯家庄私塾

  
  

18901953

  
  

母亲

  
  

王同文

  
  

徐家庄小豆村

  
  

19201990

  
  

儿媳

  
  

胡迎君

  
  

衡水十四中

  
  

1978

  
  

王玉瑾

  
  

  
  

194201

  
  

南午村

  

中学

  
  

父亲

  
  

王英含

  
  

冀县政府教育科

  
  

19051943

  
  

儿子

  
  

王文盛

  
  

冀州市第四小学

  
  

1968

  
  

刘春水

  
  

  
  

  
  

河北冀州中学

  
  

岳父

  

  

  

  

  
  

孙耀宗

  
  

寇杜小学

  
  

19202002

  
  

  

妻子

  
  

孙丽青

  
  

冀州中学

  
  

1941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冀州人出国留学比较盛行。当时,冀州凡是有一定经济力量的人家,家长开明、有眼光的,为了孩子“更有出息”,争相送子女出国留学。据《冀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那时,有21人出国留学,涉及到冀州今10个乡镇除西王庄、南午村2个镇的8个乡镇,涉及到12个村庄。其中,官道李镇羡家庄村8人,门家庄乡王海庄村和码头李镇码头李村各2人。

    当时,冀州出国留学的,到的国家有日本、德国、法国、保加利亚和俄国等5个。留学生学习的专业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医学、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军事,等等。

    有的出国留学的一族多人。当时,冀州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最为突出的是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的羡氏家族。

    当时的羡氏家族,经营商业,有钱庄、绸缎庄、杂货庄、铁货、中药销售等多个行业,在本地、南宫和京津沪等地,有商号、分号几十家。是北方有名的大财主。这个家族,为了使后裔开阔视野,更好发展,延续家族,不惜重金,先后送了8名子女出国留学。其中,羡继品和侄子羡迪安在清末先后被官派留学日本。羡书谭和羡中州都是3个同辈兄弟同时出国留学。





三、捐资助教

    捐资助教,是冀州人重文化崇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习俗。改革开放后,社会上一个响亮口号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助教人员。明清时代,义学,就是地方绅士捐赠学田地租,做为办学经费的一种助教形式。据民国《冀县志》载,所建义学达12所之多。有大娄疃义学、伏家庄义学、大吴寨义学、柳家寨义学、南内漳义学,等等。城内义学建在文庙之西,系顺德府同知王始所建,置学地62亩。

    据文字资料记载,冀州在民国(1912年)以前,捐资助教的有100人之多,其中,清朝末期8人。捐资助教的人员有男有女,有富商和开明人士,有普通教师和平民百姓,还有多位官员,等等。

    清代早期,冀州官员捐资维修、扩建了信都书院。

    在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距今100多年前,今门家庄乡王海庄村人张光壁和张香武,就分别捐款献地予以助教。

    今北漳淮乡北内漳村巩氏,个人捐款建起“巩氏积徳堂”完全小学1所。

    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羡希三,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在京、津及铁路沿线城市投资经营商业颇多,仅在南宫就有商号14家。他捐献白银建立了羡家庄高级小学校。

    今南午村镇大伯舍村和南齐家庄村,都是平民百姓大伙儿一起集资建立的村学校。

    当时的知名开明人士方兰阶、史冬初等,也都积极助教。

    州官贾霆曾经拿出自己薪俸30万为本,用所收利息助教。

    今码头李镇王明庄村教师薛子元,个人捐款一部分,求外商捐款一部分,建校舍9间。

    改革开放后,企业、个体户、富裕个人捐资助教,更成为一种做公益的形式。西王庄镇第二小学(将军希望学校),就是原籍西吕津村的原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上将投资50万元,西吕津村投资13万元,在村南选址建成的,取名“将军希望学校”。

    助教内容。人们助教,有的是辟设学田、有的建校、有的建校舍、有的扩建运动场、有的置办桌凳、有的购买书籍、支付教师报酬等经费开支,等等。据统计,明清时,捐资营建学校7所;捐资建校舍20余间。今冀州镇李家桃园村刘信芝在银行存款1000元,用作教育基金。今徐家庄乡淄村曹景参几代人坚持助教,投资建校、聘先生、设基金,等等。当时的县知事赐奖章、匾额,百姓立纪念碑。

    助教形式。人们助教,捐献的有款有物。明清时,人们捐献的土地有250多亩、宅院3处、房屋50多间。有的捐献白银、现洋、现金。

    康孟款,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捐资办义学一所,捐学田一亩。

    今小寨乡谢家庄村雷泽中妻刘氏出钱1600缗,创设义学,学名日育英;又捐2100缗,置田4l亩,为义学提供常年经费。

    谢家庄村刘勋尧妻王氏捐地9.5亩给谢家庄办校。

    今南午村镇军寨村崔金榜妹捐地亩30亩。

    陈体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本村学堂助以千金,被赏以同知衔。

    庠生孙逢年、李有梅、石名奏、李荣光于南陆疃捐设义学1所。

    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羡希三,一次捐白银3500两;

    今小寨乡大方庄村方兰阶,一次捐白银700两。

    今门家庄乡王海庄村人张香武一次捐现洋1000元。

    2005年春,西吕津村薄瑞广投资150万元,在村学校东面扩地17亩,建成一座能容纳500余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建成高标准食堂、多功能厅、师生浴室、200米封闭式环形运动场,内设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8个,快乐健身园一处,排球场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2006年,冀州捐资助学款项达500万多元。其中,西南王村个体户捐资20万元。驻外大使秦力真之女秦小梅捐款118万元,为滏运中学建起图书馆楼等配套设施。港商李奎明捐资185万元,在家乡南午召村建起教学楼。北京著名画家刘九庵、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张世范等均捐资为家乡建校。

附:清朝末年冀州捐资助学情况一览表

    
   

姓  名

   
   

籍  贯

   
   

数  额

   
   

用  途

   
   

年  份

   
  

张光壁

  
  

王海庄村

  
  

地3亩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张香武

  
  

王海庄村

  
  

现洋1000元

  
  

  
  

同上

  
  

羡亚堂

  
  

羡家庄村

  
  

地3亩

  
  

建学堂

  
  

清末

  
  

胡存武

  
  

伏家庄村

  
  

校舍5间、学田50亩

  
  

建义学1所

  
  

清末

  
  

羡西三

  
  

羡家庄村

  
  

白银3500两

  
  

建学堂

  
  

清末

  
  

刘勋尧妻

  
  

谢家庄村

  
  

地9.5亩

  
  

建学堂

  
  

清末

  
  

杨云龙

  
  

南内漳村

  
  

宅院一处

  
  

  
  

宣统三年﹙1911年﹚

  
  

陈志新

  
  

田村

  
  

300

  
  

  
  

宣统三年﹙1911年﹚

  

(注:表内空格均为内容不详







附:民国时期冀县捐资助学情况一览表



    
   

姓  名

   
   

籍  贯

   
   

数  额

   
   

用  途

   
   

年  份

   
  

田文焕

  
  

东吕津村

  
  

宅院一处 地13亩

  
  

  
  

民国元年﹙1912年﹚

  
  

刘凡清

  
  

中刘村

  
  

款若干

  
  

自家房产建义学

  
  

民国元年﹙1912年﹚

  
  

周经夏

  
  

老周家庄

  
  

地40亩

  
  

  
  

民国元年﹙1912年﹚

  
  

刘志立

  
  

燕家庄村

  
  

地40亩

  
  

自建学校一所

  
  

民国元年﹙1912年﹚

  
  

曹景参

  
  

淄村

  
  

建筑费加大洋2000元

  
  

私塾一所

  
  

民国八年﹙1919年﹚

  
  

巩  氏

  
  

北内漳村

  
  

款若干

  
  

建完全小学一所

  
  

民国9年﹙1920年﹚

  
  

李老木

  
  

纸房头村

  
  

地10亩,建校舍6间

  
  

  
  

民国10年﹙1921年﹚

  
  

方兰阶

  
  

大方家庄

  
  

白银700两

  
  

  
  

民国10年﹙1921年﹚

  
  

崔金榜妹

  
  

军寨村

  
  

地30亩

  
  

  
  

民国11年﹙1922年﹚

  
  

柳文虎

  
  

后新寨村

  
  

房4间

  
  

建义学一所

  
  

民国16年﹙1927年﹚

  
  

刘信之

  
  

李家桃园

  
  

校舍6间,课桌凳

  
  

存1000元作基金

  
  

民国19年﹙1930年﹚

  
  

薛子元

  
  

王明庄村

  
  

校舍9间

  
  

其妻任义务教员

  
  

民国22年﹙1933年﹚

  
  

多  人

  
  

南齐家庄

  
  

  
  

建义学一所

  
  

民国23年﹙1934年﹚

  
  

朱洪海

  
  

南齐家庄

  
  

现洋100元

  
  

  
  

民国23年﹙1934年﹚

  
  

多  人

  
  

大伯舍村

  
  

  
  

建校舍7间

  
  

民国23年﹙1934年﹚

  
  

刘步清

  
  

西岳家庄

  
  

捐地亩

  
  

  
  

民国24年﹙1935年﹚

  

注:表内空格均为内容不详







四、谚语励志

    几百年来,冀州百姓人家,习惯于用薪火相传的谚语,给孩子们励志,激励他们刻苦读书学习。

    “头悬梁,锥刺骨”,是人们用的最多的谚语。其中,“头悬梁”的孙敬,是冀州人。《太平御览》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以诗书为伴,故世人称其为“闭户先生”,他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困扰,将绳索一端系于屋梁,另一端系于发髻。若低头困睡,绳索将拽其发令警醒。他这种“悬梁"的刻苦治学精神,不仅使他通今博古,满腹经纶,终成为知名大儒,而且成为垂范后世的学习典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崇尚学习,尊敬读书。也是对儿童的激励。

    “要好儿女需积德,要高门第苦读书”,是说,只有苦读书,才能有“高门第”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是对读书作用的高度赞赏,读书,是“富”和“贵”的阶梯。也含对儿童的激励。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对读书人的推崇。

    “经得寒窗苦,方为人上人”, 是对儿童苦读书的激励。

    “传家就靠耕与读”, 是治家的准则。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等等,都是对儿童的提醒、督促、教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是对儿童的教导。

    “贪多嚼不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都是提醒、教导儿童读书要讲究方法。

    因为冀州百姓人家的谚语励志,所以,在孙敬之后,冀州刻苦读书的人层出不穷。

   《宋史》记载,冀州推官李载,字伯熙,少苦学,“隆暑读书,尝足于水,虽得疾不舍去。”

    元朝时冯复,“以明经”获得道(省)第一名。

    清代陈嘉谟,“尝自键闭门户,终日苦读不辍”“有求于外,则捺筐缒绳,缘壁引而上之。”“隆冬无炉,墨水冻,纳砚袖中,稍溶解,即濡墨而疾书”。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兴,自幼苦读《诗经》,“造诣很深”“轻取”进士。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若翼办的学校内,“读书诵教徹五夜,历寒暑不辍。”“归者累累”。

    据现健在的老人回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今南午村镇田村就有20多名大学、中等院校、师范毕业生。





五、禁忌习俗

    冀州人,在读书教育习俗中,还有一些这方面的禁忌习俗,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读书人的文明。

   “穷不卖书留子读,老来栽树与人看”, 是禁忌卖书。认为书是富贵之源,暂时不用时,也不要卖,要留给子孙。

    写信忌用红色墨水。因红色墨水有“血书”“绝命书”之嫌。

    忌读书人说“粗话”,要讲雅话,如:对于长辈人、长者、领导者、客人等,忌直呼其名姓,说话时、打招呼时,忌“哎”“喂”“吔”等词语;将人“死了”,说成“老了”“不在了”“走了”“过世了”“归天了”;将“你多大岁数了?”,说为“贵庚?”“高寿?”,将“你姓什么?”,说为“贵姓?”;将“拐子”说为“腿脚不利索”、将“聋子”说为“耳背”;将人有生理缺陷,说为“有点毛病”;将“拉屎、撒尿”说为“大、小便”或“方便”;将“月经”说为“例假”,等等。

阅读次数(945) | 回复数(0)
上一篇:冯太后为啥谥“文明太皇太后”
下一篇:徒步去开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