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辛向党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xxd.1950@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4 篇
    回复总数:251 条
    留言总数:3 条
    日志阅读:126682 人次
    总访问数:38592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文字虫发表的博文
农谚在变化[2015/8/10 5:27:08|by:文字虫]

【发表于《中国网》】



                      农谚在变化



      农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有关农事活动的谚语,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概括。”

      农谚,薪火相传,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虽然不会一一应验,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农业极有裨益。千百年来,广大农民就是依靠农谚指导农事活动。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谚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农谚过时了、失效了、没用了,一些新的农谚产生了。

      农谚“要发家,种棉花。”“要发家,多种瓜”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冀州一带广泛流传的,是说,种植棉花和瓜等经济作物,是农村、农民致富的有效途经。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调整农业结构,农村、农民致富的途经越来越多,除去棉花和瓜等经济作物外,有的以工致富、有的以商致富、有的以旅游服务业致富,等等,农民靠山吃山,靠城吃城,靠水吃水,等。显然,原来的致富农谚过时了。

      农谚“三月三,打地摊”“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说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赶农活儿”,过了农历三月三日,即“数完了九”(农历三月初),为了节省回家往返时间,就开始中午不回家,往地里送饭,在地里吃饭后,抓紧“赶农活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越来越发达,农民种地再也不需要在地里吃饭“赶农活儿”了。地里吃饭的农谚自然消失了。

      农谚“枣芽发,种棉花”,是《冀州市志》载的植物物候之一。是说,在4月上旬枣树发芽期,适宜开始棉花的播种。

      冀州市自1984年开始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棉花地膜覆盖化。棉花地膜覆盖,膜下地温高于露地,播种可以比露地提早一周左右的时间。因此,原来的棉花播种农谚失效了。

      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是,冬小麦的播种适宜时间,白露节早些,寒露节迟些,秋分正适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生产条件的好转、气候的变暖,冬小麦的播种适宜时间,已经改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农谚“种蒜不出九”,是说,种蒜的时间在“不出九”时,即农历三月初以前,晚了,长不好。

农谚“棉花不打杈,光长枝叶不长花”,是说,种植棉花,必须加强“整枝打杈”管理,否则,“不长花”,没收成。

      农谚“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是说,种庄稼依靠肥和水就行,不需要其他。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上农谚都不适宜了:种蒜在温室大棚里,什么时间也可以:有了不需要“整枝打杈”的“懒棉花”新品种;种庄稼除去依靠肥和水外,关键还要靠科技。

      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等,都说的是,粪肥对于种地的重要性,离了粪肥,等于“瞎胡混”“瞎胡闹”。

      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现在,冀州农村已经基本没有了靠养猪积粪肥、基本消失了粪肥,粮食亩产量逐渐增加到1季1000斤以上、两季1吨以上。当然,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当控制化肥使用量,发展有机肥。

阅读次数(226) | 回复数(1)
上一篇:行善是福
下一篇:徒步去开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