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马德华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2486913225@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296 篇
    回复总数:2901 条
    留言总数:26 条
    日志阅读:411513 人次
    总访问数:61562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masiqi发表的博文
转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文章[2014/9/9 13:29:22|by:masiqi]

“不贪为宝”彰显青天正气 “两袖清风”“两袖铜臭”见证迥异官道

“不贪为宝”,意思很明了,就是将不贪视为珍贵的宝贝,是对廉洁奉公的推崇。此成语出自《左传》,源自春秋时期一位官员的话。这位官员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乐喜。乐喜,字子罕,是宋国的司城(司空),位列六卿,掌握着国之重权,因此有人便想通过子罕做点事情。求人办事,总要送点东西才能安心,但送礼也需“有的放矢”(的:箭靶子。矢:箭。意思是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方能成功,若盲目行事送不到点子上,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送礼人便四方打探子罕的生活习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送礼人了解到子罕的一个爱好——喜爱玉石。原来,子罕平生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佩戴玉石、收藏玉石。于是,送礼人便想方设法弄到一块上好的玉石,献给了子罕。送礼人的设想很好,结果却大大出乎他所料,子罕非常坚决地拒绝了。送礼人很不解,拼命解释道:“这块玉石是经过雕玉专家鉴定过的,专家说这是一块稀世珍宝,我才敢献给您的。”看到送礼人很着急的样子,子罕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看法不太一样,我是以不贪财作为宝贝的,你则是以玉石作为宝贝,如果你将玉石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会丢掉自己的宝贝。与其如此,不如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送礼人很不甘心,继续说道:“我带着如此贵重的玉石是不能离开宋国的,还是请您收下吧。”

子罕看这人说的也是实情,便安排送礼人在附近住下,并派人将玉石雕琢好,帮送礼人卖了一个好价钱便让他回去了。——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人也最容易被自己的软肋拿住,好多人就是在酷爱的钱财、女色面前丧失了理智。“不贪为宝”的故事从正面回应了如何不被软肋打倒。

虽说是“不贪为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官员并不是很多,因此“两袖清风”便成为歌颂清官的首席成语。“两袖清风”的本义是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不贪赃枉法的人。但这个意义是后来衍生的,最初“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之义并无关联。

“两袖清风”最早见于元朝陈基的一首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在诗中,“两袖清风”指的是迎风行走的轻快与潇洒。“为官清廉”的意思则是在明代才出现的,与当时的清官于谦有关。明代正统年间,社会风气很坏,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外官入京必须要向朝中要员进献礼品。宣德五年(1430)于谦为兵部侍郎,至河南等地巡行,抚军安民。按照要求,于谦需要定期回京汇报,但是于谦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盘剥百姓,每次回京都是不带一物。当时有好心的同僚就劝说于谦:“老兄啊,你如果不带金银钱财,哪怕带点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等也行啊。”于谦听闻之后,哈哈一笑,扬起袖子说:“我带了呀,带了满满两袖的清风啊!”

与于谦同时代的况钟也与“两袖清风”有一定的关系。况钟曾任苏州知府,在任期间勤于政事,为老百姓做了好多实事,被苏州百姓亲切地称作“况青天”。况钟任满赴京之时,苏州的老百姓自发地前往送行,男女老幼,携手上街,各自带着不同的物产要送给况钟,同时希望况钟能再次回到苏州做官。面对百姓的热情,况钟心中很感动,不断感谢着百姓,但并没有接受百姓的礼物,只带走了两袖清风。

于谦用他的两袖清风诠释了为官当如何,历史上则有人用“两袖铜臭”诠释了贪官之无耻。明朝一贪官,在上任之时煞有介事地在神灵面前发誓:“如果我左手要钱,便让我烂了左手;如果我右手要钱,便让我右手烂掉。”但过了不久,有人给他送了百金,他心里着实痒痒了,非常想要,但因之前在神灵面前发过誓,便假惺惺地说自己不能收受贿赂。好在手下人明白主人的心思,赶忙给他打圆场:“大人只是说不能用手收钱,没说过不能用袖子收钱,大人何不将此金放到袖子之中,要是神灵怪罪,也只会烂了袖子,不会怪罪大人。”手下人的一番话正中贪官下怀,便将百金心安理得地放在了袖口里面。从此以后,贪官便开始了他肆无忌惮的“招财进宝”工作。

“老虎”、“苍蝇”自古就有 反腐应是长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年多来,一批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决心与信心,使得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么,中国成语中有哪些与“老虎”“苍蝇”有关的成语?“老虎”“苍蝇”为何该打?

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因事将一朝中重臣处以极刑,遂致朝中百官人心惶惶,感叹仕途之险,“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天就丢了性命。但是,其中一人则坦然自如,微微一笑,说:“如果说一天杀一个兵部尚书,那这官不做也罢;如果是一个月杀一个兵部尚书,还是要做下去的。”这可真是当官不要命,为了一顶乌纱帽不怕丢掉性命。

这个故事似乎很好笑,但是背后的现实却很残酷;故事中的人似乎是个例,但有官瘾、犯官痴的并非他一个,鲁迅早就指出过:“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没有当官的人拼了命地要当官,当了官的人拼了命地往上爬,当然,往上爬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的人投机钻营,有的人卑躬屈膝,总之一句话,为达成所愿,什么蝇营狗苟的事都可以做(“蝇营狗苟”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返。”这是一则与苍蝇有关的成语。蝇即是苍蝇;营,钻营;苟,苟且。“蝇营狗苟”的字面意思便是像苍蝇到处乱飞,像狗一样不知羞耻,喻指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

宋代陈新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官场情形做过比较贴切的说明——“十官九贪”,也就是说古代贪官与清官的比例是九比一,贪官占九成,清官占一成。在“明镜高悬”的牌匾背后隐藏着诸位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的“官大人”的种种贪赃枉法之举。“卖官鬻爵”(出自《宋书》卷八十四《邓琬》)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南朝时的邓琬是这方面的高手。邓琬是刘宋时期的人,他辅佐刘子婴登基称帝,被封为左将军、尚书右仆射,邓琬的大儿子邓粹也封了高官。虽然是动乱时代的小朝廷,但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邓琬与他儿子开始卖官鬻爵的生意,将朝中官职、爵位一一标价,让家中奴仆沿街叫卖。自此家中酣歌博弈,日夜不休,惹得百姓离心,怨声载道。

“卖官鬻爵”一词虽出自《宋书》,但是卖官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开始,韩非子就明确说明,卖官是大有好处的,一来可以获取私利,二来可以培植党羽,如此一举两得之举,自然引得众多“英雄”竞折腰,纷纷将手中握着的权力向下面兜售。

“饥鹰饿虎”是一历史成语,有其特定的人物对象,“饿虎”指的是北魏时期的元晖,“饥鹰”指的是与元晖交好的卢昶。元晖本性贪婪,如同饿虎一般胃口很大,他担任吏部尚书时,卖官鬻爵明码标价,而且价码很高,被人称为“饿虎将军”,卢昶因受元晖恩泽,则被连带称作“饥鹰侍中”。

官员集团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核心首脑,首脑的最大特征就是权力要大,历史上凡是位高权重的贪官周围必定有一大帮趋炎附势的人附和着。中国成语中对这些依附权贵的现象也有所反映,比如“如蚁附膻”,比如“如蝇逐臭”。这两个成语是近义词,造词方式也类似,蚂蚁喜欢膻味,苍蝇喜欢臭味,因此,蚂蚁见了羊肉便会主动靠上去,苍蝇闻到臭味便会围着飞来飞去,两个词都是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追慕权力(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庄子·徐无鬼》)。

抚古追今,我们不禁感叹,历史是何其相似啊。古人的“官瘾”影响着多少今天的“官迷”,古代贪官的腐败之举在今天并没有绝迹,有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少人走在历史的老路上迷失了双眼。所以,“老虎”“苍蝇”不仅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长期地打。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局” 入局容易出局难

人活在世上,谁也离不开吃喝。有吃喝就有聚餐,就有宴请。有聚餐、宴请,就形成饭局。饭局中无所不包:饭局中有历史,有政治,有社会,有文化,有世情……形形色色的饭局就是一个个窗口,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饭局之中。

现代汉语中的“饭局”虽然离不开“饭”,但更强调“局”。“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好的词汇,它的本义是指棋盘,两个人坐在棋盘边博弈,较量智慧,决定胜负,需要动心机,所以就有了“圈套”“阴谋”的意味。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局”也。

饭局中隐藏阴谋的经典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公子光借宴请吴王僚趁机杀之夺位。

公子光对自己的堂弟吴王僚即位很不满。内心失衡,心生异志。他暗中搜罗各种人才,准备瞅机会把吴王僚给废了。在公子光搜罗的人才中,就有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

公元前515 年,一向与吴国恩怨不断的楚国国君楚平王去世。吴王僚想借楚国国丧的机会攻伐楚国,便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带兵征伐,没想到派出的军队被楚国的奇兵断了后路,一时不能回国,此时国内的兵力相当空虚。蓄谋已久的公子光敏锐地嗅到了时机。

公子光对专诸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才应该是真正的国君,我要不去追求就不会得到君位。”于是,一个阴谋的饭局出现了。

公子光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但事先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有人说,吴王僚是个吃货,忍不住美食的诱惑,才前来送死的。这是想当然的说法。试想一下,作为一国之君,想吃什么不能吃到? 他之所以赴宴,我想还是因为兄弟之情,他也许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理由不那么充分,既然现在堂兄公子光请吃饭,借此沟通一下情感完全可行。不过,他还是很小心,很警惕。

一是强化守卫。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他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个个全副武装,手持长矛利剑。二是提防刺客。怎么提防呢?所有进献食物的人都必须在门外脱光衣服,这是防止有人在衣服里暗藏兵器,而且进献食物的人双膝着地慢慢靠前,接近酒桌的时候,吴王僚身边的卫士用剑顶着进献者的胸部,这样子进献食物。

王僚入席后,兄弟二人“把酒言欢”。公子光看到吴王僚如此警惕,一时没有行动。等喝到酒酣耳热,吴王僚及身边的卫士逐渐放松警惕的时候,他找了个理由,推说脚有毛病,这个理由很实用,因为脚疼,不可能在酒席上脱下鞋子查看,那会影响食欲的,因此,他可以冠冕堂皇地借此离开一会儿。公子光进入地下室,让刺客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这一刀刺得又狠又准,王僚立马死去,侍卫人员杀了专诸。

但是,吴王僚的突然被杀,还是让他手下的人立即陷入混乱。公子光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武士,全歼王僚的部下。之后,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

这场饭局,吃得风云突变,一个吃得亡命归西,搭上了身家性命;一个搭上一顿饭,吃成了一国之君。这个饭局,在后来的历史中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比如电影、戏剧里的《鱼肠剑》,演绎的就是这场饭局。

尽管吴王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做了多种预案,唯独没有想到“鱼肠剑”。吃烤鱼竟然送掉了身家性命,用成语表示这叫“千虑一失”。即使是一国之君,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与此相对的是,公子光的“革命”则蓄谋已久、处心积虑(用尽心思地谋划),饭局只不过是其实现自己阴谋的手段而已。

只要身在官场、商场,就不能不深陷“局”中。“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吃饭事小,出局事大”。饭局包含了太多的功能:饭局是人情,饭局是人脉。当下,公款饭局有所收敛,但饭局并没有因此歇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饭局仍然没有出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截断饭局与仕途的关系,彻底截断饭局与办事的关系,彻底截断饭局与生意的关系,改良人情社会的弊端,这才是长久之计。

标签:     阅读次数(420) | 回复数(5)
上一篇:赞于国争老师
下一篇:友谊重逢随吟(耕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