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向堂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15931005889@139.COM
  • 个人签名: 李向堂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16 篇
    回复总数:72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212823 人次
    总访问数:43742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李向堂发表的博文
传统元宵节在广平[2015/1/30 21:22:18|by:李向堂]
  
  

传统元宵节在广平

  

        
   

  

            
    



   
  

  

  
   

  
  

  

            
   

刘增才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早在汉元帝时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相对除夕称为大年而言,广平人将元宵节俗呼之小年夜。按照中国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空一轮明月高挂,地上万盏花灯齐放,人们观彩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据明、清本《广平县志》“风俗”载:“元宵则置灯为戏,呼请姻亲”。不难看出,从明代开始广平人就把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民国本《广平县志》卷六“风俗志”对元宵节的记载更具体:“正月十五日曰上元,家家盛张灯彩,街衢搭牌楼悬灯作春联,飘摇空际。十三日谓之试灯。曰十七日谓之残灯。上元夕,祀祖先祀神,以面为小灯遍置门灶厨牖间,曰散灯。又以江米作丸食之,元宵门前挂灯,燃爆竹放花炮为乐,间有龙狮名灯游船太平车高跷名杂技游戏城乡间。十六日男妇走观,曰走百病。”把元宵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规模、规则作了详细的记述。

   

    农村自有农村元宵文化的内涵,这些文化是以信仰、崇拜为前提,以当地现有条件为基础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诸如“烤百病”、“抬奶奶”、“请尸猴”、“抬石头神”、“踏青”、“抱元宝”等,几乎村村都有。多少年来,勤劳、朴实的农民,在进行这些活动中,寻找快乐,倾吐哀怨,祈祷自由,祈求幸福。这些文化活动,既表现了生活在男耕女织社会劳动人们的信仰、向往、期盼和追求,又展示了先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在前进的道路上摸索的足迹。

   

    广平元宵节,因其地域归属的演变,从西南到东北百里之距,其风俗也各具特点。今广平县地,隋代,北部属武安郡的清漳县,西南部属魏郡的成安县,中部、东南部属武阳郡的魏县。唐代,北部属洺州清漳县,东南部属魏州的魏县,西南部属相州的成安县。五代时属洺州。北宋时期,中部、东部、南部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县,北部属河北西路洺州肥乡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县北部,置广平县,属洺州。元、明、清属邢洺路、洺磁路、广平路、广平府。1944年划肥乡县二十余个村归属广平,是为近些年较大变动。1958-1961年曾归属肥乡、曲周县辖。

   

    至1962年复置广平县,其间所辖村庄变动无几。多年来,这里的习俗有些得于发展,有些趋于销匿。近百年来,西南部、东南部、东部、东北部农历正月十五日才进入元宵节活动,而中部在农历正月十四日傍晚即开始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这一天点灯称“试灯”,燃放的烟火也称“试花”。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太阳一落山,遍布街巷、庭院、屋室的无数精巧、多彩、蔚为壮观的灯火,把活动推向高潮。部分村民除在吊挂、门口悬挂彩灯以及孩童们手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外,几乎家家还要祭灯。

   

    祭灯,俗称粘灯,是用蒸熟的带黏性的黍子面制成的,又因它和古代照明的油灯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又叫灯盏儿。制作灯盏需经多道工序。首先将黏米面蒸熟,再趁热掺些白面或玉米或小米面搋匀。一是减少它的黏性,便于捏制,二是白面起发酵作用,增加其甜度。做灯盏有许多讲究,除了做些鸡灯、鸭灯等一些动物灯外,多数做成高约5厘米左右的圆柱灯。动物灯都是在其背部捏出灯碗似的窝窝,以便放油。圆柱灯一头为底,一头捏出窝窝。点灯前,用绵纸搓成捻,插在灯碗中间,将少量麻油顺着灯捻注入灯碗里。灯捻被油浸透后,就可以点燃了。在广平有“蒸三不蒸四,蒸四胡生气”之民谚。就是说在正月十三日的这一天要把黏米面蒸熟捏成灯,要是等到十四日这一天才捏灯,家里会有闲气生。

   

    这些灯盏一旦被点燃,就赋予了和香烛、供品同等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散灯,即把聚集在一起点燃的灯分放在不同的地点,其先后次序不能乱,灯盏要先散到玉皇大帝前,然后灶爷,再关爷、门君、仓官诸神和先人牌位。这些灯都散完了,才可向其它地方散。玉皇大帝在民间知名度最高,是最受崇拜之神。

   

    其次是不同形状的祭灯,不能随意乱散。鸡灯要散放在锅台角,其用意是鸡能把抛撒在锅边的米面啄去,以免浪费。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抛撒米面是有罪的。鸭灯兼具占卜的作用,要先把鸭灯放在一只空碗中,然后将盛灯的碗放到水缸里,并不时转动碗,让其自行慢慢停下,如果停后鸭头朝哪个方向次数多,证明哪一方雨水大。鸭喜水,以此来测定当年的旱涝。

   

    一般的灯盏,即通用圆柱形灯盏,便可随便散放,但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赋予了其特定的意义。如,放在衣柜上的灯能镇鼠,放在书籍旁的灯能驱虫,放在炕沿床边的灯以避蝎子蚰蜒之害,放在粮囤上的灯是期待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放在牲口槽边的灯是希望牲口膘肥体壮力量强,放在鸡鸭窝边的灯能避黄鼠狼、狸等威害,放在猪羊圈的灯是祈求六畜兴旺猪羊成群,放在庭院的灯意为灯光普照处处生辉,等等。

   

    总之,凡是散有灯的地方均有其深刻的含义。当散完了灯,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摇曳的灯光,如同繁星闪烁,香烟缭绕,仙境一般。

   

    当大街小巷成为灯的世界之时,欢声笑语也充塞院落门庭。人们围着灯评判谁家的灯做得美观,谁家的灯明亮。盏盏灯盏在人们的评说中尽情地发着光,并在燃烧过程中,时而发出唧唧吱吱的鸣叫声,直到不情愿地燃完最后一滴油。这时,被烤焦的灯碗散出出的香味,越发地沁人心脾。

   

    灯盏还是一种地道的风味小吃。它的吃法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还有许多讲究。在祭祀活动结束后,要把所有的自行熄灭的灯盏收集在一起,食用前先用镊子把灯盏中的残捻镊出来,放在一起点燃或丢进灶膛里烧掉,不得随意往地上乱扔。因为民间传说,如果谁踩上了这些残捻,会招致蚰蜒上身的。这些工作做完了,灯盏便可烧、烤、煎、炸、蒸,按照各人的口味食用。

   

    民间传说中,吃烧灯盏要用正月十六日早晨烤百病的火来烧,烧好后,将灯盏往身上某个不舒服的部位放一放,口中念到“祭灯儿,祭灯儿,除病拔根儿”就可把病给粘出来。灯盏性粘,烧热后更粘,在火灰中烧烤不免要粘上许多草木灰,正应了一句歇后语“黏米面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可传说正是吃了这些带有烤百病的草木灰的灯盏,眼睛会更明亮,且不会害眼病。目前,这里正月十六起五更、烤百病、烧灯盏的习俗仍然流行。

   

    灯盏还可以蒸着吃。将数个灯盏放于碗中,再放到箅子上蒸熟。灯盏在蒸的过程中,经水蒸气的侵蚀会变的更软,更粘,如果不用容器盛上再蒸,便无法将其从箅子上取下。蒸熟的灯盏香甜而清淡,加上灯盏在燃烧的同时已将部分燃用的麻油烤到灯碗一部分,受热后其香味自然溢出,糖份也增加了许多,吃起来绵甜可口。如果爱吃甜的,也可在蒸炸前包些糖,或吃时蘸些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青年们多数将灯盏煎炸了吃。首先把灯盏放在案板上,用手摁成饼型,由于燃烧过程中,灯碗边沿经灯火烧烤变焦发黄,成饼后象一朵精雕细刻的牵牛花,圆圆的晕圈中镶嵌着美丽的花蕊,见其形不闻其味已经让人眼馋难耐了。再经锅煎油炸,更变的色泽金黄透亮,香气四溢,咬一口外焦里嫩,味道香醇,甜而不腻,脆而带韧,可谓十足的美味。

   

    广平元宵节祭灯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祈盼幸福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

   
  

  

  
   



  



阅读次数(2994) | 回复数(0)
上一篇:读相如兄《悼母亲》有感
下一篇:李向堂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