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向堂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15931005889@139.COM
  • 个人签名: 李向堂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16 篇
    回复总数:72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212761 人次
    总访问数:43731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李向堂发表的博文
致富路上写风流 -----记南阳堡乡前大寨党支部书记宋如[2015/1/30 21:03:19|by:李向堂]

致富路上写风流



-----记南阳堡乡前大寨党支部书记宋如



宋如,42岁,南阳堡乡前大寨党支部书记,他1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台阶,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的赞歌。



前大寨位于南阳堡乡北部,是个仅有605口人的村庄。十几年前的前大寨是个什么样子呢?



隆冬时节,小麦地里跑着一群群啃青的猪羊······



责任田里,一些群众一锨一锨往车上装土,好端端的耕地变成坑坑洼洼.



炎热的夏天闷热得像把人装进了罐里,村干部有的拉车、有的扛秤、沿街收公粮,迎来的却是阵阵埋怨之声······



庄稼地旱的裂缝像孩子的嘴,两三眼机井牛尿似的向外流着水·······



前大寨的出路在哪里,全村党员和乡党委把目光聚焦到了年仅28岁,当时任民兵连长的宋如身上。群众的信任和党的感召使他迎难而上,宋如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妻子劝他,亲朋说他,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带领群众致富,咋对的起父老乡亲呢?



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父老乡亲无限的爱,宋如踏上了征程,迎接他的是困难重重······



为树立自身形象,宋如打上任的第一天起,便要求自己,凡是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在前头;损害集体、群众利益的事,一点不干;凡是为集体谋利益的事,自己挑重担。用他的话说“宁可自己瘦几斤肉,也要把前大寨治理好·······”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样的诺言。



宋如面临的首先是党支部班子处于瘫痪状态,个别干部没有进取心。在摸准情况后,宋如召开了当时由4人组成的干部会议。他有板有眼地说:“作为党员,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前大寨再这样下去了。谁愿意跟我一块干就请举手”。3名干部表示愿把前大寨治理好。就这样,前大寨新的党支部开始工作了。



万事开头难。象群众乱放牧、乱取土、宅基地乱占、电力紧张、机井较少、浇地困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宋如研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成立了护青巡逻队。有一天,巡逻队发现一个夜间放牛啃青的人,这人是宋如近门的一个哥哥。有人将情况告诉宋如,他二话没说让他哥哥照章交出30元罚款。事后,那位哥哥见了宋如连话也懒得说了。又一次,一位村干部的弟弟在责任田里拉了几车土,宋如毫不客气地罚了款。看到宋如铁面无私,想放牧啃青的或想拉土的,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俗话说,己不正蔫能正人。宋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在财务开支上,从不乱花村里一分钱。对不合理的开支坚决不批。有一次,一位干部买了一个火炉,宋如在批条是却发现有两个买火炉的条,就批评了那位村干部,当场把条销毁了。宋如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宋如没有豪言壮语,他凭着对党的爱,对人民的信任,勇于开拓,努力实施治村方案。



在80年代初期的前大寨,群众生活拮据,有的吃了上顿无下顿,哪有钱搞生产。宋如和党支部一班人,三番五次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集资打井。第3生产队的群众看到宋如整日忙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一位群众说:村干部为咱们办事,就是勒紧裤腰带,也得打井“。于是,有的拿出为儿子娶媳妇的钱,有的拿出女儿的私房钱,也有的拿出一分一毛攒起来准备盖房的钱,还有的东凑西借、求亲告友借来钱,不到几天,便筹款2万元。在3队打井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宋如把自家盖房的2500元拿了出来。为打好这眼“救命井”,宋如日夜奔忙,打井需要水,而当时的村北地没有机井,宋如便到后大寨求援,解了燃眉之急;几天后,井打成了,群众看着宋如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心疼地泪水夺眶而出····



在3队的带动和影响下,2队、5队相继集资打井,全村掀起了打井热潮。一年间,这个村先后打井6眼,其中浅井5眼,深井1眼,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浇地难,400多亩“死旱地”变成了“水浇田”。



机井增加了,用电紧张的矛盾暴露出来。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矛盾,宋如多次进县、到乡联系解决,引起上级重视。一位群众找到宋如说:“俺听说省军区滑司令员包着咱村,咱找找他,也许能为咱帮点忙”。宋如却说:“咱不能依靠领导,要自力更生搞建设,凭咱大寨人的干劲,我不信架不起几台变压器!”。有心人,天不负。在宋如的带领下,两台50KV的变压器和长达1000米的低压线路出现在前大寨的田野上。后来,省军区司令员滑兵来看到该村的巨大变化时,对宋如满腔热情为民服务的工作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当时间老人走上1996年的台阶上的时候,宋如在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已经干了14个年头。他先后获得十几项荣誉称号,多次被南阳堡乡评为“优秀党员”。



宋如象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又象春蚕吐着生命之丝,真诚地为前大寨奉献一切。



我们有必要把前大寨不平凡的1996年浓墨重书一番。在这一年里,宋如把推行“白色革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列入日程。由于群众对搞大棚菜不认识,担心赔钱,为打消顾虑,宋如和其他村干部带头建起了大棚。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有14户搞起了大棚种植,种植面积达8500平方米,仅此一项全村收入4万余元,人均增收66元,为脱贫致富注入了活力。



在改善教学条件上,宋如按照村里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集资建学,改变了过去“泥桌子、土孩子、危房子”的历史,宋如和其他村干部每人捐款100元,全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省军区滑司令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联系资金10万元,用于小学的建设。为节省资金,宋如发动群众义务出工垫房基、运砖,为保证建筑质量,宋如日夜奔波在施工现场。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一座占地11.6亩,建筑面积617平方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270名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不仅解决了本村孩子的上学难,而且为邻村100多名孩子的上学提供了方便。



学校建成后,宋如把目光投向修路上。前大寨距邱广公路仅有0.5公里,一到阴天下雨,道路泥泞,群众出村难。为解决这个难题,宋如又一次带头捐资100元,其他几位村干部也纷纷解囊,经过努力,该村共筹资13万元。一条长1500米、宽3米的柏油路修成了,结束了前大寨行路难的历史。

    15年来,前大寨人在党支部书记宋如的带领下,先后集资购买变压器7台,架设高、低压线路3000多米,打井23眼,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柏油路,出现了政通人和,灯明路平,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全村14户搞起了运输业,14户搞大棚菜种植,30户发展养殖业,9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87元,而宋如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为了600名父老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宋如先后三次拒绝别人邀请他外出工作的机会。他说:“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就要为人民服务好。如果在我手里把村搞糟了,我宋如就成了前大寨的罪人”。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强烈的责任心!

望着个子不高、脸色黝黑、目光炯炯的宋如。我想:假如我们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涌现更多的宋如,全县人民奔小康的步伐迈得不就更快了嘛!



(原载1997年7月7日广平报第二版作者:郑新城

李向堂)





阅读次数(692) | 回复数(0)
上一篇:南阳堡乡妇女创业渐成热潮
下一篇:李向堂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