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范炳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409446941@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63 篇
    回复总数:827 条
    留言总数:6 条
    日志阅读:99480 人次
    总访问数:282175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hfbg发表的博文
长城下那片绿荫[2016/9/6 18:05:29|by:hhfbg]
1994年春天,我在家中的座机上收到一个来自唐山地区的电话,是迁安市一位姓秦的朋友打来的,和我说话时,他的语气干脆,口齿清楚,也很亲热,叫我大哥,他猜测的很准,后日见面看出来,我要大他六七岁吧!他来电话的意思是栽植了一片冬枣树,已经五年了,还没长出枣来,很是着急,因为当地在冬枣培育技术方面没有先例,究竟行于不行,想找一位行家,现场指导一下,以解当下之困。

对于我,他是通过科技报我写的指导冬枣栽植的文章知道的。当时,冬枣的价值市场上很贵,市林业局收购价是一级枣25元一斤,效益可观,农民报在一版也登了我写的一条报道,副题是:一篮子枣卖了260元。当时曾经有一位老大哥竟骑自行车自唐山来我处,要亲眼考证一下是否真的,当时村书记张瑞清接见了他,并领他参观了林业局在我村种植的冬枣示范园,然后,带着核实的信息和美好的希望欣然归去。

其实,推行经济市场的初期,有不少人在新事物面前欠缺冷静和经验,一些农民们的深层次的科学观念还很浅薄,知识和信息都不足。一个‘闯’字就成了致富的开山斧,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或许两者都有运气的使然。冬枣当时效益是好,但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冬枣的开发初期,人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它的特性,一些书本上的技术指导,缺乏实践经验,或在气候土壤上,或在操作要领上,好多枣农搞了好几年,仍处于茫然状态。黄骅当地一些有经验的人,攥着“秘方”纷纷出去当师傅,赚取炙手可热的技术费,而在家乡的土地上,也有两种行为大兴实施,一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远规划,让黄骅冬枣有规模有产量,未来占领大市场。再就是,突击育苗,在热炒中赚大钱。我的那位异地朋友老秦,就是在那一股热炒中花数十万元买了4000棵冬枣苗,栽植在一片小山坡上,春天我去的时候,桃花已经谢了,柿子、板栗已经放出很大的叶子,那片冬枣树也发出嫩绿的牙尖儿,站在枣园的高处放眼一瞥,40多亩地的小山坡上,一棵棵已显粗壮的冬枣树长势喜人。但这喜人的景色并没有打消我的顾虑,我抓起脚下一把土,细看,带点儿沙壤土,地面黄乎乎的色泽,举起一杯水,慢慢往地上倒,流下的水不会四溢和积存,土壤渗透性强,种植水果按说应该是蛮好的。

晚上吃饭时,知道老秦是当过兵,现任村领导,想搞一回冬枣特色种植,带动乡亲们致富,但幼树已经够大了,至今没有弄出枣来,往前的路也就迷失了。老秦非常实在,一点也不拿我当客人,直面相告,说,大哥,技术转让费多少,给我指导一年要多少钱,别不好意思!我告诉老秦,这些都不是所要马上谈的话题,重要的是,咱们这个地方适宜长冬枣吗,或长出来的冬枣品质上能否合格才是最让人关心的问题!我这样一说,他似乎才恍然明白,这个朋友先不说‘钱’。

枣树“开甲”时节的一天早晨,我坐在山坡高处,看见坡下不远处的铁道上,等不一会就开来一辆列车,隆隆响着自西往东开过去,老秦说那是大同往秦皇岛港拉煤的火车,抬眼往北看去,山峦起伏,那儿是长城,离这只有七华里远。长城,七华里!我在心里默念着,然后联想起我所近几天观察到的一些细微现象:这冬枣树的叶子相比之下长得阔大,墨绿墨绿的,但花蕾却很稀疏,瘦弱,开出来的花蜜量很少。干涩涩的,按照书面理论叫倾向于“营养型生长”,也就是说在坐果功能上,这种现象没有优势,在气候方面,总感觉在中午时分,温度正常,但一到下午两点多钟后,微风一起,感觉凉爽了许多,这是与家乡气候的不同地方。向老秦问叨可参考的话题,无非是,有人说过,迁安这个地方不长冬枣,或气候不适,或水土不服等。至于谁说的,有无科学的论证和经验,都无据可查,都是估计说。我和老秦说出我的想法:不能说这儿就长不出冬枣,其它水果长得比我家乡还好呢,如桃、葡萄、梨等,但是搞特色农业,讲究的是一个特字,果品的产量,尤其是质量,才是经济效益的根本,冬枣的生产,尤为如此。我的意思是向他说明,枣是应该会长的,最后长得怎么样,还有待观察。我联系了沧州一些知名的枣树专家,询问有关迁安北部能否长冬枣,当时他们都没有肯定的答案。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冬枣开发,是一件新事物,虽然历史上黄骅及沧州一些地区冬枣生长已久,但数量寥寥无几,从不作为商品上市,在近年开发之前,家乡的冬枣树,只是有其名在家,无其果在外,没有开甲技术的介入和保鲜技术的革命,就没有今天的市场上可观的供应量。在中国历史上,有冬枣进贡的记载,但其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产量极少,才会成为珍品。而对于老秦这位朋友,那时懂得这些知识似乎还稍逊于我吧。

从春天发芽、开甲、管理一道道手,我每一步骤,都不可疏漏,老秦也深有所悟了:搞特色种植致富,有风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长期,观察、对比,从家乡到迁安,八百里之遥,老秦始终用专车来回接送我,直至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到来了,黄骅老家冬枣市场价格不菲,一片丰收喜气,老秦开甲的五百棵树上也都有收获,但无论果实产量和口感都让人不仅是不满意,是不能迁就,当然,这样的结果在一月之前,已经有了预见,老秦在“园子内”是外行,但社会洞察力高于我,应该比我还有预见。因为我们要的是经济效益,收获答案自然要求明白一些,他心里清楚。

   不成功的实验也有价值。如果当地有人还要搞冬枣,老秦几年来所有的冬枣资料,就有价值了。至于后来那个地方的冬枣发展如何,我至今也不知晓了,只知道老秦是在那年的第二年秋天将枣树狠心刨掉,干起了养殖业,以后,中断了联系。

   我将朋友的“高成本的实验”归纳为这么一个公式:如果一百棵树上都不结果子,那不是人为;如果一百棵树上都结果子,那也不是人为。植物学不同于物理学,没有数据,只有现象。道理就这么简单。后来许多异地种冬枣的事例也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好土,好水,但不一定长出优质冬枣,如江苏的某地,石市的近郊,还有离黄骅才百里之隔的金丝小枣产地,品质较之黄骅、山西临猗、陕西大荔,总有不同的差距。真正的特色种植,大自然说了算,人工干预,即使成功,也是强扭瓜,一旦品质打了折扣,发展得越多,越是灾难。时至今日,各地种植外域水果仍然大行其道。不过,这与前者不同,不管是“枳”,还是“橘”,摆在茶盘上待客,都一样,只是品尝的同时,多些“寻根问祖的”趣话而已,你若当真,又讲什么规模发展,还是算了吧!



阅读次数(184) | 回复数(1)
上一篇:童年的飞机梦
下一篇:海鲜今昔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