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钱丽萍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1137715977@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57 篇
    回复总数:1504 条
    留言总数:23 条
    日志阅读:204865 人次
    总访问数:37860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心雨发表的博文
【原创】( 随笔) 羊年评说“年”[2015/2/13 12:34:08|by:心雨]

点击查看原图

“年”,万象更新,春之伊始,充满生机。

  30年前,因生活水平低端状态,唯有年节时,才能调剂餐桌,安抚肠胃,犒劳身体。故此,人们踏进腊月,便对“年”万分期盼,原本灰蒙蒙的街道,死气沉沉的乡村顿时间增添了生气,枯寂的空气中顿时生辉,处处散发出喜庆的味道。家家户户为迎接“年”而忙碌,抖落懒散的尘埃,布置温馨的家园,对联红红,灯笼高高,为购置年货而笑容满面。要说最期盼过年的是孩子们,女孩子们对一件可心的衣服望眼欲穿,男孩子们对路边摊上的鞭炮手舞足蹈,身心亢奋。“年”也就在这忙碌与企盼中慢慢踱步,在孩子们扳着手指头的焦渴中蹒跚而来。

     而今,随着改革的潮流,推进了时代的步伐,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也就失去了曾经的期盼和味道。除了一些中老年人以外,不少年轻人对于“年”已经无所谓了。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去追逐时代的产物,像圣诞节、情人节都会引起他们偌大的兴趣,甚至时不时的搞个“PARTY”。包括小孩子们对“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企盼,因为他们平日里的各种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只要张嘴,他们的欲望随时满足。这使他们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是难得的,是珍贵的了。纵使长辈们的奖赏“压岁钱”在他们眼里也无所谓,没有乐颠了的感觉。

    依旧期盼“年”的,只有那些深居于老家的老人。因为只有“年”的到来,才有全家团圆,儿女子孙绕膝下的快乐,才有幸福的感觉。正如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她代表了一代人,一股发自内心深处而产生共鸣的声音。

     关于“年”的传说也很少有人再提起。故此,笔者不得不再嗦一次,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回味,重温“年”的记忆。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吃人的动物叫“年”。这个“年”只有在腊月三十晚上才出来吃东西。初一子时回山。他所吃之物便是人。所以三十这晚,为了预防“年”对人的伤害,全家人要聚在一起熬“年”。是等待着“年”的到来,以全家之力,为之一博。而熬到子时,“年”走了,家人平安。

    而村中一老妇人,夫君早亡只有独自一人,自知自己不是“年”的对手,于是,自己也不想白费力气,便将自己曾经出嫁时穿的一身红嫁衣穿好,将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心想即使“年”将我吃了,我也要死得体体面面,绝不能狼狈不堪的离开这个世界。没想到的是,“年”来了,看见一身大红着装的老妇人,自己却被吓得落荒而逃。

    当村人听说之后,“年”再次到来时,都效仿老妇人穿上了红衣服。“年”刚进村看到全是穿红衣服的,扭头就跑。大家看到“年”跑了,都这个兴奋。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喝酒吃肉,以祝生命的延续和再生,故此,人和人相见均相互的问好。

    过年也是过去有仇的人和好的最好时节。因为生命平安,还说什么仇恨呢?所以走亲戚,探访亲戚是否平安,并带去祝福。这足以说明“过年”是我国人的重大节日,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也该将其传承发扬,而不是一味的追逐西方文化,丢失了自己的瑰宝。

      当然,迎接“年”和“过年”的方式我们可以多样化,可以创新。绝不可以让这传统文明的节日丢失。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过年”不应该仅仅是日历牌上的一张纸,一个数字的更换。而应该是承载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和内涵的一个重大节日。现在,常常听到人们叹息:“鞭炮没少放,东西没少买,也照旧为‘年而忙碌,可就是寻不回曾经的年味儿。

    随着时代的步伐,电话、短信和网络等拜年形式的兴起,并不是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形式的终结。不管“过年”的方式怎么改变、创新,“过年”的传统习惯是永不改变的,因为“过年”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

    今天,人们的日子富裕了,生活美好了,不在为一羹一饭而愁,不再为那仅有的几尺遮羞布而起早贪黑。但是,许多传统的文化却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丢失;一点一点的被时代产物而掩埋。作为我们——炎黄子孙,是否要好好考虑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固守,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遗失。

阅读次数(2478) | 回复数(21)
上一篇:【原创 】七绝 致王君嫂子(新韵)
下一篇:本老太太的小片儿视频给博友们分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