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7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27317 人次
    总访问数:134245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扎根农村 报道三农 [2022/9/19 10:37:21|by:hewanzhi]
扎根农村,报道三农 文安县中滩里村共产党员杨耀树坚持新闻写作50年初心不改
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共产党员杨耀树自1973年起,坚持把新闻写作作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积极报道所在乡镇村街在改革发展中所创造和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坚持50年笔耕不辍,投稿不止,被誉为农村义务报道员队伍中的常青树。
(一) 开启新闻写作之门
杨耀树,今年67岁,中等身材,虽然上了年纪,但面目依然清秀,言谈举止儒雅宽厚。1973年春,刚刚初中毕业的他,立既投入到农村火热的生产劳动中去。在集体劳动中,壮观的劳动场面,先进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者这个刚刚走上社会的小青年,他多想把身边这些所见所闻做成报道宣传出去啊。当时,他每天能听到的新闻就是县广播站早晚播出的广播新闻。于是,向县广播站投稿就成了他学习新闻写作的启蒙目标。但要想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对只有初中水平的杨耀树来说并非易事。开始写稿时,他根本不知道怎样下笔,怎样收尾。为了学习写稿,他专门骑车从18里地外的胜芳书店买来了《怎样写好广播稿》一书,每天晚上,他不顾白天劳动带来的疲劳,坚持学啊,写啊,练啊,桌下被撕的纸团不知扔了有多少,所发出的一件件稿子也都是石沉大海,但尽管如此,杨耀树没有灰心,始终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天的早晨,他终于听到村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县广播站播出的《中滩里村老共产党员杨成运义务为集体拾粪》的新闻广播后,他高兴的差点蹦了起来,啊!这是自己写的稿子啊,终于被采用了,心理甜的就像吃了蜜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第一篇处女作的播出,更加坚定了杨耀树写稿的信心和决心,写稿欲望更加高涨。此后,由他采写的《一个“认死理”的老会计》《中滩里大队踊跃交售爱国粮》《中滩里大队青年踊跃报名应征》《中滩里大队大搞地面工程》等稿件先后被县广播站播出,及时的宣传报道有利地配合和推动了村里的中心工作,对此,杨耀树也受到了村领导的鼓励和赞扬。他先后当选为村团支部副书记、书记,大队管委会委员等职。参加村里的管理工作后,视野宽了,素材多了,为他走上新闻报道之路开启了方便之门。
(二) 为农民增收鼓与呼
杨耀树新闻稿件的经常播出,也引起了当时“公社”领导的关注和重视。1982年3月,杨耀树被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工作,成了一名专职的通讯报道员。上任后,他一心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报名参加了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来又自费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的函授培训,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理论、新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此,他紧紧围绕着党委政府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配合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和报道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广大农民迸发出了高涨的劳动热情,但如何向土地要高产,要效益,在当时还是一个难题,还需要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于是,杨耀树及时跟踪报道了本镇安里屯村缴增成反季种蔬菜和赵家营村张琪种植小辣椒,赵锡俊科学种麦创高产的典型事迹,写出了《缴增成大棚种蔬菜收入大》《一个能干的女人》《大洼里的亩产吨粮户》三篇新闻稿,均被廊坊日报和廊坊广播电台采用,他们的典型经验当时在全乡得到了及时推广,并成为全乡靠种地增收的典型示范户
1985年春,针对一些村的干部,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不知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如何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如何壮大集体经济的问题,杨耀树先后采写了《滩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创业路上的带头人》以及集体出资大搞地面工程,打井办电,村街建设,集资办学等几十篇稿件,突出报道了滩里镇村干部帮助村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先进经验。以上稿件分别被廊坊日报、廊坊电台,文安有线广播电台发表和播出,特别是《滩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一稿在人民日报社4版显著位置发表,当时在全乡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在发展中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自觉性。
随着滩里镇乡镇集体企业的崛起,为了宣传扩大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杨耀树先后对中滩里村远扬装修公司,安里屯冷拉钢材厂,滩里皮鞋厂,光华灯具厂等单位如何大办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等事迹进行了多角度报道,特别是他主笔的《乡产防爆灯、光华映天塔》在廊坊日报发表并配发了短评,并推荐参加了河北经济报道竞赛,扩大了滩里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三)让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九十年代初期,针对农村中曾一度出现姑娘出嫁大摆筵席,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赵家营村18名女青年不随波逐流,先后出嫁不摆酒席,坚持从简办喜事。还有滩里镇计生干部魏乃萍只举办了一场戏曲晚会就出嫁了女儿。杨耀树抓住这两个新闻线索,及时写出了《赵家营村18名女青年出嫁不摆酒席》《不请客、不收礼,一场晚会嫁闺女》两篇新闻稿,分别被廊坊日报头版和河北日报刊登,两篇稿子的发表在全镇引起强烈反响,文明节俭办婚礼成了全镇的文明时尚。
几十年来,由杨耀树先后采写的《刘明桥见危相助勇救路边受伤群众》尹春齐尊老爱老的《孝母专车》以及中滩里村党支部书记杨耀中文明节俭为母亲办丧事。退伍军人杨光、杨欢退伍不褪色,荣登好人榜。抗疫先进志愿者等感人事迹的稿子均被中华时报,廊坊日报,河北长城网,文安305网站采用发表。把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及时宣传报道出去,弘扬农村正能量,让身边的感人事迹感染身边的人,这是杨耀树几十年新闻报道的追求与梦想。
(四)坚守使命,笔耕不止
五十年来, 杨耀树始终坚持把报道农村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来坚守着。无论工作繁忙与否始终写稿不止。在镇里工作时,虽然是专职报道员,但下乡包村,征收统筹费,防汛除涝,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写稿子只能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挑灯夜战,写稿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儿。
1994年3月,根据工作需要,杨耀树又回到中滩里村担任了村主任职务。这是一个有4000多口人的大村子,人口多,事务繁忙。杨耀树的写稿时间更为稀少。但出于多年扑捉新闻的敏感,只要抓住有价值的题材,他都及时写成稿件,报道出去。
杨耀树回村任职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实施村南农田地面水利工程,挖沟开渠,打浅井,整修地上垄沟,栽种树木,解决近千亩耕地的浇水问题。当时,这项工程对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将发挥重要的的保障作用。40多天的工期,杨耀树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每天累的疲惫不堪。但他出于对新闻工作重要性的敏感认识,便及时写了一篇《中滩里村大搞农田地面工程》解决村民种地浇水难问题的稿件,发表在廊坊日报二版,对农村如何发挥集体作用,为农民农业生产排忧解难起到了示范作用。
同年,中滩里村集体集资30多万元开街修路,率先在全镇改善了村内交通环境和村容村貌。杨耀树不顾白天的工作疲劳,连夜写了一篇《中滩里村修街筑路奔小康》的稿子,发出后很快被廊坊日报和廊坊广播电台刊发播出,当时对于推动农村村街建设很有指导意义。
1995年11月24日至26日,滩里镇党委政府邀请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的6位专家,为全镇村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办培训班。杨耀树在学习中感受到,这场办班授课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促进农村今后五年乃至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他当晚就写了一篇题为《着眼于“九五”和二十一世纪——滩里镇请专家培训乡企干部》的稿子,并于1995年12月11日发表在廊坊日报二版的头条位置发表并配发了篇幅较长的评论,受到了镇领导的赞扬。
特别是 在2020年至2022年的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中,对中滩里村涌现出的许多“抗疫”先进典型,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进行了跟踪报道。如《中滩里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抗击疫情战线的女将们》《你防疫,我送货,村民生活有保障》《锦旗赠给白衣天使》《魏小艳——轻伤不下火线》等20余篇新闻稿件。先后被廊坊日报,文安县“365”网站等单位采用,弘扬了村民群众团结一心抗疫情的正能量。
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他及时采写了《中滩里村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大会》《联欢晚会》《缅怀烈士业绩》《古树情怀》等稿件分别被县电视台、文安“365”网站和县委宣传部编辑的《十月赞歌》一书采用,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
另外,由杨耀树采写的《中滩里村三个公厕受好评》中滩里村《资源整合变废为宝,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两篇稿件分别于2021年10月19日,2022年7月14日被河北农民互联网头条和燕赵农村报刊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
50年来,杨耀树采写的稿件约有1500余件被各级新闻单位和网站所采用,在不同时期都及时宣传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讴歌弘扬了农村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促进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多次被县委宣传部,廊坊日报社,廊坊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报道员,他表示,今后一定还要笔耕不止,继续把新闻报道工作坚持下去,为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采写新的篇章。
拟稿:何万志
标签:hewanzhi     阅读次数(3820) | 回复数(0)
上一篇:骑着铁驴送节礼
下一篇:农民书法家刘英天的艺术人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