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7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27331 人次
    总访问数:134247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改革开放大变样 世纪老人忆沧桑[2018/9/22 9:09:39|by:hewanzhi]
改革开放大变样,世纪老人忆沧桑

文/何万志(河北文安)

近日,我访问了97岁的族伯何廷林。谈话间族伯多次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不愁吃,不愁穿,种地机械化,不像过去卖苦力,顶着星星走,伴着月亮回,而且不纳粮,不交税,国家还给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还给钱。一日三餐,吃的是大米白面,烧的是天燃气,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休闲时间人们去唱歌跳舞,农村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年头啊!我们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使人们生活大变样。
他老人家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青少年时期正是国家政治动荡的时期,外敌入侵,匪患兵燹,虎去狼来,人们日日提心吊胆,一遇匪入,拼命逃散。加之文安洼十年九涝,一到灾年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正如民谣里说的“淹了文安洼,十年不还家。洼地内,大片的土地芦苇丛生,蒿菜遍野。人们只有靠捕鱼捞虾.织蓆编篓为业,卖些钱或换得粮食,多数家庭仍然“家无隔夜粮”。无此技能的青壮劳力,靠扛河坝当长工维持家计。秋后,一部分人仨俩一伙,肩挑铡刀,到大清河北,永清、固安、霸县一带去铡草,也就是为混一天三顿饭,工钱是每天一升(三斤)棒子(玉米)。有的卖锅煲鱼、虾酱,住店吃饭后略有剩余。有的人家即使有一点土地,因长期淹没在水底也无法耕作。人们只有望水兴叹。每次闹大水时,搬家逃难,居无定所,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相当一部分人家为了寻求生路,他们有的举家“下卫”(天津),有的“闯关东”,从此流离失所。有的直到1949年后才纷纷返回故里,但有的就永远客居他乡。
我们是大洼的边缘地区,受洼地常年积水的侧渗与浸渍和旱涝交替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盐碱化”状况,到处是“秋后生盐碱,春来起白烟”。有的是租种地主的土地,有的是用几代人积累的一点财产置买了土地。可由于地薄,辛勤耕作一年,除了籽种和交租往往所剩无几,仍然是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过去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之说,然而,由于“十年九涝”,总是难遂人愿。即使偶有丰年,人们也是“秋时犹记怒涛狂”而节衣缩食。
在旧时的艰苦岁月里,主要食物是杂和面,就是在棒子面或高粱面中掺入一些榨菜、野菜、草根、树皮等可以代食的东西,将其在锅里熬成糊糊。逢年过节或来客人也很少能吃上白面,至于白面烙饼、大米稀饭、杂面条、纯棒子面饼子等,都属极奢侈的美味。就是那些靠苇编和捕鱼换些粮食的富裕人家,也得紧衣缩食,为了节省,大多在吃白面馒头时,也要掺上小米面或白棒子面。人们除了在无粮时吃各种野菜.榆树钱儿.柳树狗(柳树未开花时的骨朵)和水中的柳叶苲外,还常常要挖些地梨代为充饥。春季有做一些饽饽酱(面酱),是用一口一块,馊了不能吃的饽饽,晒干碾碎发酵制作。吃时佐以小葱、苣荬菜、苦苦丁.萝卜缨子食用。秋后用萝卜和萝卜缨子腌菜。陈年咸菜汤舍不得扔掉,在锅里熬过后再用。为省钱,大多腌菜时是用硝锅作坊熬火硝时出的一种硝盐,淹出的咸菜极其苦涩。当时人们一日三餐甚至要整年的吃这些,并且沾不到一丝食用油,就连鱼虾端到饭桌只能闻到一股污泥味。富裕人家吃油时,也只是用一小铜钱从香油罐儿中沾取一两滴。饲养的家禽下蛋舍不得自食,要集中起来到集市上换回些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
有水时鱼虾等水产品丰富,价钱便宜,可以买,也可以自己捕捞,吃法很简单。熬鱼,由于只是在锅里放一把盐,熟后的鱼个个翻着白眼,被人们戏称“白水煮咕嘟”。把鱼放在簸箕里,撒上一些面粉(高粱面或玉米面),反复滚动几下,倒入热锅里煲干,这就是后来的锅煲鱼。最使人难以下咽的食品就是贴饽饽熬鱼。一般人家不用油或用少许油,在锅里煲得近似于金黄色后,再加水,然后放盐放醋,锅边上贴上饼子,鱼熬熟了,饽饽是一半烙一半煮在鱼汤里,这也就是后来的“一锅掀”——贴饽饽熬鱼。鱼属凉性,饽饽常常是掺上地梨面或野菜苲菜的饽饽,不仅粗糙苦涩,还会使人吃下后腹胃胀满,拉稀闹肚子的比比皆是。当时这种做法是为了省事和省柴。村子四周,大水泱泱,可以用来做饭和取暖的东西,只是些水草或捞些漂来的杂物。有钱的人家,时常到集市上买些柴禾来用。人们一年到头要量吃买烧,因此,老辈人念念不忘“吃烧一般重”。在船上捕鱼的,以鱼为主食,米面为辅,也舍不得吃好鱼,只吃卖不上价格的“糟鱼”,如泥鳅、鲶鱼、甲甲、小鲫鱼小虾等。
老人家还给我讲述了去沧州买苇,去沈阳用苇席换粮的亲身经历。每年秋天,在庄稼刚坐果实的时候,上游来水,庄稼被淹,由于洼内被大水浸泡,收不了庄稼,也收不了芦苇。人们编织苇席,只好到外地购苇。当时他们十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搭伴推着小推车带着干粮到沧州一带买苇,来回得五六天,每人推回不到200斤芦苇。回来家人把苇子加工成席子,把席子用盐水泡了,再用硫磺熏了,折叠好每五张一捆,用麻袋装好,每人用扁担担两捆,到王口子牙河码头乘船经天津、塘沽到大连、沈阳去换回棒子、高粱等,以勉强维持生活。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由于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旱涝得不到有效控制,人们还是靠天吃饭,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浮夸风盛行,苏联要债,人民过上了“瓜菜代”的生活。
在解决吃饭的问题上,自留地功不可没.食堂解散不久,就给农民分了自留地,每人不足一分,别小看这一分地,当时人们真是精耕细弄,肥、水、步步紧跟。充分发挥.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当时自留地的亩产能达到千把百斤左右,集体耕地的亩产量也就是二、三百斤,人们尝到了甜头,于是在规定的“自留地”数量之外,偷偷的加大自留地的数量,今天分一角“鸡刨地”,明日又划一溜“猪拱地”,原来村子边缘的散碎地块,鸡刨猪拱,都长不成庄稼,一旦分为自留地就成了高产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每人名下的自留地达到了0、3亩左右,至此,人们才算真正吃上了饱饭。
1963年文安洼大水,国家通过移民救济等措施,使人们渡过了难关。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千军万马战海河,使海河流域的水患得到了根治,文安洼大兴水利,大搞地面工程,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连年增产。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基本够吃了。集体富裕了,过年可以杀一头自己养的猪,给社员分分。那时分肉,肥肉最好,瘦肉都不爱要,头蹄杂碎更是不招人喜欢,跟现在行情价码正好相反。无论穷富,(那时的穷富差别不大)家家腊月二十几都要煮一锅肉,一家人放开肚皮吃,把一年未见腥荤的缺憾一次补上。有特能吃肉者,用筷子插上三、四寸见方的大肉块,转圈啃,一顿饭连馒头都不吃,煮肉这天才是真正的节日。吃剩下的肉捞出装盆,以后熬肉菜用。这里的风俗是大年初一早饭吃饺子,中午熬肉菜,用煮肉的肉汤,加白菜、粉条、豆腐、干蘑菇,还有切成片的熟猪肉,熬上一大锅,一家人敞开吃也不会吃完。剩下的肉菜更是好东西,以后每天再添加白菜继续熬,继续吃,只是光加白菜不再加肉,有的人家,大年初一的剩菜能接上正月十五新的熬肉菜。正月十五是小年,还有一顿类似的熬肉菜,质量略差一些,吃的模式也是一样的。剩下的菜热一回添加一回白菜,吃到最后,寡淡之极,跟素菜已无多大区别。正好跟日常的饭食做到了平滑接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宏伟目标,习主席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展望未来,祖国将更加兴旺发达,人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作者:何万志,男
通讯地址:河北省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邮编:065809
阅读次数(545) | 回复数(1)
上一篇:退红包
下一篇:农民书法家刘英天的艺术人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