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何万志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weiran1956@163.com
  • 个人签名: 我是一棵小草,要为大地点缀一抹绿色。 or 廊坊市文安县滩里镇西新桥村 何万志 or 邮编 065809 or QQ1741086028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308 篇
    回复总数:4676 条
    留言总数:64 条
    日志阅读:1032106 人次
    总访问数:134977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ewanzhi发表的博文
园丁丹心[2013/9/1 11:37:04|by:hewanzhi]
园丁丹心

  

  刘胜林    何万志

  

  一九八三年十月的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艳阳高照

  

  下,更显得金碧辉煌。二十九日,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工会第

  

  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胜利闭幕了。此时此刻,上万名代

  

  表都沉默了,心里激动的浪潮却涌荡不息,人们正在等待一

  

  个庄严的时刻到来。

  

  来了,啊,终予到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

  

  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含着微笑,绕场一周,向全体代是们招手致意,全场上

  

  下掌声雷动、整个大会堂顿时沸腾越来……

  

  在大会堂的一角,她,却哭了。这是来自
廊坊地区的一

  

  位中年妇女,冯瑞华,文安县南关小学教师。

  

  谁能想到,五十年代的“右派"家属、六十年代“母爱

  

  教育”的黑标本能以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的身份,带着全

  

  区十万职工的重托,来这里参加我国工运史上规模空前的盛

  

  会,幸福地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道是无情

  

  “……我们喜欢冯老师,你们不能把冯老师调走!”

  

  “我们坚决要求把冯老师留下!"

  

  在县城关公社大门前,挤满了学生家长。三村的小学生

  

  们排着队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向公社“情愿”。口号

  

  声强烈、激昂,充满渴望的激情,摇撼着城关公社大院,古

  

  老的文安城被震动了。

  

  围观的人们,或许不会理解,对一个普通小学教师,何以

  

  倾吐这么多的热情!

  

  从孩子呱呱坠地,是在母亲的爱抚下长大的,到了学

  

  校,老师慈祥的笑脸,无微不至的体贴,循循善诱的教导、甘

  

  霖般滋润他们的心田,启迪他们用慧的灵感去叩响生活的大门,

  

  在这方面教师起着母亲不能及的职能。就象孩子不能没有母亲,

  

  学生又怎能舍得离开朝夕相处,恩深似海的老师呢?

  

  泪水浸温了他们的衣襟,口号声也由清脆、响亮,进而

  

  呜咽,低沉:“我们不叫冯老师走。冯老师不能走!不能走

  

  呀!"

  

  公社的领导同志,没有被人们的感情所动,顺水推舟,

  

  把这个“黑标本"打发出城了。

  

  这一年,她来到了袁郭小学。

  

  正象一般初春的风,吹到哪里,哪里便有了绿色的生

  

  机,在视智育为大敌的年月里,袁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恢

  

  复了,往日里破烂不堪的校舍被整治的明窗几净。这村学生

  

  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就连残疾学生杜金梅也学完了六

  

  年的课程。

  

  提起杜金梅,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

  

  和往常一样,冯老师与同学们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唱:

  

  “我们的田野,荚丽的田野……”

  

  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坐在家门口,用羡慕的目光注视

  

  着兴高彩烈的学生们,引起了冯老师的注意:“她为什么不

  

  来上学呢?"

  

  这孩子是先天性残疾,每只手掌,只有两个半截手指;

  

  两脚朝里斗,脚上没有脚趾,不会走路,天天爬出爬进。她

  

  每天坐在这器,看着那些跟她同龄的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

  

  地上学去,心里直痒痒,她是多么想也到学生们的行列中

  

  去,鼓起腮帮,唱一支歌表达自己对前程的美好幢憬。可

  

  是,她不能!少年时代那些美好的东西,对她都象梦中编织

  

  的花环那样虚幻、飘渺。‘

  

  冯老师自从见到杜金梅之后,几夜都没有合眼,她总觉

  

  得自己心上象压上了什么东西,眼前总浮现一个小姑娘的影

  

  子,不、不熊让杜金梅就此沉沦下去,不能无辜地泯灭一颗

  

  稚嫩的童心。

  

  “大嫂,叫孩子上学吧!”诚恳的请求。

  

  “这么个废物,怎么上得了学呀,”失望的叹息。

  

  “孩子生来残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她有了文化,将

  

  来能自食其力,为人们做事。不这样,那她就真的成了成了

  

  废人,早晚是你们的累赘。"拉家常的口吻,拳拳慈母心。

  

  “好是好,可她这么个腿脚,怎么去呀。"母亲心中燃

  

  起了一丝希望之火。

  

  “那不要紧、我天天背她。”透着对孩予真诚、圣洁的爱。

  

  “这怎么行,得给你添多少麻烦……”默许了。

  

  过了一个酷暑,又来了一个严冬,冯瑞华老师火一样的

  

  热情燃起了小全梅对生活的向往,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

  

  拼搏。

  

  一步,两步,……啊!杜金梅能扶墙走路了!惊人的消

  

  息,春雷般地在全村炸开了。人们奔走相告,都不知道冯瑞

  

  华到底是一个老师还是一个能妙手回春的神医。其实冯老师

  

  并不懂什么医道,可她却是用生命的磷片,点燃了杜金梅心

  

  中对生活的热烈向往之火,情之所至,金石为开,象一股暖

  

  融融的春风,给学生心灵的空野上,播下了生机。对学生们

  

  象母亲,象阳光对小草,可对她亲生的儿子呢?

  

  一年夏天,她天真活泼的二儿子,突然发热,高烧,两

  

  手捂着肚子,痛得“哎哟,哎哟”地直在炕上打滚,黄豆大的

  

  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经医生诊断,患了毒性痢疾。

  

  时钟不紧不慢地走着,三十分,二十五分,二十分……,

  

  上课时闻快到了。是照顾孩子,还是去上课?虽不象指挥员

  

  那样斩钉截铁下达命令,可也要迅速的作出抉择,她强忍心

  

  头的痛苦,爱抚地看了一眼躺在炕上的儿子。孩子无力地抽泣

  

  着“我要妈妈,妈妈别走。”

  

  冯老师看着儿子,心里好不是滋味,心里想,孩子,妈也舍

  

  不得离开你呀,可是,妈是教师,学校里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

  

  我。她抹一把眼泪,毅然转身走了。……

  

  也许,会有人认为,她这个当母亲的过于残酷、无情。

  

  我们的冯瑞华老师有情,她常说:“象父母爱亲生儿女

  

  那样热爱学生,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些年来,

  

  她不但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而且在大与小,公与私,理

  

  智与感情的抉择上,她胜利了,她是个女中的豪杰!

  

  还我青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化雨,神州大地泛起了一片新绿。

  

  一九七九年八月的一天,也是冯老师和学生们参加县观

  

  摩课的第二天。

  

  最后一节深了,冯瑞华走上讲台,刚张嘴说出一句话,

  

  突然,嗓子眼儿象针扎一样疼,大声咳嗽,还咯出几口血。

  

  同学们吓呆了,一时不知怎样做才好。

  

  “哗啦”一下子,同学们纷纷跳上讲台,团团围住冯老

  

  师,众星捧月似的。痛苦的阴影,笼罩着一张张稚气的脸,

  

  泪珠在一个个心灵的窗户里滚动。

  

  “冯老师,你休息一下吧。"

  

  “我们上自习,自己写字。”

  

  --------------

  

  “同学们,不要怕,我这点儿小病不要紧,请大家回到

  

  坐位上,继续上课。"

  

  这天夜里,她吐血不止,被送进了医院……

  

  粉碎“四人帮”,教育大解放,教师多年被压抑的积极

  

  性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了。年轻教师,有教好学生的愿望,

  

  但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为满足老校长们的迫切要求,冯老

  

  师承担了讲公开课的任务。

  

  她流利的普通话,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姿势助说话,

  

  以及高超的教学基本功,使同行们为之倾倒,同学们为之心驰

  

  神往。听一节课,既是思想上的交流,又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启迪心智,美不胜收。

  

  班里讲,学校讲,公社讲,县礼堂讲,传经送宝。繁忙

  

  的工作,过度的劳累,无情的病魔爬上了她的身体,她感冒

  

  咳嗽,全身酸软无力,可她又瞒着领导,参加了县里举

  

  行的观摩课……

  

  “支气管破裂,住院治疗。"病历诊断书上寥寥数语,

  

  能把她和学生血脉相连的心隔开吗?

  

  “半月之内不要大声说话。”她却只休息了五天,就又

  

  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同年十月,她又患了子宫出血症,血流不止,引起全身

  

  性贫血。血色素由原来的十二克逐渐下降到八克,七克……

  

  讲课时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再也支持不住了。

  

  救护车朝天津急驶。

  

  “血色素不足四克,病人昏迷,生命垂危,要做子宫切

  

  涂手术……”治疗方案在商定中。

  

  “你病情较重,需要做大手术,有什么要求吗?”医生

  

  在征求她的意见。

  

  “只要…一我——还能,上讲台,怎么——都行,"不

  

  嘲思索地回答。

  

  “大夫,几十个学生,在眼巴巴等着我,怎能因为我一

  

  个人,影响一个班呢!"手术不久,她坚决请求出院。焦急

  

  的心情,象伤好重返前线的战士,那样迫切,刻不容缓。是

  

  啊,鱼离不开水,地怎能离开学生安心养病呢?

  

  “要注意休息,别那么玩命了,不服老不行呵!”领

  

  导、老师们的劝慰。

  

  “老师,您怎么晚上得病,白天好?”生们的埋怨。

  

  自古劝人难劝心,冯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

  

  “我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我唯一

  

  的希望,是把自已有生之年,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我要向那

  

  些荒芜的岁月呐喊:还我青春!”

  

  这就是冯瑞华!不是有人开玩笑似地说过吗:中国知识分

  

  子“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词糙理精、确实如此!

  

  她是一个少女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是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她光

  

  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冯瑞华站在党旗下,回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几十年的

  

  风风雨雨,心情是那样的不平静。她曾多少个不眠之夜扪心

  

  自问:冯瑞华,这多年来,你自己做了些什么,党就给了党

  

  就给了你那么多的荣誉?她常这样不安。

  

  近几年来,她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少年儿童的心理特

  

  点,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规律。在她的“爱”、“严”、

  

  “察”、“表”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四种新的教学

  

  方法,即:寓教于乐法、释疑法、鉴别法、示范法。取得了

  

  良好的教学教学效果,使所教班级德、智、体总分,均获得全校

  

  第一名。在三个面向指示的鼓舞下,她又开始了新的教学实验,

  

  大胆探索,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新的腾飞。

  

  “六一”儿童节,南关小学,庄严的入队仪式正在进行。

  

  校园里,阳光明媚,队旗飘扬,一个个少先队员,穿着

  

  整齐的服装,象一株株充满生机的小白扬。

  

  大队辅导曼冯瑞华老师,郑重地站在队旗下,慷慨激昂地

  

  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悦耳,胸前的红领巾映得她的脸似

  

  朝霞,泛着少女的红晕。啊,看去依是一幅如烟如溯的佳影,

  

  一双智慧的眼睛,透着对事业的赤诚。冯瑞华老师,你还是

  

  一位少女啊!



阅读次数(245) | 回复数(2)
上一篇:浪费与悲哀(也说“人情帐”)
下一篇:记古洁杜品静舞蹈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