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姓名:董茂直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5688989@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54 篇
    回复总数:2429 条
    留言总数:42 条
    日志阅读:243042 人次
    总访问数:46873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dongjiangxi发表的博文
永年西调[2014/8/13 22:08:38|by:dongjiangxi]
     永年西调,俗称三跌板。源于清末,盛于民国初年,鼎盛于解放以后。衰于文革前期,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文化部门正在抢救,但终究今非昔比,从规模到艺术已风光不在。      二十世纪初年,永年县的几个车脚夫,推车挑担到山西上党一带贩卖小盐和草面,搭黑就住车马店,闲来无事就去听当地流行的上党梆子,时间长了,上党梆子里的生旦净末丑的腔调都能哼上几个导板。回到永年几个人商议就成立了个小剧团,总不能还叫上党梆子吧,这是从西边移植过来的,故取名西调。

     西调是从上党梆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西调的创始人、著名艺人有:八点儿(红脸),老草包(黑脸),小耳朵(丑角),哑巴鸡(武生),一杆锤(鼓板)。等。

     西调道白深沉,拖腔高亢,乐器小板胡主奏,过门紧凑激昂。

     初演就获的极大成功,深受群众的欢迎,曾红极一时,响彻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东部。多次受到地方官员的尉问和接见。

     最抢台的剧目有:审潘红,海瑞告状,秦始皇搜宫,胡延庆打擂,王花买爹,卖虎皮,四郎探母,等。

     然而,一场文革,剧团彻底崩溃,几个著名艺人受迫害致死,辉煌了几十年的西调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后,老艺人的后代们又重新组织起来,欲将西调发扬光大,但终因群龙无首,派系分争,现虽有三个西调剧团,都缺乏艺术的传承和再发展,和原来的比起来,大为逊色了。

     呼吁有关部门,下大力度挖掘保护西调这一梨园之花,不能让这朵奇花枯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阅读次数(1465) | 回复数(8)
上一篇:出城的,进城的。
下一篇:七律《初雪》

loading...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优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