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常玉田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2508486146
  • Email:2508486i46@99.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803 篇
    回复总数:8657 条
    留言总数:35 条
    日志阅读:267608 人次
    总访问数:44899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huozhongshi发表的博文
赤心热血铸辉煌[2011/12/17 8:40:00|by:huozhongshi]

赤心热血铸辉煌


——记优秀共产党员顼国成                                                                 常玉田




在古老的赵县,一位白发慈祥的老者特别忙碌: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提包,入机关、进学校、跑邮局……


他虽年已八旬,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成天有干不完的事。


别看他年岁大,但头衔挺多:赵县关工委副主任、赵县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赵县作协名誉主席、赵县“求索”诗社社长、沙河店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沙河店镇关工委主任等,头衔不下10个。


他是何人?他就是当年以“清正廉明,刚直不阿”著称的原赵县教育局局长,2010年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表彰的顼国成同志。




干就干出个样,对住群众对住党


顼国成1932年出生在沙河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5人他为长,受其家庭熏陶,从小勤奋好学,广有爱心,乐于助人,要强刚直,认准的理不放弃,想做的事一定要干成。从小学到后师,一直是学生干部,在初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从冀县师范毕业分配到藁城县城关小学任教。他工作积极肯动脑,一学期改变乱班,一年升为教导主任,两年升为中心校长,三年成为藁城县唯一一名代表出席全省在天津市召开的文教群英会……


1973年底,他调回家乡赵县,领导派他到人心涣散的京剧团主持全面工作,他虚心听取演员的意见,学习“乌兰牧骑”,一团变三队,拉小车送戏下乡,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为剧团创了收,增加了演员收入,把濒临倒闭的剧团搞活了,受到地区行署文化局表彰,奖现金一万元。


1976年,他调任南白尚公社党委书记,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不跟风,工作脚踏实地,短短几年,摘掉了高产穷队的帽子。1979年秋,县里提出秋收种麦“搞三大战役”,玉米不熟硬让收,每天报进度排名。他从实际出发,要求熟一块割一块,因此,每次排名南白尚公社都在最后。县里把《河北日报》记者请来,宣传他们那一套,批评南白尚公社不动手秋收。记者们非常负责任,到南白尚公社深入调查,发表了“领导种麦不能一刀切”的采访手记,肯定了南白尚公社的做法。


1981年10月,顼国成出任赵县教育局局长。他用一个多月时间深入中小学搞调研,并按省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考试,教哪科考哪科,结果是合格率非常低,在全地区最差。针对现状,顼国成狠抓教师培训,奖励教师自学,大胆启用人才。他非常注重德育教育,中学创设政教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全县建立42个文学社团。多方筹资建高标准校舍,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而局机关还是借占赵县中学五六十年代盖的旧房。他抓在乡中学生培训、创办农民技校,得到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批示,号召全国学赵县。他筹办《赵县教育》期刊,出版《红烛集》,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使赵县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园丁”等群体。他组织开展的民间文学大普查活动,得到中国民协副主席贾之的充分肯定,称之为全国第一。当局长10年,赵县教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低谷,迈向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好局面,教育质量逐年上升,跃居全区前列。


   


坦坦荡荡处世,堂堂正正做人


顼国成至今仍住在沙河店村一处70年代建的简陋民宅中,正屋墙上悬挂着已经发黄的“坦坦荡荡处世,堂堂正正做人”的条幅,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60余年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他当领导多年,逢年过节,没进过上级领导的家门,对送礼者更是拒之门外。


他在教育局主政10年,手握教师转正、晋级、升学提干等大权,可他不公权私用,坚持原则,秉公办事,10年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在干部群众中赢得了“清正廉明”的口碑。当年《建设日报》在头版报道“好局长——顼国成”的感人事迹,并加“一面镜子”的编者按,号召全区干部学习顼国成。


他作为一局之长,经常进市开会或到业务部门联系工作,中午他管随行人员的饭,从不报销差旅费。他请专家到赵县讲课或搞学术活动,只要是以前熟人,就让人家到家里吃便饭,为公家节省开支。然而,他的家庭条件在当时也非常困难:老伴患类风湿病多年瘫痪在床,他本人由于工作不顾身体,得了胃病,整年吃药,还有八九十岁的双亲……。就是这样,他心里想着公家,想着别人,老师们有大难,他想法解决,心里唯独没有自己。


说他贫穷,的确贫穷,住得70年代表砖房,圈椅、条几、土炕,一无楼,二无车,经济时常捉襟见肘;说他富有,的确富有,有满屋书籍,有众多文友,有数以万计尊敬他的干部群众、老师学生。他白天生活充实,晚上睡觉踏实。




关心下一代,是千秋伟业,一定得干好


1993年,赵县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他成为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他说:“关心下一代,这是千秋伟业,一定得干好。”当时的学校思想工作日渐薄弱,色情武打充斥影视,孩子们厌学、打架、酗酒、偷盗,道德下滑。顼国成深感任务之艰巨,他又开始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理想教育。为提高报告效果,他阅读大量资料,搜集典型事例融入报告,备课反复打腹稿,作报告不看稿,报告生动形象,有血有肉,针对性强,学生们听而不厌,有很强的感染效果。最近几年,加上网络影响,学生躁动性更大。顼国成忧心忡忡,深感独自难挽,一边报告,一边拿笔撰文,呼吁有关部门改变观念,救救孩子。今年3月31日,顼国成突发腿痛,左腿不能走路,原定第二天到兴华学校作报告,家人劝他告诉校方,另选日子。可顼国成不肯:“说定了的事不能改,腿不能走,但嘴能说。”他拄着拐杖上讲台,师生感动,掌声不息,还有的流下了泪水。


18年来,顼国成几乎跑遍了全县中小学校,听讲师生达8万余人次。


2007年,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授予顼国成“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第一期《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工人物”栏目刊登了“身担道义不卸肩”的长篇人物通讯,介绍他退而不休的感人事迹。2010年,中国关工委、文明办联合授予他“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颁发奖章一枚。




弘扬传统文化,推进诗词进校园不松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传统诗词更是宝中之宝,可多少年来,传统诗词一直未被重视。1986年,赵县“求索”诗社成立,顼国成任社长,廿五年间诗社由12人发展到100多人,出《求索诗草》35辑,公开出版诗集13部。参加省以上活动150人次,有22人获金奖、25人获银奖、28人获铜奖、50余人获其他奖励。读诗写诗,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提高了觉悟。诗社成立迄今,诗社成员无一人犯法,就是在***功肆虐的1996年,诗社社员无一染指***功,县领导问顼国成其中原因,老顼风趣回答:“他们都没空儿,都忙着写诗呢。”


顼国成这些年创作的诗词已逾260首,获省以上奖励25次,其传略入选18部典籍。“求索”诗社乃民间组织,一无办公场所,二无经费,为何延续二十五载,越办越红火,经久不衰?这大多是顼国成的功劳,是他鼓励提掖、培育后人,无私奉献、人格感染的结果。不说别的,这些年他为诗友传递信息,寄发稿件,光电话费、邮票不知搭了多少。没有顼国成,就没有诗社今天的辉煌。


校园文化这些年十分贫乏,一些低俗、污浊的东西影响着学生们。顼国成听在耳,痛在心,决心让传统诗词走进校园,搬到课堂,让孩子们吟诵,让文明健康的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2002年,他听说上级有了这精神,欣喜万分,觉得这是一股春风,他加劲找领导,找校长,通过协商,以赵县二中、南寺庄乡中、育才学校、特教学校作为诗词进校园试点。2007年9月,以4所学校为基础的《校园诗歌选》问世,县委书记罗二虎题写书名,县委副书记于俊岗作序,书中收录校园诗歌200多首。同年,赵县关工委、教育局联合授予他“诗词进校园特别贡献奖”。2008年4月1日,赵县诗词进校园现场会在赵县二中举行,市县领导出席了会议。顼国成作了“兴趣、责任、使命”的感人发言,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其发言稿入选《中国教育改革论丛》一书,荣获一等奖。顼国成被授予2009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中国火炬》第11期“银发风采”栏目以“赵县诗词进校园”为题,详细介绍了顼国成推进诗词进校园的感人事迹。




呕心沥血献良策,为家乡文化建设做贡献


2000年7月1日,顼国成叶落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沙河店村。回家伊始,就任沙河店镇离退休党支部副书记,2003年担任支部书记,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家乡文化建设做贡献。


沙河店一带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离退休干部、教师、农民中,爱好写作者大有人在,老顼当面说服,写信鼓励,逐渐组建了一支写作队伍。为提高写作水平,他一方面购买工具书,一方面请专家讲课辅导。2009、2010这两年,多次邀请《河北农民报》编辑辅导稿件写作,并成立读评小组,顼国成担任组长。他积极鼓励文学功底深厚或有写作天分的谷连湘、宋书明、张朋飞、侯丽彩等人进行文学创作,在他的感召下,这些人已出版专辑多部,发表诗歌270多首,文章40余篇,被《河北农民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时候,为收集更多发生在沙河店镇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宣扬党的光荣传统,教育后人,他和老干部不顾年事已高,徒步寻找历史见证者,足迹遍布沙河店镇域大街小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执着的追寻和热心人

阅读次数(296) | 回复数(3)
上一篇:为耕砚兄孟母三迁文题贺
下一篇:俩司机夸老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