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祁东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1506684457
  • Email:bxqidong@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684 篇
    回复总数:755 条
    留言总数:11 条
    日志阅读:225392 人次
    总访问数:52200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qidong发表的博文
童年记事•清明节做“巧巧饭”[2016/3/25 20:05:14|by:qidong]

童年记事·清明节做“巧巧饭”

清明节快到了,想起了小时候过清明节(我家乡人习惯叫“寒食”)做“巧巧饭”和打悠千(秋千)的童年趣事。那时不知道“巧巧饭”的来源和意义,就知道跟同伴在清明到来的前一夜(我们这叫滴三节)做“巧巧饭”凑到一块闹着玩,记忆中的“巧巧饭”,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夜,大小不等的男孩女孩,拿上一缕挂面和1—2个鸡蛋,挤在同伴中的一个人的家渡过这夜,第二天早晨早早就喝面条,女孩们在煮面条时锅里放上针、顶针等,谁吃着谁就最巧,把煮了鸡蛋染了红皮相约去经扎好的村里的高大悠千排队打悠千。

后来从奶奶的追忆中我似乎探询到了“巧巧饭”的意义,听奶奶说,早先做“巧巧饭”的时候用黍黍杆儿插好一些梭子,织布机、纺车、锄、镰、锨、镢等,事先埋在碗里的面条下面,谁喝到什么代表的意义不同,比如喝到梭子的是织布巧手,喝到锄头锨镢的,意味着身体力壮等等。我想,这个意义应该最接近“巧巧饭”的本来意思。

记忆中我做巧巧饭的时候,生活困难比较俭朴。那是1967年,刚到大寒食,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凑到一起商量做“巧巧饭”,大家都同意做,可在谁家做成了难题,大家想来想去,想到在孬(乳名)的家里最合适,他家里北屋、东屋都有大炕,就他娘和两个小弟弟。孬跑了家去问母亲,一问母亲很同意,做“巧巧饭”的地方总算定了下来。滴三节那天傍晚我们不约而同的来凑到一起,每人一个鸡蛋和一缕面条。记得那是有孬、老钢、老成、小华、功利、老热、关东、小船、公社、秋生等10多个十一、二的孩子。晚上你打我闹谁也不睡,不知谁挑头说“睡不着我们上道(街)上去玩,来到道(街)上,全是一帮一帮在一起做“巧巧饭”的小朋友,打秋千的、玩藏猫猫的、玩过家家的、轮流讲故事的、玩骑马打仗、模仿战斗片的等,总之,大家玩得开心极了。

    等我们玩累了的时候,夜也深了。回到孬的家里,才发现一个新问题,他家的土炕不足2米宽,怎么能睡下我们10个人呢?左盘算右盘算,最后想了一个办法“通脚头”,就是一颠一倒的睡在一个被窝里,5个人脑袋朝南、5个人脑袋朝北。虽然拥挤,也许是真的累了,刚躺下不一会,大家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我从小有个毛病,突然换个新地方睡觉不踏实,这个毛病叫我那晚上吃尽了苦头;困得要命,却睡不着,听吧,一会儿这个一声,一会儿那个一下,放屁声、磨牙声,声声入耳、此起彼伏;我猜想,那天晚上我们睡觉的小屋,二氧化硫含量肯定大大超标,最可笑的是叫老热的傻大个,这小子竟然往我的怀里拱,嘴里哼哼唧唧地要吃奶!我推了他一下,低声嘟哝道:我又不是你妈!就这样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我想起一件事,按我们老家村里的风俗,小伙伴们在一起做巧巧饭的时候,如果谁清晨醒得早了,就会在还在睡梦中的小伙伴脸上或者身上做点记号,我何不趁着小伙伴们睡熟了抢先一步提前行动呢?于是,我偷偷来到伙房,在铁锅上抹了两把锅底灰。潜回屋里以后,分别在小伙伴们的脸上轻轻地抹了几下,然后迅速钻回了被窝。还好,大家睡得正香,该放屁的放屁、该磨牙的磨牙。。。。。。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隐约听到一阵笑声,睁眼一看,天已大亮,小伙伴们在你笑我我笑你,哈哈哈,我成了伙伴们的共同的攻击目标了!

这时孬的母亲已把面条和鸡蛋煮好,我们狼吞虎咽的吃了,拿上染成红色的鸡蛋想大街上跑去。

   
做过巧巧饭后,我们会整日沉浸在打悠千和观看打悠千的喜悦中,乐此不疲。

清明节做巧巧饭留给人的回忆那么愉快,那么深刻。这些习俗的沿袭应该早就与起始的意义关系不大,而是成为了一项习惯性的娱乐,像春节和中秋节一样的隆重和理所当然了。现在人们巧巧饭依然过得认真,但已经完全美酒佳肴的现代化味道了,很多成群的大小伙伴更是直接去了村里的酒店,巧巧饭的形式真的高级了,但那份古朴和乐趣少了。



物质文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精神文明,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是丰富多彩。我们儿时做巧巧饭和打大悠千的时候,全村人还没有一家有电视,现在家家大彩电,家家通电话,人人有手机,年轻人玩微信,其他的方面也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文明常常吞噬着古朴和原始的快乐,现在消费较高丰富多彩的清明活动挤走了我儿时关于清明节的那种单纯的快乐。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辨正的,社会总是往前发展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来说,得虽然总是大于失,但失依然存在,比如那些传统习俗的古朴形式,原始快乐。

阅读次数(205) | 回复数(1)
上一篇:童年记事•清明节做“巧巧饭”
下一篇:雪覆寒冬柿子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