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祁东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1506684457
  • Email:bxqidong@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684 篇
    回复总数:755 条
    留言总数:11 条
    日志阅读:225374 人次
    总访问数:52198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qidong发表的博文
童年记忆(三)童谣[2015/6/2 20:10:02|by:qidong]

童年记忆(三)童谣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不禁童心萌发,写一点自己的一些童谣记忆。

童谣(儿歌)是每个人难忘的童年记忆,也是最早的社会“教材”。

对童谣最早的记忆应该是1960年,我6岁时。而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教的一些歌谣。

小公鸡,绿尾巴,从小在俺姥娘家,姥娘给俺好饭吃,牌子给俺官粉搽,一擦搽到十七八,给俺找了个婆婆家,也有骡,也有马,也有大车拉庄稼,也有轿车走娘家。

哇老鸹, 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它娘来背到山沟喽,把他媳妇背到炕头上。赶油饼,熬鱼汤,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到山沟里背咱娘,咱娘变成屎壳螂,扔扔 飞到东京,东京放炮 呲到当道,当道吹喇叭,吹到小马噶(家),小马噶(家)馇菜豆腐,呲到锅后头,锅后头冒白烟,呲到天边,天边放雷子,单呲诶娘的腚唇子!

老猫老猫上树摘桃,听见狗咬,下来就跑,张了个跟头,拾了个棉袄,你咋不穿上,有咬咬,你咋不叫你媳妇给你拿拿,俺媳妇死了,那你咋不哭她,喵呜…

小巴狗,带铃铛。噶棱噶棱到集上。待吃啥?待吃桃,桃有毛。待吃杏,杏又酸。嘎达栗子面丹丹。

呱哒板。唱刘海,刘海拿着小蒲扇,谁坐地?娘坐地,拉起你娘来去看戏的。

小枣树,耷拉枝儿,头结了个小蛮妮儿。小蛮妮儿,手又巧,两把剪子一起铰。左手铰了个灵芝花,右手铰了个灵芝草。灵芝草上有个蛾,扑啦扑啦地过江河。过了江河是俺家,铺下布条晒芝麻,晒了芝麻榨了油,大家都来梳油头。大姐梳了个巴巴赖,二姐梳了个乌二尤。数着三姐梳得好,梳了个狮子滚绣球。

苦菜花,腊橙黄,买上烧饼去看娘。俺娘让俺炕头上。“来了麻妮” “好啊娘”。嫂子的脸一啷裆,管你啷裆不啷裆,一腚蹲到炕头上,摸过剪刀绞啷裆,一绞绞的大长长,一下子摔到南墙上,今年打下啷裆种,明年再来绞啷裆。









打箩盹,卖胭粉,挣个猪头咱俩啃;你啃得多,我啃得少,打起仗来没有了。

你给我撕了红绸子裤,我给你撕了绿绸子袄。



小公鸡站屋脊,姥娘不给外甥吃;娘呀娘,咱家去,喝红粘粥就瓜皮,一辈

子不来她家里。



噌噌拉大锯,姥娘叫俺去看戏,什么戏,梆子腔,锣鼓打得哐啷啷,穿红的,

穿绿的,转悠转悠又进去。娘呀娘,咱看的,饥困也有管饭的。



小板凳一歪快,孩子大了做买卖,挣那钱来先别花,也置地,也盖房,娶

上媳妇孝顺娘。



扁豆花,一噜都,俺娘叫俺织绒布,一织织了两疋半,两手托给姐姐看,

姐姐说俺织得强,两手托着给俺娘,俺娘说俺织得多,两手托着给俺哥,俺哥说俺织得好,两手托着给俺嫂,俺嫂说俺织的稀,搬起石头砸了机。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它猫哥背下来,一背背了个扑楞楞,撒了油,打了灯,咬着老鼠不丢松。



老稍瓜,嫩黄瓜,待要享福走娘家。包饺子,炸鱼虾,想吃什么吃什么。

住够要回婆家去,包包囊囊一挎搭。



官向官,民向民,呱呱子向那拽拉群。

那时候没有电视、游戏机,孩子们大多在大街上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打纸板,在大门洞里用鞭抽磨乐(陀螺),过年时在门洞内外打灯笼。童谣就是在孩子们游戏玩耍中传唱的。

记忆中跳皮筋的歌谣较多,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学习李向阳革命不投降 敌人来抓我 我就跳城墙 城墙不管用赶紧钻地洞

地洞有炸弹炸死小日本!

周扒皮,周扒皮半夜三更来偷鸡 我们正在做游戏,一把抓住周扒皮 问他为啥来偷鸡 他说老婆爱吃鸡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28256,28257,282931

马兰花 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们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牵手游戏的:炸炸果子一年炸了俩果子,你一批我一批,咱俩玩个小老虎,你一半我一半,咱俩玩个小老汉。

这些童谣不知是谁编创和传播的,当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创造。而象“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样无时代特征的童谣倒许是民间甚至孩子们自创的。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记忆中的童谣都回响着家乡方言的声调,如果改用普通话,就没有了那特有的韵味,也就不再是我们的童年记忆。

童谣里也有知识。小时候遇到下雨天,我趴在窗台上说“老天爷,下大雨,收了麦子都给你。”

“拍手歌”也应该是游戏童谣的一个类型,流传最多的是“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扎小辫……”之类,各地大体相似。也有属于“创作作品”的,如我小学一二年级时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劈劈拍,劈劈拍,大家来打麦,麦子好,麦子香,从前地主吃,现在自己尝。”只是停留在课堂上。

至于幼儿园和小学校里做集体游戏 “找朋友”“丢手绢”时所唱的歌谣:“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工厂在学校,我的朋友在这里。”“丢、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也应该属于“创作作品”,与民间流行的童谣不是一回事。

这些童谣带着时代的印记,也算有点史料价值吧。



2015.5.31

阅读次数(944) | 回复数(0)
上一篇:童年记忆(二)在那童真童趣的年代
下一篇:雪覆寒冬柿子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