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祁东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1506684457
  • Email:bxqidong@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684 篇
    回复总数:755 条
    留言总数:11 条
    日志阅读:225931 人次
    总访问数:52282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qidong发表的博文
黎 汝 清 传[2015/1/12 21:16:12|by:qidong]





黎汝清,庞家镇八甲村人,1928210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匠。自幼聪敏,勤奋好学。他七岁上学,11岁时由于日寇侵入家乡而辍学,此后上了半年私塾。19397月考入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耀南中学(在庞家镇高庙李村),3个月后,分配到渤海行政公署做会计工作。因年龄太小,无法管理财务,调到油印室作缮写员。194511月,转入渤海军区后勤部编辑小报,任见习编辑干事。19462月加入中共共产党,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部队机关工作,曾任教导员、副政委、党委秘书、15师直工科副科长等。1958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建军30周年征文组,为革命老干部写回忆录。1962年后,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他先后创作版了《我守卫在桃花河畔》、《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叶秋红》、《皖南事变》、《生与死》等中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被改编成电影《海霞》,上映后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黎汝清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堪称军旅作家第一人。其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曾同期被全国40多个广播电视播放,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黎汝清1959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1978年1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巴斯坦。1979年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83年矛盾作序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专集出版了《黎汝清研究集》,对黎汝清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有很高文学素养的作家。1983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1988年当选为江苏省第六届政协委员,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务院特殊津贴。

黎汝清幼时仅上过4年小学,11岁时因日寇入侵而辍学,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农闲时,他阅读了大量的农村广为流传的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古今奇观》《东周列国志》等,正像许多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人一样,这增强了他的文学功底。

在战争年代曾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曾获三级解放勋章。从事文学创作后曾立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通令嘉奖多次,曾出访越南、巴基斯坦、前苏联等国。1959年加入作协江苏分会,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1988年为江苏省第六届政协委员,1992年荣获为我国文化艺术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艰苦卓绝的战争情景,丰富深广的生活经历,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据粗略统计,黎汝清共出版了105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

黎汝清的第一篇作品,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评论文章《读屈原九章今译》,先是在上海《文艺月报》1954年第6期上发表,后被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楚辞研究论文集》中。他是只上了4年多学的人,居然敢于向楚辞专家的见解提出异议,这种对权威既尊重而又不迷信的精神,决定了他今后创作道路上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风格。

黎汝清最初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他曾写了一些充满战斗激情的诗歌和散文,抒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深沉的回忆和怀念。1954年5月发表《朝霞从东方升起》。他的诗作大都收在《战斗集》《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战马奔驰》等4本诗集中。他在第一本诗歌结集《战斗集》后记中说:“在哪严酷的战争年代里,当我紧握着负伤的战友的手,眼睁睁地看着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当我们露宿在荒野,或披一身风雪追赶逃敌的时候……我那激动的心总是久久地不能平静。有一次我和政治处的同志们说:‘如果我有写作能力的话,我要给每一个战士谱一曲英雄的颂歌’……”作者正是怀着这种心情和动机,迈开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他怀着同样的动机写了许多儿童作品,1959年发表儿童小说《三号了望哨》,该作品于1960年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等8种文字出版。《我守卫在桃花河畔》这部小说,取材于部队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警卫战士保卫祖国建设的事迹。

196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海岛女民兵》。这是他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作品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文艺界的重视,中央电台和其他省市电台进行了全文广播,各地剧团先后改编为话剧、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我国外文出版社首先出版了英文版,而后日文版、德文版和叙利亚文版相继发行。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海霞》,1977年10月在第十九届巴塞罗那国际电影周和第十三届洛迦诺言电影节上放映,受到好评,产生了国际影响。

黎汝清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南京军区慰问团成员的身份,访问越南北方,为创作《丛林战争》积累生活,后来完成46万字的长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列入“北京长篇小说创作精品系列”。

1977年,其第二部长篇小说《万山红遍》问世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20多个省台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连续广播。这是一部歌颂井冈山道路的长达83万字的鸿篇巨著。作品表现了敌、我、友三方面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显示出作者驾驭长篇的才能。它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结构完整、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是十年文革时期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1978年1月(当时中国作协还没有恢复工作)由文化部派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巴基斯坦。

1979年,黎汝清完成了另一部7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叶秋红》。这部小说写的是在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年仅23岁的女共产党员叶秋红受命去红枫岭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摆脱了《万山红遍》的时代局限,而且保持了语言酣畅、文笔清新、形象生动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特色。曾先后在中央电台和黑龙江、吉林、四川、山东、南京等省市电台全文广播,深受群众欢迎。

1980年,黎汝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一位研制高温无机防火涂料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的不寻常的经历,尤其他在十年浩劫期间的不幸遭遇和坚持科研的献身精神,激起了黎汝清的强烈的爱憎,使他毅然改变了写革命历史题材的计划,写出了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冬雷》。这部作品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作家都有新的探索,如由《万山红遍》《叶秋红》那种全景性的描写,转到集中笔墨写几个人的命运,且仍保留故事的曲折生动,文笔清新流畅的艺术特色。



1983
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有《黎汝清研究专集》一部,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书中概述了1983年以前的黎汝清的生活经历、文艺思想、艺术追求和创作成果以及评论家们的评论。南京大学包忠文、裴显生两教授,以15000字的长文分析研究了黎汝清的创作道路和追求。

黎汝清曾满怀深情地撰文:“我离家几十年了,在梦中出现最多的还是故乡,使我怀念最多的是故乡的人。故乡,是我生活的沃土,是我生命的根。”他曾连续发表了3篇回忆童年故乡生活的文章,也曾有过“回山东家乡生活,写一些家乡革命斗争的中长篇”的创作计划。1984年9月,描写家乡的长篇《生与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生与死》的原始素材,是发生在博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作家经过几十年的追忆、遐想和思索,向生活的真实,向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勇敢地开掘,以半年的时间写出了这部反映革命英雄方秋林在革命战争中的经历的优秀长篇小说。

1987年他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发表。作品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历史的反思,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荣获1988年金钥匙奖。《皖南事变》这部震动文坛和史坛的巨著,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一位著名军事文学评论家写的那样:“《皖南事变》对历史真实和思想幽远的最大限度的求获,保证了作品品位的高度和历史人物典型意义的深度,加之结构和描写手段的更新,《皖南事变》不仅突破了黎汝清本人,而且突破了以往几乎全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水准,不仅成为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创作更重要的收获,而且成为亲历过革命历史战争的老一代作家观念更新的意义重大和巨深潜能的有力明证。”黎汝清在花甲之年完成如此艰难的艺术蜕变和辉煌的自我超越,被称为“衰年变法”。

继《皖南事变》获得成功之后,黎汝清又完成了另一部力作《湘江之战》。这部书在《长河》季刊全文发表后,9万册一月之内全部销售一空,单行本印了6.5万册,也很快销完。此书以罕见的胆识和真诚,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辟入历史幽深,烛照高层人物的复杂内心;以高视角、超时空、前伸后延、纵览横切的手法,达到了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真实的完美的结合;以政论性、哲理性、思辨性和纪实性,以及强烈的当代意识,呈献出一幅摇曳多姿、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这是一部比《皖南事变》更为深刻的作品。

不久,他的又一部新的力作:反映艰苦卓绝的红西路军经历的长达47万字的《碧血黄沙》在《当代》杂志发表,同时由作家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作者以极为谨慎的态度运用史料,以不同于《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的表现形式,使人们透过字里行间,深知革命斗争不仅有胜利的欢乐,更有失败的血泪,没有失败,就不会有胜利;没有血泪,也不会有欢乐;红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战败,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

至此,黎汝清完成了革命战争题材的“悲剧三部曲”。这是对中国当代小说“史诗”创作之路的继承与发展。作家选取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和“红军西路军”这三大悲壮历史题材,谱写了一曲曲悲壮之诗,开拓了新时期战争“史诗”的艺术新质,使“悲剧”、“纪实”与“思辨”艺术有机统一于“史诗”的文学样式中,为新时期战争“史诗”的创作提供艺术借鉴。他被称为“撰著历史大悲剧的大手笔”。

1988年9月,黎汝清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前苏联,之后开始写前苏联解体的长篇小说《红星陨落》,1995年完成初稿,1999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书名《安娜一家》,计86万字。该部小说通过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苏联汉学家安娜一家及其亲友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道路,展现了苏联和东欧诸国巨变的历史、缘由、经历、发展、变化和结局。小说通过多彩的笔墨,纵览国际风云,切入历史纵深。通过“大人物”的作为,“小人物”的命运,透析了在苏联改革浪潮中,各种派别、各种观念、各种社会势力多角度全方位的激烈冲出,以广博的内涵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历史演进中的民族精神、道德判断、人生价值、哲理感悟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求。

上世纪90年代,黎汝清另辟蹊径,写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初到40年代,以景氏家族与三大北洋军阀的惨烈搏斗为主线的浮沉三部曲:《故园暮色》《故园夜雨》《故园晨曦》,共144万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浮沉》三部曲反映了20世纪近百年历史的演进和景氏家族的兴起、衰落、再兴起的全过程。《故园晨曦》更是穿越半个世纪的岁月,再现历史变革的风云,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鲜明,既具有丰富的历史纵深感,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思辩和传奇色彩。

黎汝清是一个高产、高质的作家。他的战争题材作品,讫今为止,无人出其左右,他的战争场景、动作、心理描写出类拔萃。他阅历丰富,文笔精妙,每部作品都可以称作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中国军事文学的抗鼎之作。作品整体构架上来看,体现了他一直提倡的:“文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从人物上琢磨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灵魂血肉,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思想、观念、情操、品性、气质反映的清晰明了,作品中充满着历史,事件中的得失、利弊、善恶的辩证关系,作品发人深省、启示人生,展示着精妙的大千世界。

黎汝清在不断地探求中写出一部比一部更有分量的鸿篇巨著,这在他的同辈作家中乃至中国的作家群中是罕见的。

                               载自《庞家镇志》2015.1.12

阅读次数(297) | 回复数(2)
上一篇:古镇
下一篇:雪覆寒冬柿子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