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暂无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hblcq8966@sina.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06 篇
    回复总数:305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89928 人次
    总访问数:20222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qing发表的博文
大裆裤的记忆[2018/3/6 16:32:37|by:liuchunqing]
大裆裤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以前,在北方农村出生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对大裆裤的回忆不会忘记,无论穿过的日子长短,总算亲身经历过。现如今的农村,仍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着这种大裆裤。

  大裆棉裤最大特点就是裆大,裆大得与整个裤型比例严重失调。当时人们夸张地形容这种大裆裤:“下地走三步,裆还在炕沿上。”

  从清代到民国时期,以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在北方地区大襟袄、大裆裤是农村最常见的装束。那个年代的人们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条件下,穿衣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御寒和遮羞而已,至于颜色、款式、做工,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大裆裤外形宽大,制作简单且费布料。家里上点岁数的女人都会缝,请不起也用不着请裁缝,按照个子的高矮,把染色布剪成裤腿状,用针线将布缝合,再加接五至七寸宽的粗布裤腰,大裆裤就算做成了。当穿裤子的时候就象提麻袋一样,裤腰打一个折,两片硕大的前裆,互相叠压在一起,再冷的天,再大的风都难以直接侵袭身体了。

  大裆裤没有前后裆之分,可以前后换穿。那时根本没有内衣衬裤可穿,冬天只穿大裆棉裤,裤腿都绑打腿带子。打腿带子用布条做成,一般都是蓝色、黑色,富裕人家也有买专门织出的打腿带子,二尺多长寸余宽,两头稍窄些,带穗子。

  大裆裤分为单裤、夾裤和棉裤。单裤是单层的,夾裤是双层的,棉裤就是在里子和面子中间再絮上一层棉花,为了防止棉花滚蛋,还要把棉裤用绵线一道一道“引”起来。贫者一年四季一身衣,一般都穿土布,土布多为白色,或去染房加工或自己印染,颜色以青灰、麻秆灰或锅底灰作染料,色泽灰暗。多数人棉改夹、夹改单,甚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年累月过着“衣不避寒”的日子。

  大裆裤没有穿裤腰带的裤“鼻子”,人们为了防止裤子脱落,用粗布带子或者麻绳子往腰上勒紧,系个活扣就行了,上了岁数的一般都是红布裤腰带,取意吉利。大裆裤也没有前开门或是侧开门,即使是男士,要想小小地“方便”一下也得把裤子褪到腿弯才行。这样的裤腰带用起来自然不很方便,所以在“方便”的时候为了避免裤腰带掉在地上,在野外都是搭在脖子上的。那时大杂院不少,即是四世同堂也往往只有一个露天茅厕,不分男女,还没有厕所门。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看见茅厕土墙上有裤腰带,再急于如厕也只好耐心等待,这样就能避免误闯误入造成的尴尬。

  我应该是上学前脱下开裆裤,穿的就是大裆裤,瘦得没腰的我,裤腰带勒不紧,跑几步大裆裤就滑到大腿根,甚不合体。尤其是前裆部,因裤腰的折叠形成隆起和鼓包,有许多的褶皱,看上去极不雅观。裤裆处的尿渍斑斑点点,同学们人人如此,谁也就不笑话谁了。

  张家口一带气候寒冷,居民服饰注意抗寒实用。人们的衣着除了夏天的布衫、汗凉子是对门纽扣之外,腰子、女子的夹袄和棉袄都是“大襟袄”,以护严前胸不被风寒侵袭。

  汗凉子是男子夏天的贴身衣裳,用白土布或白洋布制作,形同现在的背心,但肩部宽大,且对门开口,缀桃疙瘩扣门,两边下摆开衩。腰子类似坎肩,没有袖子,但带大襟,是男女老幼春、秋、冬季的贴身衣裳,春、秋穿夹腰子,冬季穿绵腰子。腰子布料多红色,迷信说法:红色可避邪。

男子上衣分布衫、夹袄、绵袄,都是对门子袄。布衫多白色,夹袄多蓝、灰色,绵袄多黑、蓝色,袄都在两边下面开小衩。大襟袄是妇女和小孩的上衣,有夹、棉之分,领呈条状。—般小襟在右,大襟在左,大襟从左向右覆盖小襟,一直伸到右腋下侧部,然后在右腋下系扣。扣缀于大襟边沿,扣门则在小襟与后襟结合处排列,扣门的个数绝对不能缝制成双数,那叫“四六不成人”。袖筒从腋部至腕部渐呈梯形状。中年妇女的大襟袄布料以亮色的扎染土布最为流行,老太太穿的大襟袄多以条状或灰、蓝、黑色布料为主。襁褓中的孩子穿的大襟袄有讲究,两臂各缀“福手”图案和彩布条,前胸的大襟上缝缀着图案和彩布条,这些都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寓意着孩子长大后大福大贵。

  进入“数九”天之后,冷不过“三九”,滴水成冰,出气结霜,皮袄就成了冬天御寒的主要服装,当地皮袄都是老羊皮,皮板朝外,又叫白茬皮袄,富家多吊面。皮袄款式有紧身、二大(掩裆)、大(没膝)、踢脚面皮袄。

  张家口乡村多是山区、高寒区,老百姓穿鞋,注重坚实耐用、保暖。鞋大多数是自己家里做,很少买现成的。因此,妇女做鞋负担极重,每逢农闲时节,农家妇女就打袼褙,搓麻绳,纳鞋底,做鞋帮。纳鞋底是做针线中最费力气的活,叫“纳大底”,鞋帮也是用线密密麻麻纳成硬鞋帮,叫“实纳帮”,然后把鞋底鞋帮用麻绳缝合,再用楦头成型。此种鞋子,不分左右,两脚可以换穿,坚硬卡脚,但结实耐用。鞋帮中间絮上毡垫,鞋腰加高,就成棉鞋了。还有毡匠用羊毛擀出来的鞋,低腰的叫毛鞋,筒高的叫毡疙瘩,男子冬天在室外干活喜欢穿,保暖性好。

  与鞋子相适应,旧时,一般男子的袜子,用双层土布做筒,数层破布做底,并配有后脚跟,袜底与后脚跟均用双线纳实,坚实而笨重,穿鞋时需用鞋扳子撬挑鞋后跟,方能穿上。冬天人们常穿棉袜,牛羊倌、车倌经常外出,多用牛毛、羊毛擀毡袜穿,十分暖和,但比较笨重。

  北方大地的雄浑与民间生活的质朴,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情,民气民魂,如此着装看似是人们的无奈之举,却是前辈们适应大自然环境,聪明才智淋漓尽致的发挥。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服饰不单纯是人们简单的穿着打扮,更注重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

  河北省阳原县国土资源局  刘春清
阅读次数(1094) | 回复数(0)
上一篇:清明祭祖莫毁田
下一篇:感受退役军人优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