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新奇
  • 性别:男
  • 地区:河北深州大屯镇潘家村
  • QQ号:957821200
  • Email:nanfangyuren@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4 篇
    回复总数:175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379274 人次
    总访问数:52678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eshengkongj发表的博文
引滦入津先锋 农技战线尖兵 [2021/6/18 16:57:42|by:leshengkongj]

引滦入津先锋



农技战线尖兵



----记深州市魏桥镇中魏桥村退伍军人二等功臣姜藏录



刘新奇



     庚子年末,腊月二十七,疫情尚轻,拿起电话,联系二等功臣姜藏录,他说:来吧!我在家中。

     下午一时,我骑电三轮,经前磨头,路过高古庄,来到魏桥镇,在镇信用社大街往西,就到了中魏桥村。

     因在防疫期间,进村路口,皆被封死,只留村中主路口一个,主路口设有防疫执勤点,检查外来车辆及来人。

      姜藏录在路口等我,我向执勤人员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及身份证,做好登记。姜藏录领我来到了家中。

点击查看原图



姜藏录近照



      姜藏录家住村北水泥路大街的路西,黑漆大梢门上,红色“光荣退役军人之家”和“共产党员家庭”的牌子熠熠闪光。院中整洁,一层不染,北屋及陪房错落有致。来到屋中,几盆冬青,苍翠欲滴,一对太师椅,一张八仙桌,桌上摆着茶具。

姜藏录给我递过一杯香气四溢的茶水,我们开始聊了起来。

家风熏陶我成长







      姜藏录,1959年7月20日出生在中魏家桥村。该村原名魏家桥,建村于北宋初年,当时,深州城通磨头的官道路过于此。村北鸦儿河上有石桥一座,相传为魏姓所建。俗称魏家桥,村以桥得名。《康熙深州志》载:“魏家桥,在州治西南二十五里鸦儿河上,久废”。明朝隆庆年间,滹沱河洪水泛滥,洪水环村,部分村民分别向东、西两侧高处迁居,自此村庄一分为三,分别称东、西、中魏家桥。因在燕河村北,系鸦儿河故道,村中耕地当时碱地占四分之一。口粮入不敷出,人们生活十分困苦。

      姜藏录的父亲姜占英,现年91岁,除了耳聋外,身体尚好。姜占英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二亩碱地,常常碌碡不翻身,不得不出走讨饭为生。“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冀中平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魏桥村人生灵涂炭,给小小的姜占英幼小的心灵留下仇恨的烙印。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人们才过上太平日子。共产党领导人们在中魏桥村进行土改,姜占英家分得土地,又赶上风调雨顺,家中终于吃上饱饭了。

      姜占英年已十八,1947年10月姜占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的第一次战疫就是解放石家庄,接受了炮火的洗礼,使姜占英迅速成长起来。

点击查看原图



姜占英老人在部队时的照片



     1948年11月29日,姜占英随部队步行到天津参加平津战役。这时,姜占英已经调到师警通连,主要负责勤务、通信保障等工作。

     革命战争年代,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姜占英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嘉奖。

      姜占英1957年在北京军区退伍,退伍后,先在魏桥区武装部工作,为改变本村落后面貌,回家任生产队长,领导人们搞农业生产,平整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果木园和大队农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姜占英先后生育了6个子女,姜藏录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熏陶,姜藏录特别懂事,上学时为三好学生,1975年底,在魏家桥中学毕业,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姜占英对儿子姜藏录严格要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要给我丢脸。大队领导经过考察,姜藏录忠实可靠,1976年1月担任大队会计工作。

      父亲姜占英对姜藏录说,你作为一名男孩子,一定要到兵营里去锻炼,长长见识。姜藏录从小就是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的,一直对解放军非常崇拜。成为一名军人,是姜藏录从小的愿望,这与父亲姜占英有着直接关系。

1978年2月村里的广播喇叭播送征兵通知,姜藏录到大队部报名,我要当兵。经过报名、体检和政审等环节,姜藏录如愿应征入伍了。

这真是:

赓续红色基因

家风助我成长

筑牢信仰根基

如愿穿上军装





炮兵的“千里眼”







     1978年3月,冀中平原春寒料峭。3月9日清晨,是个极不平凡而又一辈子都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姜藏录军旅生涯开篇之日。这一天,姜藏录从一个青春少壮,生龙活虎,血气方刚的帅小伙,穿上绿军装,变成了一名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战士。中魏桥村大队民兵敲锣打鼓,在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簇拥下,胸戴光荣花的姜藏录参军入伍。他们从中魏桥出发,在民兵连长的带领下,敲着锣鼓步行,沿着曲曲弯弯的土路来到魏桥公社大院,民兵连长和公社武装部长做好交接,公社武装部长将姜藏录和一起参军的青年送到前磨头火车站上车,当天下午3点,姜藏录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天津塘沽北京军区51194部队守备35团驻地。

      姜藏录说:部队训练很艰苦。到达驻地不久,“嘟嘟嘟”一阵哨响,开始了紧急集合。随着新兵各班班长的口令,各班战士开始迅速集合。站队、报数,各班班长各领一队陆续进入军营驻地,新兵连的训练从此开始了。

     记得有一次晚上,战士们刚刚睡下,白天的训练的疲劳已经将战士催入梦乡。一声紧急集合哨声响,班长说:紧急集合开始了,赶快整装出发。战士个个紧张,新兵更是抓耳挠腮,有提不上裤子的,有找不到袜子的,摸着黑叠被褥、打背包,跑到操场集合。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二三四,报数。一声令下,新兵集合,围绕操场开始三公里长跑。跑下来,个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精疲力竭。                                                                                             

      接下来就是军姿训练,要求站得笔管条直。一开始站的很不自然,双肩总是紧紧地夹着脖颈,看起来极不协调,非常难看。经过老兵的指导,才学会了站直。为了练好踢正步整整三天的时间,常常是别人午休,他练习。新兵的历练,无疑为后面的“打硬仗”夯实了基础,经过新兵训练之后,在下连队之前,部队组织新兵,到大沽口炮台进行参观。

     大沽口炮台位于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

     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拆毁了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教育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落后挨打,科技兴国”的信条。姜藏录和战友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洗礼。纷纷表示:一定刻苦训练,为强大国防做出贡献。

点击查看原图



姜藏录在部队的照片



     姜藏录来到北京军区天津守备35团炮四连队成了一名地炮侦察员,班长是甘国清,不久,在连队任文书。

     姜藏录向我简单介绍了炮兵的基本知识,炮兵分射、测、观、通和炮五个环节。射,是射击指挥,营部会有个射击指挥所。测,是测量。观是观测基本上在前线或任何可能会交战地点的前方。通是通信有分无线跟有线。炮是炮班主要负责打炮。射击指挥所是大脑, 测量是感觉,观测是眼睛, 通信是神经, 炮班就是拳头。侦查员为炮兵指示,汇报自己的位置和目标的位置, 用观测器, 测了之后,汇报给射击指挥所, 射击指挥所把打炮的各项资料(如 仰角 方位角 弹种 信管种类 装药) 计算完后传给炮班,炮班准备好就会按照指令需求打炮。

      1978年7月,部队选派姜藏录到36团培训学习, 姜藏录每天晚上学习侦察理论知识、进行炮兵计算作业到凌晨1点多,把《地炮侦察教材》里的核心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姜藏录至今还保存着三本炮兵基础知识的笔记。

     在这里他才明白,没有高中知识,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

     炮兵部队最为重要的是侦察员,侦察员最为关键的是发现目标和确定目标坐标,确定目标坐标,需要观察方位、目测距离。方位好解决,用方向盘直接测定。距离就难解决了,方法有多种,但是,都解决不了精度和速度同时提高的问题。有了测距机,能迅速测定距离,极大的提高了炮兵部队的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所以很受各级指挥员的欢迎。

      平时训练,姜藏录都扛着测距机跟随班里,仔细研究每一个目标的具体情况,为啥有误差。和班里测定的距离相差的原因,然后记好心得,除正课时间外,一有空闲时间,我就扛起测距机到营房边上,朝向远处山峰找目标练习,节假日,周日,别人都找老乡玩,打扑克,这时,他就带上一壶水,跟班长请假后,扛上测距机,到远处山上进行练习,每测一个目标,都做好笔记,仔细研究目标迎光,背光,透空,不透空,雾天,晴天等等不同气候的影响,不久,就记了厚厚的两本笔记。测距精度,速度也提高很快。

连队组织侦察兵夜间训练,他用测距机捕捉目标,但是测距机的制式支架是肩扛式,不稳定,适合防空部队对空测距,但对夜间闪光目标就不行了。

     他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是高中毕业,当年高中课程中,有机械制图指示,研究测距机固定的问题,在通用三脚架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修改,绘制成了测距机支架图纸,交给了侦察股,在团修理所的努力下,几经修改,终于制作成功稳定的测距机支架,能够晚上进行测距了。

     是年八一前,团里进行大比武,侦察、通讯、炮手、驾驶、炊事都参加。他作为一名地炮侦察员,提供的数据准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比武考核第一名,团里给姜藏录记嘉奖一次。

姜藏录说,1979年2月,中国发动的“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作战”,由此拉开序幕,与此同时解放军进行了一场名为赤龙之吼的军事行动,他所在的北京军区天津守备35团,是地炮团,接到上级命令,临战训练二个月,当时由于是一级战备,二个月睡觉都不脱鞋袜衣服,每天睡觉不超过两个小时。

     姜藏录由于训练刻苦,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拔为班长。

     1980年8月,姜藏录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党组织审查,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81年8月1日,转为正式党员。介绍人为连指导员王成仁(山西人)和排长潘立朝(天津蓟县人)。

     1981年10月的一天,姜藏录和战友们一起到某军事仓库执行任务。一辆运输卡车装着满满的一车坦克链条,每个链条大约一百五十斤,他们的任务是将链条从卡车上卸下来,搬运到仓库。姜藏录作为班长,以身作则,让体力小的战友上车往下卸,他带领其他的战友用肩扛到仓库存放。一车链条快要卸完的时候,一个战友将链条背歪了,眼看就要落地,姜藏录看见后一个箭步奔上前要帮他扶正,可是,战友体力不支将链条在后背上滑下来了,把姜藏录的左脚大脚趾砸伤。战士们马上将姜班长送到团卫生队,经检查,姜藏录的左脚大脚趾粉碎性骨裂了,在团卫生队住了将近一个月的院,姜藏录逐渐复原。

     1981年12月29日,全团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姜藏录作为班长,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班战士苦练地炮侦察员基本功,在军区大比武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上级给予姜藏录所带的班,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同时给姜藏录记三等功一次,颁发奖章和证书,在证书主要事迹一栏中写到:该同志努力学习军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工作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完成任务,成绩突出。姜藏录被提拔为代理排长,(实际为班长)。

   

三等功证书及奖章(注:据姜藏录介绍,小儿年少,手拿奖章玩耍,不慎丢失奖章一半)

       姜藏录从一个农村青葱青年,经过部队熔炉的淬炼,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地炮侦查员,不断受到上级褒奖。这真是:

励志报国意志坚

勤学苦练闯难关

精准目标千里眼

火眼金睛侦查员





引滦入津当先锋







      我问姜藏录:您因为什么贡献立的二等功?姜藏录说:是天津引滦入津工程时立的。说着打开封存已久的红色奖章盒,好似翻开了一页沉甸甸的历史。静静躺着的军功章、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状,这是姜藏录珍藏了38年的荣耀。

     姜藏录说,你还记得1984年春节晚会上,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滦水香茶献亲人》这首歌吗?歌中唱道:

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

我来唱支欢乐的歌

淡水香茶酌满杯

伴随着我的心一颗

献给光荣的解放军

献给幸福的开拓者

伴随着我的心一颗。

献给英雄的引滦人,

献给辛勤的创业者。

      这首歌就是献给引滦入津英勇解放军战士,和勤劳建设者!我就是引滦入津的亲历者。

     话说上世纪70年代末,天津市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天津市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随时面临停产;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成了这座城市的写照。国家经委发出预警,天津要是因此停产了,比唐山大地震的经济损失还要大……

     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

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

      1981年9月27日,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成立。国家成立了引滦入津领导小组,万里亲临天津指挥,水利部长钱正英蹲点天津,李瑞环市长任引滦入津工程总指挥,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在遵化举行开工典礼。李瑞环市长宣布正式开工。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198师担负其中7210米的穿越滦河、黎河分水岭的引水隧洞及施工任务。姜藏录所在51194部队35团参与到专用输水明渠从宝坻县九王庄引滦明渠进水闸开始,至天津市北郊区大张庄泵站止,全长64.2公里,渠道纵坡1/20000,梯形断面。九王庄至尔王庄泵站长47.2公里,渠底宽22米,边坡1∶3,尔王庄至大张庄泵站长17公里,边坡1∶3的调水工程。

      引滦施工任务下达后,姜藏录和连首长精心制定施工方案、想尽办法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随时检查各连队施工进展、调整人员设备配置,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当时姜藏录属于地炮兵侦察班,编制小,一共才八个人。而施工任务是按照班级划分,不是按照人数。所以姜藏录所在的班人数少、任务重。但姜藏录作为班长(兼代理排长)没有丝毫迟疑,毅然接受组织交代的任务,工期短,每天姜藏录带头进入工地和战士们一起,用手推车进行人工挖河。任务是每天十米长,五十米开口,1:3的河坡的河道必须完成。部队为每名战士都配发的工具铁锹、手推车。然而随着河道越挖越深,有淤泥、流沙、挖出的泥土也越来越难清理。当时十几岁的新兵,力气小,没吃过苦,又没有力气,推不动运土的手推车。姜藏录就让新老兵组成互助组,新兵拉坡,老兵驾车,合作完成。为了全班完成任务,姜藏录常常和体力薄的战士合作,接过战士手中的手推车把手推车的带子套在肩上,他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推运土车的工作。

姜藏录所在的35团于1983年1月又挪工地。全部临时借住在横河村大礼堂里,打地铺。按标准配发的一床军用被褥和一件棉大衣。被子和大衣盖在身上轻飘飘地就像一张纸,夜里冻得很难入睡。有的战士甚至穿上棉衣棉裤、戴上棉帽钻进被窝。

      为了抢进度,上级规定节假日不准休息。那年冬天又格外寒冷,起早贪黑的干活,大家非常劳累、疲惫不堪,因为没有饭堂,饭都是打回各自住处吃,姜藏录说:我们靠着年轻的体魄、靠着满腔热忱、靠着坚定信念,熬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姜藏录的妻子张树华说:现在晚上睡觉,他常常腿抽筋,腰疼的睡不着觉,这就是在天津挖河落下的病根。

     尽管这样,姜藏录白天和战士们进入工地,一眼望去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派战天斗地的热闹场面。一辆辆小车装上三四百斤重的泥土拉起来大步如飞,人人头上冒着热汗个个湿透了上衣,仍然热情高涨笑语不断。战士们像王屋太行的愚公每天挖山不止,似蚂蚁啃骨头、如精卫衔石填大海。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脚下的渠一比一天的加深,大堤也一寸一寸地在增高,汗水也像排水沟里的水“川流不息”,工地的活再累也吓不倒这群钢铁般的汉子,他们吃苦耐劳不计报酬,他们永不讲苦从不言累。姜藏录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腰腿疼,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

      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来引滦工地视察,姜藏录将工程情况、重要技术指标、部队人员配置等进行了精炼、准确的汇报,秦司令员不禁称赞他:“是个明白人”。

      按照正常安排,姜藏录代排长和和副连长轮流带班,但是不论副连长是否在工地,他常年早上4点出工,晚上10点多收工,连顶两班,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全体指战员把“引滦入津,为民造福” 作为神圣任务,争时间,抢速度、战流沙、斗淤泥,为了实现“引滦入津”,两年内即 1983 年底必须“完洞水通”的战略决心,为了让天津人民早日饮上清澈的滦河水,许多干部战士手震裂了,脚冻肿了,身体碰伤了,包扎一下继续坚持战斗,轻伤不下火线,还有的把正常的休假也放弃了,他带领全排官兵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传遍了引滦入津工地,被树为先进典型。当时,水利部长钱正英以及时任天津市市长、引滦入津工程总指挥李瑞环来工地视察时,看了部队的精神面貌、革命干劲、现场管理,非常满意。

      一天,姜藏录刚从工地上回来,连通信员送来一封电报,打开一看是家中老爸姜占英寄来的。

     电报说:你妻子病了,希望有时间回来看看。

姜藏录的新婚妻子张树华是一名非常漂亮的农村民办教师,在潘家庄任教。

     1982年初经人介绍,姜藏录和张树华开始处对象。经过书信来往,两人感情越来越深。年底,英武的姜藏录和貌美贤惠的张树华结婚了。由于部队有任务,结婚几天,姜藏录就要回部队。张树华拉着姜藏录的手说:“你是名军人,要服从组织的命令,这个时候部队需要你,你放心走吧!”姜藏录默默无语两眼泪,告别了新婚妻子,踏上了回部队的列车。

      姜藏录常常感到愧疚。但张树华通情达理非常理解丈夫,并支持丈夫,写信鼓励姜藏录在部队好好干,为家人争光。

     姜藏录知道现在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班长,还是代理排长,一名共产党员,怎么因家庭问题来影响国家工程呢?

     于是,姜藏录来到工地宿舍,给妻子张树华写信,说明原因,告诉妻子有病到医院诊治,有护士照顾,现在工地上战士们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使用,希望妻子理解并支持。希望你早日康复。

     妻子张树华收到姜藏录的信,知道丈夫是一个要强的汉子,非常理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写信告诉丈夫,请你放心,我的病不碍大事,我不知道家人给你写信。再说,我会自己好好照顾自己的,还有婆家和娘家人的,你安心在部队执行任务吧。

      姜藏录收到妻子的回信,看着看着簌簌地留下了眼泪,为有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妻子,打心眼里高兴。

      姜藏录又满腔热忱地和战士们一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引滦入津建设工程之中。

     在引滦入津竣工后,姜藏录带着军功章回到家中,见到了心爱的妻子,看到妻子咳嗽不止。姜藏录领着妻子到北京军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才知道得了肺气肿。姜藏录精心照顾妻子,来弥补自己的愧疚。在北京住院半月,病情有了好转,医生开了些药,回到了家乡。后又到医院复查,张树华的病全好了。

      1983年9月5日8时,引滦入津工程胜利竣工,清澈甘甜的滦河水翻滚着,欢唱着,沿着勤劳的人们开拓的万米隧洞,百里明渠和钢铁管道涌入津门,水,生命之水终于盼来了!引滦入津,使百万人民基本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给工业生产增添了新的生机。9月11日,人们打开自来水管,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天津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

      12日,天津市举行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庆功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秦基伟、乔石、田纪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到会祝贺。杨尚昆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高度赞扬了工程及其建设者。他说。这是一项造福于民、规模浩大的工程,可以说这项工程是又好又省的典型,是开创重点工程建设新局面的好榜样,为加速我国重点工程建设,闯出了新路子,创造了新经验。

      当引滦入津工程全线贯通后,姜藏录欣慰地笑了,“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也不枉在天津当兵这几年”。在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庆功大会上,他身着军装,胸佩大红花,站在会场前沿,迎来了奋战后的肯定——“引滦入津工程二等功”。姜藏录拿着军功章,眼泪激动地留了下来,他想到了:军功章有妻子的一半,也有家里老父亲和家人的一半,他们在背后默默支持,做着无私的贡献。眼前闪现着战友的合作不怕苦和累,特别能战斗的场面。同时,看到天津人民喝上甘甜的滦河水高兴地场面。这是一名军人的无上荣光,有发自心底的骄傲,更承载着军人报国献礼的梦想。





点击查看原图



天津市政府颁发的立功证书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颁发的二等功证书和奖章



     在姜藏录二等功证书上,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在引滦入津工程中,积极肯干,带病带伤坚持工作,正确处理个人和家庭的实际问题,施工中行动听从指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真是:

熔炉锻造钢铁汉

军人担当志更坚

引滦入津赛战场

军号嘹亮冲在前





农技战线尖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4年1月1日,姜藏录退伍回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姜藏录的家乡和全国农村一样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姜藏录家分到土地9亩责任田,开始了家庭建设。

     “对于种植,我完全是一个新兵。”姜藏录坦言,他高中毕业就进了部队,怎么管理庄庄稼都全无头绪。

     不懂就学,姜藏录天晴就在地里,下雨就在家里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久而久之,“门外汉”成了“土专家”。“我们当过兵的人,心理素质好,不怕挫折。”姜藏录笑着说。

     姜藏录在责任田上啃下功夫,常常使用新的农业技术,种植棉花从选种、育苗、整枝、施肥、除虫等技术的使用,秋后棉花获得好收成,本村村民非常羡慕。

     姜藏录善于钻研农业科技知识,引起了魏桥镇农技站的注意,站长找到他,和他商量愿不愿到农技站一起工作。姜藏录说:正好我有个心愿,想要通过先进科技让农民富起来。

     这样,1985年1月,姜藏录进入了魏桥镇农技站工作。曾经的侦察尖兵,如今成为推广农业技术新兵。

     为了更好地为全镇农民朋友搞好农技服务,姜藏录深知农技知识浅薄,他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每当县农业局组织农技员培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记好笔记,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朋友传授科技知识。经过学习培训,姜藏录考取了由县农业局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证。

   在魏桥镇农技推广第一线辛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农技员姜藏录,一直被农民当“亲兄弟”。魏桥镇的农民朋友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可是我们农民最欢迎的技术员啊!”在为农民服务的路上,为了普及科学的种植技术,每年在粮食、蔬菜播种前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姜藏录都通过举办培训班及利用节假日,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累计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上千余次,培训农民上千人次;为引进推广玉米新品种10个,选育棉花新品种3个;推广新型玉米除草剂和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他被誉为农民致富路上的“传经送宝”人。

     “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的座右铭。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参加农技工作以来,他受过很多表彰,以他的工作业绩和正直为人,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口碑,赢得了好的评价。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沾沾自喜,他认为这些都是他份内的事,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近年,国家没有忘记像姜藏录这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月可领300元的补助。

      姜藏录这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背负着岁月的凝重,收获人间沧桑;风雨兼程,忠贞不渝,铧开大地,躬耕理想;青春在部队燃烧,立功受奖,从不居功自傲;退伍还乡在农技推广工作的舞台上,以最朴实的方法诠释党性、品行、表率的真谛。

这正是:

走村串户地头间

辛苦工作二十年

居功不傲党性在

黄牛奉献农技员  





和谐大家庭





     我和姜藏录聊人生,聊军旅生涯,聊他的大家庭,聊他的老父亲姜占英。我说:我要拜访老人家。

     “好啊!”姜藏录领着我来到姜占英老人的住所。今天下午晴天,太阳照的小院暖洋洋的。姜占英老人在北屋墙底下晒太阳。我上前打招呼:“老爷爷,您好!”姜占英老人用手示意指指耳朵,意思是说,我耳聋听不见。姜藏录给我说:老人今年91岁,身体健康,就是耳聋。我们和他交流用笔写在纸上,他看后就和你交谈。

点击查看原图



姜占英老人近影



      我于是在纸上写上,您如何教育子女的?老人回答说  “我是最普通的农民,这辈子我们最骄傲和幸福的,就是子女团结,品行优良,忠孝仁厚。以后大家也要教育后代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己。”。

姜藏录说:老人经常说,忠要报效国家,孝要赡养老人。在我们大家族中,从老一辈延续到晚辈一直是这样做的。

      每年,我们大家族大年初三来自天津、北京和在家的人们都来给老人拜年。说着让我看大家族的全家福照片,哇塞!好和睦的家庭,好让人羡慕!



2021年3月27日完于张家屯完小  电话:13731367835

标签:leshengkongj     阅读次数(7013) | 回复数(2)
上一篇:临危不惧 闯火海 可敬 居功不傲 品行高 可爱
下一篇:还 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