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庆杰
  • 性别:男
  • 地区:河北高阳县北晋庄乡板桥村北关
  • QQ号:728397669
  • Email:ABC728397669@qq.com
  • 个人签名: 高阳——乃纺织大县,其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纺织产业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并建有“纺织博物馆”。板桥,古时为重镇古属安州,李白游渡曾留诗一首赞“登石望月,铁板桥”“鸡鸣五夜促行騶,曙色才分宿雾收。人度板桥回首望,尚留残月挂城头”。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8 篇
    回复总数:4195 条
    留言总数:17 条
    日志阅读:146421 人次
    总访问数:31662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BAN728397669发表的博文
莫言在“故事中国”网站发的写作[2012/10/18 19:23:00|by:BAN728397669]

我为此而写作
当作家站起来要用自己的作品为老百姓说话时
其实已经把自己放在了比老百姓高明的位置上
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
“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我的档案
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曾在部队服役,1984年进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后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1年开始创作,著有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酒国》、《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根据其创作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茂腔与戏迷


 


 


 


 


 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流传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无论是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茂腔实在是不好听。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听的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绕梦牵,个中的道理,比较难以说清。比如说我,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在京都繁华之地,各种堂皇的大戏,已经把我的耳朵养贵了,但有一次回故乡,一出火车站,就听到一家小饭店里传出了茂腔那缓慢凄切的调子,我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茂腔这个不好听的小戏为什么能迷住人?这个问题放下暂且不表,各位看官,不才小子今天就给诸位讲两个关于茂腔的故事。
    我们村的人几乎都爱听戏,但喜欢到入迷程度的,大概只有三五家,孙驴头算一家。孙驴头的老婆、儿子都是戏迷,娶来家一个儿媳妇更是一个超级戏迷,这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有一天傍晚,孙驴头在灶前烧火,儿媳妇站在锅前和面,准备往锅沿上贴饼子。这时,忽听到旷野里传来一声胡琴声,拉的是茂腔的过门。公公和媳妇都把耳朵竖了起来。媳妇说:“爹,您听。”
    孙驴头说:“听到了,今晚谭家村有戏。”
    媳妇说:“爹,加大火,吃了饭好去听戏。”
    孙驴头捏起儿媳妇的脚就要往灶里填,儿媳妇怒道:“爹,老不出息,您想干什么?”
    孙驴头看看儿媳妇穿着红绣鞋的小脚,不好意思说,只好和着旷野里传来的胡琴调门唱道:“叫声儿媳莫错怪,误把金莲当火炭儿——”
    锅热了,儿媳挖起一团面,放在手里颠巴颠巴,“吧唧”一下子就贴到了孙驴头的额头上。孙驴头大叫道:“媳妇,你干什么?”
    儿媳妇看看公公的狼狈相,和着胡琴的腔调唱道:“叫一声公爹莫错怪,误把额头当锅沿儿——”
    这个故事过分夸饰,属于民间笑话一类,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下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革后期,我们村来了一支工作队,队员二十多人,全是县茂腔剧团的演员。我们村情况比较复杂,在县里都挂了号,工作队下来,是要帮我们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
    自从工作队进村之后,村子里欢天喜地,好像过年一样。因为这些队员里,几乎包括了县茂腔剧团的全部名角。譬如青衣宋丽花,花旦邓桂秀,老旦焦闺英,老生高人滋,小生薛尔名,武生张金龙……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平日里可望而不可即,如今就在我们眼前,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的幸福和兴奋,无法用语言形容。
    工作队自己不开伙,吃派饭,一般是三人一个小组,挨家轮户地吃。那时生活十分困难,每人每年只分二百多斤粮食,麦子只有二十来斤,也就是够过年包饺子的。但为了让工作队的同志们吃好,家家户户都把过年的麦子拿出来磨了。这是完全彻底地自发自愿,甚至带有比赛的色彩,家家都想做出新花样来,让工作队的同志们吃得高兴。
    原以为这支工作队与过去那些工作队一样,顶多住十天半月就会撤走,但没想到他们住了一个月还不走。家家那点白面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想给同志们换成糙饭,一是面子上过不去,二是心里舍不得。因为那些做饭的女人们不管是不是戏迷,都喜欢这些演员。
    我们生产队会计的老婆是一个麻子,相貌差点,但心肠特热,见到那些演员同志们,尤其是见到男演员同志们,她的眼睛里水汪汪的,感情充沛得要命。为了在没有白面的情况下让同志们吃饱吃好,她充分地发挥了粗食细做的天才,把家里的绿豆、茳豆泡涨轧碎,羼上蔬菜,用棉籽油炸成焦黄的颜色,让同志们吃。同志们吃了都赞不绝口。这种做法很快普及开来,每到做饭的时候,村子里就洋溢着炸丸子的气味—几十年过去了,这种食品还在我们村子里流传着,并且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茂腔丸子。
    给工作队做饭的家庭,必须是贫下中农,表现好的中农也可以。这是一种政治待遇,也是一种荣耀。那些捞不到给工作队做饭的黑五类分子家的女人们,心中的痛苦是十分深沉的。富农王金的女儿王美,人物标致,嗓子也好,是村子里唱戏时的主角。自从工作队一进村,她的眼睛里就始终饱含着泪水。她将自己家里的麦子磨成面粉送到麻子家,让她做了给同志们吃,麻子不领情,还向大队里揭发了她,说她想拉拢腐蚀革命干部。村里想游她的街,但遭到了工作队的反对。
    她送面不成,就把面粉做成火烧、大饼等精美食品,偷偷地送到工作队同志们的窗前。她曾经对麻子女人说:“婶啊婶,我恨不得把心扒出来给同志们吃了。”麻子女人当然不会替她保密,很快就宣传得全村皆知,工作队的同志们当然也听说了。那个小武生张金龙感慨地说:“她如果不是富农的女儿该有多好!”
    小武生短小精悍,目光炯炯有神,走起路来脚下像踩着弹簧。他不但能翻空心筋斗,嗓子也不错,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喜欢他。尽管他感叹王美的出身不好,但他还是跟王美好了,就在打谷场边的草垛里,被人当场捉了双。小武生立场不稳,中了糖衣炮弹,犯了路线错误,被提前打发回去。
    有人提议将王美判刑,报到县里,县里说交给村子里批斗。挨批斗时,王美始终面带笑容,看那样子丝毫没有悔意。她的态度激起了以麻子为首的女人们的反感,她们扑上去,一边撕咬一边骂:“撕了你这个浪货!咬死你这个骚狐狸!”
     第二年夏天,村子里的女人们在一个月内生了十几个孩子—麻子最能干,一胎生了两个。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像薛,有的像高,其中有八个都像小武生。他们目光炯炯,走起路来脚步轻捷,脚下仿佛踩着弹簧,天然地会翻空心筋斗。


 


 


 



文章评论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8 17:32:50 伤狼
同意“文起”的观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8 17:29:14 伤狼
不会吧!咋觉的工作队像是到了窑子,晕晕晕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8 6:32:49 白羊
故事可以编,但再编也有底线,把自己的相亲都编成婊子,这是侮辱,我不相信他们村子的女人都这样!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7 14:23:32 nwy1963
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客观的讲,这篇写得一般般。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6 4:19:31 yykhtdghd
www.taodlm.net恭喜楼主。。。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5 22:12:46 鹰爪羊
这就是个性,要是普通的,人们能看的入迷吗?我喜欢他的超级想象力。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5 19:14:12 李春林
第二个故事写的太离谱了,完全是胡说八道,得大奖的人原来怎么写出这样作品,应该拿点好的出来给读者!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5 16:33:58 文起
最后一段,完全是胡说八道,那个时候的人非常看重道德问题,农村人尤其看重。工作队我见过不少,作风问题是“高压线”没几个敢碰的。如果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村子,又是真实的,那我连作者的身世也要怀疑了,不管得了什么大奖。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12-10-15 16:14:28 oxcow
有意思!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06-11-12 10:27:56 zhuguanjun
不愧为名家之作!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06-11-3 21:15:49 瑞桑
土!象``土掉渣''饼,嚼着很香的!
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2006-9-26 13:34:48 COUNTRYDOG
莫言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本文共有评论 12 篇 | 已被阅读过 2509 次 查看更多评论
我的评论
评论主题:对<莫言:茂腔与戏迷>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标签:莫言.故事中国     阅读次数(1417) | 回复数(4)
上一篇:捅马蜂窝
下一篇:生命需要支撑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