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程明跃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534896883
  • Email:cmy76618092@163.com
  • 个人签名: 武陵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地区,秀山又处在武陵山腹地,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横穿全县,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金银花和秀山土鸡远近闻名http://www.bokequn.cn/boke_click.aspx?id=55879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84 篇
    回复总数:322 条
    留言总数:4 条
    日志阅读:197598 人次
    总访问数:44013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cmy76618092发表的博文
怀念童年时的年味[2018/1/20 14:41:30|by:cmy76618092]





新年钟声的余音还在耳边回荡春节又如一位美丽的少女,远远地迈着姗姗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对于春节,我不像年少时那般期盼了,因为现在的春节,除了与家人团聚之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情出现,例如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必须及时地抢订火车票,单身的年轻人,得面对父母的苦逼催婚,一年到头本来就没找到几个钱,说不定在过年那段时间里,还要大出血,给小孩们发压岁钱、还要走亲戚、吃酒送礼,这些都是使我对以前那种年味越来越怀念的根本原因。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和老家密切相关的。那时只要进入冬月,乡村到处可闻到柏香树枝的味儿。因为村民们炕腊肉和熏香肠,用的柴禾就是柏香树枝,在柏香树技上面铲上些细米糠,让其发生烟雾,白白的浓烟,冲向悬挂在灶台上方屋梁上的腊肉、香肠,在其周围弥漫一会,从低矮的草屋、瓦屋里散出,在空中凝聚成一团团不忍飘散的烟雾。那烟雾闻着特别的香,久久不会散去。用柏香树和碎米、米糠熏过的腊肉、香肠,颜色比其它木柴熏出来的要黄,呈现出明亮的黄色,黄得顺眼,亮得诱人。其实腊月里,乡村的年味儿,就是柏香树烟里夹杂着猪肉的味儿。

    在乡村,以前物质不是很富足,人们自己做豆腐来过年,也是乡村人弥补猪肉不足的主要办法。豆腐可分为水豆腐、干豆腐、霉豆腐,过年时吃的豆腐,一般为了存放的时间长一点,在榨豆腐时,榨得干一些,还要把榨干后的豆腐做成油豆腐、豆腐干。靓豆腐。所以,炕豆腐干最好是用锯末面,尤其是楠木和香樟、椿树、翠柏等的锯末面最佳。

    那年月,大米是很奢侈的一种食品,特别是在山区,包谷、洋芋、红苕,是乡村人们的主食,米就显得特别的珍贵了。女主人用大米兑上三分之一的糯米,泡软磨成米浆,存放发酵后,加上些蒸熟了的红苕,在掺入红苕时,加点儿糖精,然后用包谷壳或桐子叶包上蒸熟,做成红苕粑,这种粑粑酸酸的略带点甜味,这也是过年时的一种食物。



     男人们过年时最少不了的,就是白酒。不管是包谷酒,还是红苕酒,只要有酒喝就行。家虽不是很富有,但过年这段时间,却相当舍得,家家户户都储存了足够量的白酒,只要来客了,都会从屋里拿出来一壶,陪客人直到喝麻喝醉,有酒喝大家才开心,没酒喝显得主人很小气瞧不起人。也许是大人们只有通过喝酒这种方式,麻醉了自己,才不会去想那些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过年时不仅男人们喝,有时女人们也喝,老人们更要喝。那时赴酒宴叫吃酒,感谢别人时要说:“喝一杯”,有了肉必须得有酒来配,否则吃饭都吃不安逸。那时,家族中的婶婶、嫂嫂们,在腊月间,只要有太阳,或坐于太阳下的院坝,或坐于火桶里,亲昵地靠在一起,边做手工活边拉家常,仿佛她们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而叔叔们哩,则是聚在一起,互相赠烟敬酒,谈论过去一年的收获;小孩们在一起,争论着,吵嚷着,比谁的新衣服多、比谁考得了双百分,比谁买的火炮和娃娃书多。。。。。。



      在那个物质不是很丰富的年代,由于平时吃的是红苕包谷洋芋,穿的是补巴衣,到春节才会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大人爱毡帽。细娃爱火炮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腊月三十夜守岁、讨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已是乡村过年必不必可少的一个活动,据传说,放鞭炮是为了驱走鬼神,赶跑野兽,让人们过上平安的生活。因此,有钱无钱,每家每户至少都要准备一封两封鞭炮。乡村的夜空中,鞭炮炸后散发出的硝味儿,就被裹着,挟着,从村东头飘到村西头,从村南边飘到村北边,最后沉没在树叶草丛,飘到天空中去。那时为了节省,我们将鞭炮拆散,一颗一颗地燃放。每天夜里都能听到零零星星的火炮声,当然每年燃放鞭炮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如冲天炮飞入别人家的草垛或堆稻草的楼上,引发大火,也有的是在捡地上未炸的火炮时,突然一下手里的火炮爆炸了、炸伤手的事故每年都会听到一些。

       三十夜,全家所有的人都要回到老家来吃团圆饭,不管你离家多远,工作有多忙,都要拖娃带崽,一家老少拼着命,挤火车、公交车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因为老人们常说,连麻雀子都有个家,何况是人,家里有几十岁的老人在盼着儿女们吃团圆饭。



       那时,妈妈的手没挞伤,总是会准备好一桌子的好饭好菜,来款待远行归家的子女们。我们也感觉妈妈做的年夜饭格外香,格外好吃。


      

      过年前,杀年猪、打糍粑、熏腊肉、灌香肠、打阳尘等工作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时的我,对这一切都特别感到新鲜。因为自己终于从空气污浊的教室里逃出来了,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毕竟,对于一个小学生的我来说,最为让我关心的,莫过于两件事情了,一是考试的成绩,第二个就是放假的时间。

初一,我们大人细娃都要穿上新衣服,没有新衣服的人,也要提前在年前将衣服洗干净,在初一早上的时候来穿,初一的早上,每家的男主人会起来“开财门”,他们打开堂屋的中间两扇大门,跨出门槛,径直走到院坝,站在院子中央,举头张望天空,头从东转到西,再转过身来,同样从西看到东,这样做了,才走回屋来,取出三十夜就准备好的香、烛、纸等祭祀用品,在院内、院外的路口等处,分别点上两支烛,三支香,烧上一堆纸钱,这些做完之后,还要到村里的土地庙给土地菩萨烧香化纸,祈求平安。

     如果初一天早上“开财门”时,有男童上门,那主人高兴得合不上嘴,按照农村老人们迷信的说法,男童初一天来踩财门,一年四季都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但对于妇女或女童登门,主人虽嘴上不说,但脸上可以看出,心里十分不快,这种陋习充分反映了以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相当严重。

     初一天早晨,女主人在男主人起床后也跟着起了床,洗了脸,梳好头,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一般是烧开水,煮昨晚包好的饺子,也有的是煮绿豆粉,还有的烙糍粑,还要准备几个素菜,用菜油、花生油,不能用猪油炒,意思是初一不吃荤,菜做好后,通知男主人举行接祖宗们来家过年的仪式,名为“嚼茶”,首先在堂屋中央摆一张八仙桌,四方安上板凳,在桌上摆上三个茶杯、五个酒杯(在桌子朝神壁那方,摆成两排),五个饭碗,五双筷子,将做好的煎豆腐,烧白菜,糍粑等抬上来,摆到桌上,菜一定要摆双数,寓意一年四季好事成双,男主人便提着茶壶、酒壶分别给茶杯、酒杯掺上,在饭碗里盛上绿豆粉等,然后,点上三支香、两支烛,
在桌前给老祖宗们作楫叩首,嘴里还念叨着:“恭请列祖列宗光临寒舍,与我们一起过年!”

   敬完祖先,桌上的菜、饭、杯子全部撤除,然后男女主人吩咐在家所有人前来堂屋吃早饭,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各自选择,喜欢吃绿豆粉的,或喜欢吃饺子的,也到厨房去端,女主人一般会把烙好的糍粑端几盘到堂屋来,让大家用筷子夹到碗里吃。



   吃过早饭,便是自由活动,有的人三五成群上街去耍,有的人坐在一起打牌娱乐,我们呢,邀请几个同伴去放昨晚上余下的鞭炮,跑到村口等大队来给军列属拜年。 我们小时候,政治空气相当浓,每年初一,大队的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是带头人,都会带着几个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有人当兵,或已退伍复员,或列属家里,送上一副春联、年画,挂上“光荣之家”的红匾,还有猪肉条方、白糖等礼物。

    后来,家乡的年味儿渐渐淡了。年轻的姑娘小伙,打工的打工,进城的的进城,大学生、中专技校生也都远离家乡上学去了,有的人做生意有了钱,到镇上买了房,住在原来乡村的人少了许多。物质生活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有人说腌制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尤其是烟熏火炕的腊肉和香肠,许多年轻人不感兴趣了。豆腐干,也是买现磨的多,讲究新鲜,豆腐是机器磨的,少了细腻,也少了以前人工磨出来的那种味儿了。

     怀念儿时乡村的年味儿,那时是比较穷,但年却过得香。生活只能向前看,谁也不愿再过贫穷的日子。怀念童年乡村的年味只是心理上的一种慰藉,更多的是乡愁,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只可惜,如此热闹的记忆,就再也不会有了。而现在呢?除了春节,家乡可能要冷清许多了,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老人们空了的时候,眯着眼,倚着阁楼晒太阳,浑浊的双眼仿佛千万年不变地遥望同一个方向,孩子们则穿着胖胖的衣裳,在院子里放鞭炮,他们都长得很快,年味对家乡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应该就是在外打工的亲人回来团聚吧,那是他们一年来的期望。

现在的春节期间,人们相互走动也是匆匆忙忙的,像舞龙灯一般,中午的时候到,下午最多吃了晚饭就得往家赶,吃的方面,平时什么都有,糍粑也像以前那样,人们自己用粑捶打了,现在有机器来代替了,机器打的糍粑煮都不经煮,腊肉也可以在超市里购买了,用不着再到山上砍柏香树枝来熏了,香肠也是用手工摇的那种机器帮忙。龙灯、花灯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几乎是看不到踪影了,一切都没有了以前那种乐趣。春节那几天,人们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所谓的年味,给人的感觉是,除了团圆饭、鞭炮、春晚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之外,什么都变得索然无味,感觉不到快乐有趣,其实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静静地体会着家人对自己的爱,静静地观望这个烟火人间的点滴。











阅读次数(750) | 回复数(0)
上一篇:我也来学灌香肠
下一篇:热烈祝贺农民互联网成立二十周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