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程明跃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534896883
  • Email:cmy76618092@163.com
  • 个人签名: 武陵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地区,秀山又处在武陵山腹地,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横穿全县,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金银花和秀山土鸡远近闻名http://www.bokequn.cn/boke_click.aspx?id=55879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584 篇
    回复总数:322 条
    留言总数:4 条
    日志阅读:199369 人次
    总访问数:443781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cmy76618092发表的博文
怀念锅巴饭[2016/10/27 17:46:52|by:cmy76618092]

     上个月星期天,由于上班的时间久了,我心里很想到处转转,和妻子一说,妻子讲,要不我们回我老家看看,反正哥哥嫂嫂都好多次打几次电话邀请我们去耍,我听了欣然表示同意,于是妻子又给她毛弟打电话,将想去老家看看的想法一说,很快姐弟俩达成了一致意见,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坐着毛弟的车风尘风尘仆仆地往老家赶。

     临近中午,我们的车来到了两边山坡尽是翠竹和枞树、杉树的老家,一条才硬化的公路沿着小溪在沟里转了好多个弯弯,直通老家那个寨子。

     嫂嫂叫我们吃午饭,一阵焦香扑鼻而来。

    “锅巴饭,锅巴稀饭啰!”嫂嫂端来两大盘,放在了圆桌中央。

     哇!我从心底里发出惊叹,两眼呆呆地的望着园桌中央的两盘锅巴,就像遇到久违的亲人,赶快夹了一块放在嘴里,好脆,好香……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烧饭时,都会在饭上面放几片肉,肉油经过蒸都渗进锅底,饭熟起底时锅巴香喷喷的,一家人抢着吃锅巴。

    那时的土灶,堂高约70公分,一口大铁锅,烧的是毛草和树枝。为多挣工分,母亲就教我们如何煮饭。母亲叫我们站在旁边,看着她点火、上水,拿出一天所需要的米淘洗,等水沸腾后,把米倒进锅里, 每隔一会儿,就搅动一次。约20分钟后,用锅铲舀起几粒米,用大指和无名指捏一下,若能捏断一半,把黄荆叶等菜倒进去,搅拌一会儿后,赶快把木架搁在瓦盆上,再在木架上放筲箕,把饭一瓢一瓢的舀进去过滤。把锅烧热,再将饭倒在锅里,整理成圆柱形后,用筷子在上面连续插几次后,在饭的底部一周洒水,盖上木锅盖,用抹布沿锅盖和锅交界处,盖严,捂实,。又点火烧几分钟后,闻到有点儿糊味时,就用小火烧几分钟后,迅速把饭铲起,留下锅巴。若想吃锅巴,就得乘热打铁,否则就嗝了,嚼要使劲,还不香;若吃稀饭,就把米汤倒下。在着大火,等开过几遍后,就可以吃了。

     在那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或老、或幼,大多数人喜欢吃津津有味的锅巴或锅巴稀饭。

    为什么锅巴、锅巴稀饭这样受青睐?据记载,锅巴,古时称“锅焦”、“焦饭”、“饹馇” 。据资料考究,说康熙大帝下江南,微服游苏州,行至梅林,留连忘返,竟与随从走散。饥饿之中投奔一村妇家求食,村妇不知皇上驾到,但见康熙实在累饿不堪,便迎入屋内,此时村妇家中饭光菜尽,只剩锅巴,村妇便以锅巴拌剩菜汤热给康熙吃,也许是“饿了甜如蜜”,也许是吃腻了宫中御宴,忽然遇到这样一道吃食,康熙大帝颇感新鲜,食后大加赞赏,御笔大书“天下第一菜”,苏州锅巴汤从此声震天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实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实行责任田下放,联产承包。自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沼气的普及,人们纷纷打沼气灶,买高压锅。只要把米淘好,往锅里一放,就等发出“嘶嘶嘶”响声。于是,昔日的大铁锅,就下岗了。当电饭煲再次光临时,这些铁锅,早已进了家庭“博物馆”,那“补锅啊,补锅”的声音,也永远留在记忆里。不过,现在这些锅的底面只百余平方厘米,锅巴是铲不起来的,倒成了畜禽的美餐。锅巴饭,锅巴稀饭,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它的香味,渐行渐远。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里,有人又弄出袋装锅巴来让人怀旧,也许是李照森太阳集团“太阳锅巴”拉开了锅巴的大幕,“大米”、“玉米”、“小米”、“高粱米”等各种味道的锅巴拥向市场,虽然许多锅巴的外包装上都印有“采用传统上乘工艺精制而成”的字样,可是很难想象这样大批量的锅巴,是烧了大锅大锅米饭再从锅底揭下来的,许多手捧塑料袋抓吃牛肉、鸡肉、羊肉、五香、麻辣各种味道锅巴的孩子也不会去想,和“QQ糖”、“大笨狗”、“兔巴哥”等许多小吃的名字不一样,这锅巴的名字,想当初却是一种说明,是一种解说,若从词源上说,它是从中国农村灶上那大铁锅里来的。

     我曾多次在我家人面前提起此事。啊!锅巴,锅巴稀饭,我不仅仅是怀念那久远的香味,而且是要再现我儿时的社会景况,更要去追寻社会变迁留下的轨迹。

阅读次数(263) | 回复数(10)
上一篇:豆灵香食品
下一篇:热烈祝贺农民互联网成立二十周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