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文娟
  • 性别:暂无
  • 地区:
  • QQ号:000000
  • Email: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2 篇
    回复总数:943 条
    留言总数:1927 条
    日志阅读:69137 人次
    总访问数:99522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admin发表的博文
滦平教育"破天荒":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免费[2009/7/26 12:27:00|by:nongmin]






上高中可以免费了,滦平高中阶段的学子们非常开心。





家里养的鸡鸭曾是学费的一个来源。





孩子上学免费了,李俊诚的父母轻松了不少。



■调查人:李敬东实习生冯喜燕



■调查时间:2008年4月2日至7日



■调查地点:承德市滦平



■调查事件:今年春季开学,燕山深处的滦平县免除了高中阶段学生全部政策性收费,这在全省是首开先河的惠民新举。其实早在2005年暑期,滦平县就在全省推行统一政策之前,率先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杂费和书本费全部转为“政府埋单”,个人不用再掏一分钱,在全省首开先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为什么“破天荒”的偏偏是滦平?两个“首开先河”透视着当地政府怎样的执政理念?



■“上学不用发愁啦”



“开学那天,听老师说不用交费了,我和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激动,大伙在下面直鼓掌。”身穿蓝色校服的女孩杨超,是滦平县第一中学高二(19)班的学生。和记者说起“上学免费”的事,她的眼圈有些湿润。



杨超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家庭的经济状况常常让她本该灿烂如花的脸上挂满愁云。杨超的母亲因脊椎病常年在家休养,父亲每个月赚来的一点辛苦钱,除了供她上学还要给母亲买药,“要想治好我妈妈的病医生说得做手术,但10多万元的手术费愁得我爸爸的头发都白了。这学期学校免去了近800元的各种费用,对于母亲的手术费来说,800元虽不多却积蓄了一点希望。”杨超说。



“全校约有4300多名学生,其中30%为贫困生,以前我们虽然也对贫困学生进行照顾,但还不能惠及所有贫困生。现在好了,只要有本县户口都可以享受到免费政策。”滦平一中校长郝玉双告诉记者,按照县里的规定,本次免除的收费项目,每生每年可免交1550元左右。



“自2008年春季始,滦平县对具有本县正式户口的所有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免除全部政策性的收费(包括学费、住宿费、取暖费和教材费),转由县财政统一支付。”这条新规,文字出处是滦平县委、县政府以滦发[2008]1号文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定》。记者注意到,这项决定是在2008年1月10日滦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据了解,该县自2005年暑期开学后,在全省率先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比全省统一“时间表”早两年,在2007年又免除了全县中小学生住宿费。2008年伊始,县财政又安排资金1687万元,用以免除滦平一中、职教中心和汇英中学三所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本县户籍)学费、住宿费、取暖费和教材费。这一系列“政府埋单”的教育政策都是在全省首家出台,甚至比国家的规定期限都“大大提前”了。



“这种飞越式实现教育免费,在滦平可不是一时冲动。”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邱忠认为,所有这些都缘于上上下下的一个共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文化素质的落后。



4月3日中午,滦平镇西瓜园村。记者见到16岁的李俊诚时,他刚从山上背着一大捆荆条回来,原来这个县职教中心的新生放学后帮家里去拾柴了。李俊诚家经济十分困窘,父亲李海小学没毕业就务农了,“农闲时打工,干一天能挣40元就不错了”。一天学没有上过的母亲刘翠征来自云南老山,她是因为贫穷远嫁到了滦平,又因为贫穷已17年没有回过娘家。



虽然家境贫穷,但李俊诚的父母没有放弃供孩子上学,因为他们都吃了没文化的亏。年初开学,他们从乡邻处借来1500元钱交给儿子,说,“好好念书学本领,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让他们意外而又惊喜的是,几天后,儿子竟然把钱如数带了回来,“不用交费啦,老师说由财政划拨了。”尽管李俊诚的父母不知道“财政划拨”的具体所指,但免费上学的消息还是让他们喜极而泣,“这下子可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啦!”



面对记者的采访,李俊诚显得有些腼腆,却未能掩饰住他对未来的憧憬,“我学的是电焊专业,毕业后就能帮家里挣钱了。”



■“零辍学”现象不再遥远



滦平镇西瓜园村有1000多口人,是个文明村。村支书李会告诉记者,仅最近两年,村里考上的大学生就有十六七个。



“现在村里有个土政策,不管哪家孩子,只要考上一本或二本,村里就对这家发放500元奖学金。如今农村也都面临着现代化,好多农药的说明书都是‘字母的’(指英文),没文化根本不行。”李会说,奖学金的钱虽不多,但对每个家庭来说是个“促进”。



在西瓜园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供孩子上学在村里有着“攀比”之风。这里的村民都很重视教育,有的农户尽管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把孩子送到了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里幼儿园。村民们管这叫“智力投资”,他们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类似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儿。



有村民举例说,同是搞蔬菜养殖,没文化的只能到三里五屯的农村大集上去卖,而有文化的可以拿到互联网上找经销商联盟销售,



“村里谁家出了个大学生,你看着吧,用不了几年这家的经济状况准能改观。”村支书李会说,尽管供孩子上学负担很重,但这都是暂时的。孩子学成之后,哪怕他在外地就业,也能给家里带来变化。“有时一条科技信息或一个投资项目,就可以带富全村。”



今年实行高中教育全免费后,西瓜园村一些家长突然有了“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那些曾因贫困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学生从此也安心了。



“过去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辍学现象基本是不可避免的,近几年老师们惊喜地发现,辍学率明显降低,还有一些学生从社会又重返校园。今年新的免费政策一出,估计‘零辍学’现象指日可待了。”滦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汤振兴说,上学免费政策不仅卸下了家长心中的“石头”,也让学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记者采访那天,滦平县第一中学的校长郝玉双刚刚给高三年级的80多名教师开完会,主题就是备战高考动员会。



“过去因照顾贫困生每年减免的费用,至少存在30万元左右的政策性收费‘窟窿’。除了这些,入学时还有不少人来求情找关系,要求减免学费,每年招生时我的手机都不敢开。现在好了,所有的经费都由财政直接按人头划拨,各学校之间比拼的就是教学质量了。”郝玉双说,办学经费的缺乏,最容易造成师资流失或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眼下老师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汇英中学是滦平的一所私立高中。过去每年招生都面临一个难题:由于传统观念问题,同样的录取分数、同样的费用,学生和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公立学校。为了赢得考生,私立学校不得不压低费用,并且还要四处奔波散发招生广告以招揽生源。“现在新政策出台,我们的老师们再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地拉生源了,可以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该校校长刘占江兴奋地说。



在滦平最先享受到新政策实惠的,应该是该县职教中心,因为它是滦平县唯一一所春季招生的学校。该校主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杨大顺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本计划招生600人,眼下已招到了900人,而且还有好多人想进来呢。”面对新局面,该校扭转了工作重心,从先前的跑生源转到眼下的抓教学、抓就业。



“我们现在有11个专业,马上又准备再增加两个专业。”指着坐落在县城南侧山头上正在大兴土木的新校址,滦平县职教中心校长马清智告诉记者,整个工程都是财政投资,估计至少得过亿,竣工后绝对是一个漂亮的花园式学校。



■不建广场办教育



“过去的校舍很寒酸,巴掌大的地方全是破破烂烂的旧房。”在马清智这个老滦平人眼里,滦平面貌的改观,是这几年间的事情。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滦平这个仅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整座县城被山峦挤压成狭长的带状,东西方向仅有两条街。“滦平的出名,一是借助于金山岭长城的开放,另一个就是率先提出了教育免费的口号。”滦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吴爱国说,这几年他接待过的媒体无数,好多都是冲着当地的惊人之举———“教育免费”来的。



“好多记者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免费教育为什么偏偏是滦平走在了前头,而且是走在了好多富县的前头?”滦平县财政局副局长李秀平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他说,一个县域的发展就像一个家庭过日

阅读次数(288) | 回复数(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孟燕君:从村娃到新闻文化界大咖的励志传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