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文娟
  • 性别:暂无
  • 地区:
  • QQ号:000000
  • Email: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2 篇
    回复总数:943 条
    留言总数:1927 条
    日志阅读:68979 人次
    总访问数:99429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admin发表的博文
华龙进城 一家河北农村草根起家的企业发展史[2009/7/26 12:00:00|by:nongmin]

    这是一家从河北农村草根起家的企业,一路走来竟然畅行无阻;这是一个12年内资产翻了2000倍,年均保持500%的增长速度,销售规模80亿元,并势如破竹地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进城”到“出国”的现代企业成长历程。



  研究华龙,对所有出身低微、梦想做强做大的企业而言,都具有最好的参照意义。


  □文/本刊记者 鲁渝华


  进入一个企业最真实的内心世界,首先需要翻开这个企业的历史。不过当人们费尽周折试图打开它的成功大门时,却发现这个企业是如此地难以靠近。


  这个诞生于河北隆尧县的小企业,以10年的时间走完了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农村到城市、由单一的工厂到国际化多元大企业的所有历程。甚至一路走来畅通无阻,顺风顺水。


  截至2006年,华龙集团已经在全国建成了20多家工厂、300多条方便面生产线,年产方便面100多亿包,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产能雄居世界第一。其迅猛成长的经历入选了MBA经典案例,被称为“华龙速度”,甚至有人调侃,“华龙是从山沟里坐着火箭升上来的”!


  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由此摆上了前台:中国上千家方便面企业,凭什么是华龙脱颖而出?在中国,企业几乎都要经历一两次死去活来的折磨后才能修成正果,凭什么华龙就能一马平川,兵不血刃?何况华龙诞生之时,渠道、资金、资源堪称一穷二白,没有“光宗耀祖”的资本;而且当时市场已列强环伺,最初的9个股东全都是老实厚道、不知市场深浅的农民……


  无疑华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企业。


  “华龙为什么”的秘密,显然掌握在“当家掌门人”范现国手中。当众人翘首以盼,似乎想从这位身材魁梧、说话慢条斯理的老板口中套出一点“传奇故事”时,却发现期望落空。范现国总结华龙的成功之道,不过是“运筹帷幄,步步为赢”八个字,实在普通至极。然而关于华龙的方方面面,又确实都隐于市场最朴实无华的大道之中。


  1994,华龙出隆尧


  1984年,高中毕业的范现国从亲戚朋友那里借到了几万块钱,小打小闹地在家里办起了“老冰糖”厂。当时隆尧县周围,做老冰糖的小厂有好几家,这活儿没什么技术难度,拼的是吃苦和韧劲。一年下来小有斩获。


  老冰糖一做就是8年,8年过后的1992年,他的厂做到了附近三县最大,手上也有了20多万元的存款。“做到最大的秘诀在于自己不爱计较,讲究诚信。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增长了商业阅历,铸就了性格的韧性”。1992年,范现国联合10多个股东创建了“天帅公司”,生产单晶体冰糖。新公司中,他是负责营销的副总。


  一年过后,天帅上马了两条方便面生产线,就近面向农村市场做两三毛一袋的低档面。当时的方便面市场,在康师傅、统一大量的广告投放下热闹起来,热汤沸水喜气洋洋,上马方便面一时成了时髦,全国一夜之间涌现了1200多家方便面企业。不过,在万马奔腾的市场中,除了康师傅、统一、华丰等稍具规模外,大多企业不过一两条生产线、十七八条枪。两三年后上千家企业死伤过半。生存不易,所幸天帅尚有利润。


  不过“美好的氛围”很快被不安分的范现国破坏。“小股东”的他向众人建议: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将主要产品由低向高转移,抢占中档面市场!为此,他摆出论据:城市市场虽然被康师傅和统一牢牢占据了,但在两大巨头相对薄弱的区县级农村地区,一方面市场是空白,一方面有向中档市场位移的趋势;从宏观上看,世界年人均食用方便面50~70包,而中国人均仅有12包,只要行业内前三位的企业没有占据到70%的市场份额,就有生存的空间;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方便面势必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哪知范现国的“高瞻远瞩”却成了大多数股东的笑柄。第一,地球人都知道康师傅、统一占了市场的绝对主动,做大“无异于拿一只鸡蛋往两块大石头上碰”,自找麻烦;其次,市场过于拥挤,上千家企业死伤无数,都已经是“夕阳产业”了,何必拿钱往黄昏里扔?投资好不容易刚收回,能守住就已经不错了,谁还愿意冒倾家荡产的险,去下如此大的赌注?!


  股东间的分歧,最终上升为面红耳赤的争执。吵吵闹闹的结果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中,范现国被众脚“踢”出牌局,丧失了发言权。


  不甘心希望就此破灭的范现国决定另起炉灶,三个月后就在原厂隔壁的一块空地上,鼓捣起了另一个方便面厂。股东9个,总共218万元的资本金中,范现国占24%。不过略感欣慰的是,他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拥有企业经营决策权,“这下不会被人‘踢出局’了”。1994年的春天,刚成立的华龙喊出的口号是:“苦干5年争创河北第一!”


  那时的华龙一穷二白,有的是一腔的激情和一身干劲。企业、市场该怎么弄?


  对此,范现国早已胸有成竹,他用了一种借势的“巧劲”。他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大众面铺市场,中档面创效益,高档面树形象”,高中低兼顾,但市场重心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显然这是针对康师傅、统一的避实就虚的市场策略。这一点他想得很清楚:在城市市场“捡钱都来不及”的两家企业,显然没有心思兼顾广大的农村“垃圾市场”,但是正因为有了电视上那两家企业广告的诱导,亿万农民们也想尝尝鲜。当农民们无法买到统一和康师傅之时,自己正好“搭个便车”就到了乡下。


  “势”已经被造了起来,自己岂有不借之理?


  都说准确的定位等于成功了一半。华龙优质低价、不过八毛钱一袋的方便面一上市,立即受到了“饥饿”市场的追捧。华龙发货的车开到哪里,后面都跟着一大串要货的经销商,有的人甚至直接坐上了华龙的送货车,到货就抢。为此,范现国不得不紧急制订政策,约法三章:要货可以,但得按规矩来,每一级的经销商该卖什么价格,该给下一级多少利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踢出局”!


  产品好卖只意味开局良好。为巩固市场,扩大知名度,华龙必须把市场往深里做。范现国把第一年的利润全贡献出来,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刷墙运动。全公司的销售人员每走到一地,就与当地的墙体广告公司合作,在铁轨旁、村头、路边刷上一条字如斗大的“华龙面,天天见”的标语,每年春秋两季各刷一次,尺寸全部执行“标准化”操作。一年下来,冀中大地华龙方便面到处热卖,标语漫天飞舞,有人形容当时的状况是:“一出门就会看到华龙的广告,想不‘天天见’都不行!”


  1995年,华龙又做了一件业内的创举,在方便面上打出“红烧牛肉面”、“红烧排骨面”等不同口味的标记,并用不同颜色的包装来区隔。简单的创新让经销商出货时更加方便,而消费者也认为提高了档次,一年之内,华龙面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河北。


  精准的定位、严格的经销制度、巧妙的市场搭车、适度的创新……出道之初的华龙具备了各种成功的元素,很快在市场站稳了脚跟,1995年将销售额做到了5000多万元。


  农村包围城市


  范现国老是说自己运气好,赶上了一个方便面大行其道的时代。


  但既然赶上了这个大好时机,也就得赶紧趁势而上。1996年初,范现国再次大胆决策:在原有两条线的基础上增加8条生产线。8条生产线,意味着上千万元的投入,事关重大,他把股东们召集起来讨论讨论。


  有股东当即提出让人哭笑不得的质疑:“你范现国是不是头脑发热,企业做好了,想当官了,然后上几条线造出个‘政绩工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范现国难辩众口,大家在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会议从下午三点开到凌晨三点,表决依旧未能通过。空气顿时令人窒息,计划搁在了半山腰。


  多年后有人评价,这个阶段的范现国开始初具企业家的气质。企业家的气质往往体现在敢于担当。久决不下之际,范现国心一横,站出来说了狠话:“这次上线如果赚了,收益算大伙的;如果赔了,算在我一个人头上。”12个小时的争论终于结束,心思不一的股东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勉强通过了决定。


  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一方面是内部不断质疑的压力,另一方面突然扩大的产能需要找市场来消化。范现国立了军令状,随后就有人看到他“原先的意气风发变成了一声不吭”。


  华龙面火了,往往货一到没几天就卖空,于是很多“好事者”提出加价,但看似“合情合理”的建议却被范现国断然拒绝。在他看来,几年后中国市场将迎来更加高速的增长,到那时大部分企业早已倒下,活下来的企业将拼规模拼实力。此时的华龙,宁可损失利润,也要最大限度地先占有市场,培育消费人群。于是,华龙反倒将头年的100万元利润全部拿出,随着热播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大打广告。结果眼巴巴指望着分红的股东们又一次落了空。


  与此同时,范现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推出前所未有的经销商配股制度。每年华龙集团进行一次结算,然后拿出年收益的30%分给经销商。经销商根据销售业绩配股,月销售100万元的每1万元给1.5股,80万元的每1万元给1.4股,60万元的1万元给1.2股,10万元以下的1万元给1股。根据股份多少分得相应的红利,也算是母公司发给大家的一笔厚厚的年终“红包”。经销商的股份不占公司的原始股份,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当年兑现。不久,华龙又推出了“一车一县一人一合同”的经销政策。凡是当地的销售大户,每户发给送货车一辆,并下派厂家销售人员一名,实施“点对点对接,面对面服务”。


  这种捆绑式的销售政策、虚拟股份的奖励措施,在现在看来都有着极强的杀伤力,何况在十年前的市场环境中?之前担心的产能过剩随后成了供不应求,1998年,已经成为集团企业的华龙将销售额做到了6亿元,提前两年坐上了“河北面王”的交椅。


  就在这年,原先叫

阅读次数(106) | 回复数(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孟燕君:从村娃到新闻文化界大咖的励志传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