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文娟
  • 性别:暂无
  • 地区:
  • QQ号:000000
  • Email: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2 篇
    回复总数:943 条
    留言总数:1927 条
    日志阅读:69208 人次
    总访问数:99544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admin发表的博文
一位农民作家的青春传奇 [2007/8/4 18:50:00|by:nongmin]

转自奇虎网


我是在孟燕君租得郊区农民的那间小屋里,完成对他的采访的。那天外面雨雪交加,而他的小屋里偏偏气温极低,我始终如置身于冰天雪地。开头我还只是偶尔站起来强作文雅地踱步,后来干脆就肆无忌惮地发展到搓手跺脚,全然置孟燕君惊诧的表情于不顾。孟燕君显然为此感到不好意思了,边安慰我边颇费心机地捅着火炉。谁知他越是反复摆弄,火炉越是麻木不仁,根本不听他的话。我暗暗发笑,就想你这个孟燕君呀,看来天生就只是个当作家的料。
  孟燕君看上去单薄而瘦小。他坐在我对面,如同一个奇迹。我百思不得其解,沿着文学的岩壁攀援,经多折而不挠,虽屡挫而不悔,孟燕君从哪儿来的这么一种毅力。本应一介农夫,却摇身一变而为作家。是偶然,是必然?他的少年梦想,他的青春传奇,他的奋斗和追求,他的信念和精神,平坦与坎坷并存的征途,鲜花与泪水交织的岁月,难以逆料的命运的变奏,独具色彩的人生的篇章,不能不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令我对这位小我10岁的小伙子,心怀敬意。

  孟燕君的家乡在临西县姚楼乡马兰村,距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村仅十里地之遥。这个名字看上去颇有几分诗意。然而这令人产生温馨遐想的小村,对于童年的孟燕君来说,却几乎是一座魔殿。孟燕君是伴随着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来到人世上的。打他记事的时候起,铺天盖地的就是那满街满巷的大字报。他对这种环境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和不安。更糟糕的是,他的爷爷由于解放前在济南一家商店做过地下工作,这会儿却被莫名其妙地打成特务。而孟燕君的父母,这对唱着颂扬吕玉兰的《我们村里的好支书》的歌儿走到一起的年轻夫妇,即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孝子贤孙,没日没夜地参加游街和陪斗。
  政治运动的阴影,无情地投射到了孟燕君的身上。孟燕君上小学时,就不可避免地饱尝了屈辱和歧视的滋味,看够了尖锐和敌视的目光。他灵魂深处小小的旗子,终日在忧郁中飘展。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看上去阳光遍地,而独独自己脚下却踩着冰雪。在那个破旧蓝砖房里的课堂上,他被安排在个小旮旯里,凡事被打入另册。下课的时候,他远远地看着那些根正苗红的孩子们追逐玩耍,一片笑语。他孤独而痛苦。没有欢乐,没有友爱,没有交流,孟燕君如空旷原野上被遗弃的一枚麦穗。
  "四人帮"被粉碎了。天空一碧如洗。孟燕君低头看自己泥泞的双足,已梦幻般投射上强烈的霞光。终于获得了和其他孩子们一样的权利,他突然间感到一种无比的轻松。压抑已久的孟燕君,决心奋发有为,在世上混出个样来,出人头地。






 孟燕君鬼使神差地爱上了美术。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他和美术搞到了热火朝天的地步,难舍难离。奇怪的是他根本是无师自通,完全盲人瞎马,凭自己的悟性而来。开头他只是拿铅笔勾抹,应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素描,此后他即运用各种色彩饶有兴趣地进行涂染。为此孟燕君把废烟盒纸装订起来,做为画本。还曾几次偷家里的鸡蛋换蜡笔,或骑车往20里外的县城专程购买《美术》杂志。那年威县枣园村正月唱大戏,他竟跑了去照画古装人物。到了后来,他连到野外搂柴禾都带着画本,以至到了厌学、旷课的地步,完全拉开了一副专业画家的架子。到这时候,老师可不干了,毫不客气地到他家告了一状。
  其时全国性高考工作已恢复。左邻右舍的伙伴们无不在寒窗苦读,悬梁刺骨,期望将来一跃龙门,走出黄土地。因此,父母对孟燕君描人画狗这一行早就不满。为此曾把他的画本藏起来,不料孟燕君居然丢了魂般向隅而泣。还有一次他们把他形形色色的"杰作"悉数裱了墙,那次孟燕君差点又没寻了死。父母看没有办法,也就边唠叨边任由他去。可这次老师的出现,警钟轰鸣,烽烟骤起,大人们再次被激怒了。做母亲的总是手软,只是对孟燕君动之以情,求劝他把心收到书本上来,不料孟燕君斩钉截铁甩出一句话:"我要当画家!"话音未落,他父亲猛一记重重的耳光过去,忽忽生风,直让孟燕君趔趄不止。
  这一耳光打出了孟燕君的另一个人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孟燕君并未如父母指望的那样考取大学,但确确实实他放弃了美术。很多年后回忆起来,孟燕君还为自己曾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慨叹不已。他说直到现在,他还保存有当年的一套4幅类似中堂画之类的东西,好似敝帚自珍,有时拿出看看,真是亲切无比。说这话时,就见他眉梢间掠过丝不易觉察的淡淡的遗憾。

  孟燕君在他12岁那年,到二里外的太平庄村读初中。其时他旁无斜枝,已心静如水地专注于功课了。他本是个聪明人,只要用功,学习若有神助,成绩居高不下。假如没有后来的变故,孟燕君几年以后考取大学当不成问题。那样的结果,按老百姓的一贯看法,可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了。可孟燕君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像只狡猾的飞禽藏在密林之中,一种新的巨大的诱惑,在此已候他多时。不觉间,神秘的影子已朝他拍翅飞来,直落他的肩头。
  这要从他的同桌谈起。他当时的同桌叫孙海生,学习之差,全班第一。奇怪的是,孙海生具有某种天才的记忆力。当时广播里全国上下正兴起"刘兰芳热"。什么"岳飞传","杨家将"等,孙海生听后,几至于能够一句不落地复述,且语气上几能乱真,被无可争议地誉为"刘兰芳第二"。他那时简直是全班的中心,课间他的周围总是拥着一堆人。孙海生不仅听,还捧读些大部头的东西,且不无傲慢地招摇过市。虽则数理化孙海生记不住,但各种评书等偏是过目不忘。连从来自视甚高的孟燕君,也不由对孙海生生出几分惊奇。
  那天孙海生推荐孟燕君看本书,孟燕君当即表示不感兴趣。孙海生也没多说什么,就径直把书塞进孟燕君的书包。回家后孟燕君无事可干,百无聊赖中想起孙海生这本书,便懒洋洋地取出书坐在自家院里的梯子上翻起来。这是本脏兮兮的前缺封面后少封底的书,还是老式的竖排本。令孟燕君始料不及的是,这一看不要紧,他的眼睛象铆钉般再也不能离开。我们只要想象一下饥饿的乞丐吞食盘中美味的样子,孟燕君当时的情态即可想而知。那天他第一次刻骨地体验了相见恨晚的滋味,他简直忘乎所以,直看了个昏天黑地,意乱神迷。
  这本书后来他当然知道了,原来是著名的《西游记》。正是以这本书为出发点,孟燕君走上了文学之路。


孟燕君开始疯狂地借读文学书籍,他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有的书他甚至看上三遍、五遍才罢手,真正是敲骨吸髓。问题还在于,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书实在是种稀有之物,为寻得一本书,孟燕君玩弄种种可爱的伎俩,杀鸡取蛋,过河拆桥,简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常常本村一本书借到邻村,从邻村换来一本书再倒手给另一个人,周而复始,形成犹如今天经济生活中的"三角债"。孟燕君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皮包公司"。他驾轻就熟地做着这种投机倒把的无本生意,在不毛之地上收获稻米。这有时自然也免不了在书主追逼之下陷入尴尬的情况,他或撒弥天大谎推说书未看完,或左躲右藏避而不见,而也确有在交换过程中书被弄丢的,那就只好硬着头皮挨人家的骂。
  无论如何,由于书的照耀,孟燕君的生活,一扫昔日之黯淡,突然间明亮无比。书的无穷魅力,令他击节而叹。他崇拜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孟燕君忽发奇想,如果自己也能写出本
什么书出来,那当是什么滋味,岂非人生一大快事?腾云驾雾之中,他打算一试手笔。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之前,他常听本村一位老头儿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神笔马良,什么金山岛,天堂等等,老头儿让孟燕君他们一帮孩子们或惊恐万分,或神往不已。老头儿讲故事喜欢卖关子,比如突然问世界上什么最黑,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猪毛最黑锅底最黑等等,老头儿把破芭蕉扇一摆:不对,是财主的心最黑。老头儿讲故事还总不讲完,正是揪心吊胆的紧要关头他偏偏打住,往鞋底上磕磕烟袋锅子起身就走,留下个悬念第二天且听下回。一堆孩子被撂在那儿,抓耳挠腮得楞没有脾气。
  这样充满智慧的可爱老人,已于几年前故世了。他并不知道他当年所讲的故事,如春风、似小雨、潜移默化,给了孟燕君文学上的最初的启迪。实际正是在老人的影响下,渐而渐之,对于编故事这行,孟燕君感觉摸出点门道,看懂了点背后的秘密。很自然地,他这方面的兴趣跟上来了。他先是试着把老人头天故意留下个尾巴的故事,回家后躺在土炕上往下续编。再后来就开始自己动脑筋构思情节,琢磨立意。这样在不觉间,孟燕君也就编出了十几个所谓故事。有的他还曾搬上街头,居然也能糊弄住一帮孩子。
  现在,既然要写书了,孟燕君想着首当其冲的是自己那堆故事。于是,他开始全身心地埋头整理。像我们初涉文学时也曾幼稚得可爱一样,为在语言上表述得富有色彩,他几乎用尽了自己当时学过的所有形容词。最后又一律蝇头小字,极为工整地抄在本子上,编成一本《燕君故事集》。
  应该说《燕君故事集》是孟燕君从事文学以来的第一部作品。今天谈及此事,他说他当时真是激动得想哭,像见着自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孩子。

  在整个初中期间,由于文学的影响,孟燕君的语文成绩异峰突起。尤其是他的作文禾苗一样,茁壮成长。甚至有篇《记一个早晨》的作文,曾被老师毫不置疑地断定为抄袭之作。由此可见孟燕君当时的写作水平,在班级里已不同凡响。但相反地,厚此薄彼,孟燕君其他课目的成绩则江河日下,不可收拾。尤其是数理化,对他来说,就如同三座大山,连翻一页都重若千钧。有好几次,孟燕君梦见数理化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所有考题他全然不知,如大敌当前,急得差点尿了裤子。后来进入高中,他学习上的严重偏科达到

标签:农民作家     阅读次数(419) | 回复数(5)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孟燕君:从村娃到新闻文化界大咖的励志传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