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啊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1105491596@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04 篇
    回复总数:12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23739 人次
    总访问数:4607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songjvguo发表的博文
平山县东面红村大山“留守村”吃饭靠天 喝水靠挑[2012/10/16 20:52:00|by:songjvguo]

平山县孟家庄镇东面红村距离石家庄一百多公里,是处在深山中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山村,传说很久以前,一个驼队路过村中,村民好客,拿出仅有的高粱米磨成面,代替白面包饺子款待驼队客商,客商问起饺子皮为何是红色,村民答道,本村白面都是红色,于是便得名东白面红村,后改为东面红村。


10月12日,记者走进贫困村孟家庄镇东面红村。


青壮年外出打工,这里成了“留守村”


东面红村书记常世明和村长李文祥介绍,东面红村总共有76户人家,215人,耕地面积只有163亩,2010年人均收入为1669元。“过去在这一片都是有名的穷村。”常世明介绍,村子深处山区,全年降水较少,只能种植玉米、豆类、红薯等耐旱的作物。“一般都是每年农历四月播种,八月时收获,一年一季,九月至来年三月多半年的时间田地处于闲置状态。咱们也是没办法,降水少,也没办法大面积灌溉,所以小麦没法种,只能用玉米换面粉。”村长李文祥告诉记者,由于不适合种植小麦,所以村民吃的白面都是用打来的玉米和流动商贩换来的。


东面红村的经济来源基本是种地,收获的玉米、红薯等大都是各家自己留着,除自己消化一部分外,其余就用来换一些白面和大米,没有多少多余的粮食去卖,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村民都靠天吃饭,就守这么点地,日子不好过,基本上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也有不少妇女到城市里当保姆,村里现在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了。”常世明说。


 “村里没卖菜的,有也买不起”


随后,记者一行人来到低保户范春锁家。范春锁今年62岁,患有脑血栓,60岁的老伴陪伴着他。儿子在外地结婚了,闺女出嫁后,老两口帮着照顾两岁的外孙女,这也给老两口的单调生活带来些欢乐。


范春锁告诉记者,自从他患了脑血栓后,重活累活都是妻子一手操持,农忙时,儿子和闺女有空就回来,帮着种地收庄稼,另外,乡里乡亲也经常搭把手,家里才能勉强维持,平时他自己只能做点简单的饭,一年有1000多元的低保补贴,日子过得勉勉强强。“今年种了玉米和红薯,还留了一分地点了白菜。玉米今年收成不赖,收了3000多斤。”


范春锁家的房子还是用旧时的木质横梁,裸露在屋檐下的木头已经开始发黑。“房子已经住了三十多年,现在墙上贴的瓷砖是前几年儿子给整修的。”记者看到,院子里晒的一条褥子已经破了两个洞,露出了里面的棉花。


快到12点时,范春锁开始张罗午饭,做饭用的仍是带风箱的灶台,风箱经年累月,把手处已经磨的像镜子一样光滑。灶台收拾得很干净,旁边的案板上放着半棵白菜。“中午准备煮点面,炒个白菜。”“咱们这儿不能种小麦,只能用玉米换白面,一般是73斤玉米换约50斤白面。白菜是自己家地里种的,院里的葱也是自己种的,村里没卖菜的,有咱也买不起,都是地里种什么菜就吃什么。”范春锁告诉记者,他院子墙根里种了不少瓜,田间地头再收点豆角、辣椒,冬天有大白菜,一年到头基本不用买菜,“买几块姜够一年吃了。”


孤独老人住在裂缝的土坯房里


记者跟随村书记常世明和村长李文祥来到五保户郝牛角家时,郝牛角出门拾柴去了。虽然主人不在,院门也锁着,但村书记领记者从另一头绕进了郝牛角家。此时记者才发现,他家只有半幅院墙,院门锁与不锁没有本质区别。


据常书记介绍,郝牛角今年67岁,患有肌肉萎缩,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平时只能做拾柴的活儿。“由于家里穷,他娶不上媳妇,和同样是光棍哥哥相依为命。三年前,他哥哥意外被坍塌的墙砸死后,他就一个人生活了。”


郝牛角家的房子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这座土坯房背靠山根,墙表抹的一层白灰皮已经剥落了一大片,露出里面的土坯。正方的屋檐靠几根柱子支撑,屋檐下东面的墙面已经被做饭的烟熏黑了一大片,“西面的墙上写的标语还是1966年时一位小学教员写上去的。”


窗户上没有玻璃,老式的木格窗上只有一层薄薄的塑料布,原本糊着的报纸也只剩下几片碎纸屑。旁边的厢房上有一条非常明显的裂缝,并有些倾斜。常书记说,这间厢房已经不能住人了。


屋檐下有两座灶台。一座灶台旁斜竖着一条约50厘米的黑烟囱,灶上放着一口铁锅,盛着半锅水和一把勺,看起来像早晨的洗碗水。灶台下凌乱的散放着一些柴火和簸箕。东面靠墙的灶台带一个风箱,连接着灶上的大锅,与屋内的火炕相连。“郝牛角平时用一个灶台烧火做饭,等冬天的时候,用东面的灶台烧暖屋内的火炕,再烧好一块木炭放进盆里,放在屋内,冬天就这么过去了。”


村里每天定点供水一小时


“我们村吃水和用水也是个大难题。”常世明告诉记者,东面红村的饮用水来自山上的泉水,需要由山上水源地的蓄水池引到该村一公里外的另一蓄水池。由于两个蓄水池容量太小,再加上引水管道太细,致使村里的水经常不够用。村里只能规定每天早八点至九点定时放水,其他时间蓄水池关闭。但是这样一来家里位置较低的人家接到了水,位置较高的人家依然接不到水。村民只能到一里多之外的地方去挑水,来回最少半个小时。“我们已经算好的了,只要把水源处4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加大到100立方米,一公里外的2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加大到60立方米,并且把一寸宽的饮水管道改为一寸五,咱们的吃水问题就能解决啦。”常世明说,要解决吃水问题,就要加大蓄水池容量,加粗管道。


此外,东面红村的灌溉问题也很突出。李文祥告诉记者,村中家家户户都种蔬菜,但是山区少雨,没水浇地,亟须修建塘坝。“村里目前有4个小型塘坝,都是村民自己垒的老式土结构塘坝,已经用了很多年,而且非常容易渗水。每年都要整修,一旦遇上大雨,土坝就会被冲破。”


灌溉的水渠也是用泥土砌成的,渗水不说,流水速度还很慢。这些情况都需要重新整修塘坝和水渠。李文祥说,他们之前做过预算,“两个约300立方米的塘坝,每个坝约8万元,再加上用水泥硬化2700米的水渠,不包括村民自发的人工成本,总共需要20万元。”常世明表示,关于修建塘坝的想法,他们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但一直没有音信。


想带动村民发展集体养殖业


在谈到东面红村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常书记和李村长告诉记者,东面红村山上草木茂盛,并且每年都有足够的玉米秸秆,这些都十分适合养羊,所以,村里计划发展集体养殖业。“村民都非常支持,已经有几户开始养羊了。目前,我们正在向县扶贫办申请资金,有了奔头,生活会富裕起来的。”


如果您家中存有闲置的棉衣、棉被、家用电器、桌椅板凳、书本文具等,如果您愿意捐献给最需要的人,请关注本报“爱心捐赠进社区活动”,我们将帮您把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 来源:河北新闻网
  • 标签:吃饭 靠天     阅读次数(806) | 回复数(0)
    上一篇:红衣大姐为裸身乞丐买秋衣感动石家庄
    下一篇:今儿个真高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