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王君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439567843@qq.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629 篇
    回复总数:17534 条
    留言总数:76 条
    日志阅读:1741541 人次
    总访问数:206096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yinheyishi发表的博文
高各庄村史资料[2019/3/20 20:37:50|by:yinheyishi]

高各庄村史



农民诗人遗石的诗话高各庄之接龙诗,(其一)渤海滩头高各庄,冀东古镇历史长。宋元驻兵兴屯落,明清展姿耀辉煌。小河绕村帆船走,大御路阔通四方。七井八庙古槐伴,狼牙街头桥如舫。(其二)狼牙街头桥如舫,传统文化延续长。农民诗社传天下,乡贤翰墨连僻乡。复兴圆梦真盛世,与时俱进高各庄。是对高各庄村美丽环境的描述,又是对高各庄村发展历史的概述,更是对高各庄村辉煌今天的展示。高各庄村是历史古国的一个缩影,壮美誉满华夏。高各庄村是民族的骄傲,近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在这块热土上不屈不挠的劳作、繁衍、生息.....

   高各庄的地理环境

高各庄村地处渤海滩头的冀东平原,距离首都北京市约180公里,天津市150公里,唐山市50公里,秦皇岛市100公里。距离现在的北方两大新兴港口京唐港、曹妃甸港均在50公里左右。高各庄村土质属于渤海滩涂和滦河流域的淤积平原,自然走向大致北高南凹,除村东北角方向有一块较高的黄土岗外,其余部分皆为黑土地。高各庄历史有两条河流从村西和村间穿流而过,村东间穿过的俗称二郎河,宽度3米左右,长度约300米傍大御路将麻子坑(千余平米)和老南坑(1500余平米)相连。另一条即是远近闻名,发源于距高各庄20余公里外的暖泉,曲型流经高各庄村西的小青龙河。

号称铜帮铁底的小青龙河宽约15米左右,由最早(后人为改源头滦河支流沭河)起源暖泉曲型途径高各庄南流入渤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青龙河两岸树木遮阴鸟语花香,因为和渤海相连,河内不仅水草多多,既生长各种淡水鱼虾蚌等水生物,更有咸淡两货水的梭鱼、鲈鱼,螃蟹。因当年水源充沛河坑四时有鱼虾,秋季田间捡螃蟹绝不是虚传。

高各庄的历史古迹

其一、大石桥

高各庄从历史至今在小青龙河上实际共建造了四座桥梁,第一座建造年不详,原建于高各庄村村外西南,为青石砌成。建筑形式和始建时间失传不详,据上世纪年纪人讲,此桥的建造主要是方便通行胡各庄,在当时胡各庄和高各庄同属冀东的明镇和集贸市场。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废桥的石块废弃的石灰和因重建石桥而改道废弃的小青龙河(约三十多米长十多米宽)尚存。第二次建筑的既为远近闻名能和赵州桥媲美,高各庄村西小青龙河上完全用于燕山巫山青石,建造的小青龙河桥既俗称五拱大石桥。建桥时间虽然已没了(建桥时的功德碑、桥碑连同部分引桥铺路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当时的地方政府运至三甲庄村学校建学校,后不知去向)文字记载。但凭“滦南文物古迹寻踪”(光绪九年建)和采访建桥施工者之一王宏老人之后人,其次孙现年73岁的王和与其妻子回忆(笔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曾听居住学校附近的同族大爷王宏讲过,他本人曾参加了高各庄大石桥的施工,那年他本人18岁。今采访时其家人告诉笔者,王宏老人于88岁逝世,那年出生的女儿爱民今年51岁,如此推断,88加51王宏老人如健在今当年龄139岁,今年是公元2019年减去139王宏老人当出生于公元1880年,既然18岁参加了建桥由此可知佐证,高各庄大石桥的建筑时间也是清朝光绪初期年间。建于高各庄村西小青龙河上的大石桥,另据本村村民李作天撰文(历史古镇高各庄)介绍的古桥存名录记载,“当时村中有些财势和 声望的仁者,合谋倡议建造一座风格独特、造型美观、坚固耐用清河之上唯一的拱劵大石桥,一改高各庄过河不便的尴尬局面。并招各方贤士捐资布施,大庄河、柳赞、南堡等地的渔民有捐资。本地在东北三省做买卖的商号及旧滦县、乐亭的慈善组织和人士捐款而为。原石桥为五拱石桥,既三个宽度丈余中间略宽的大券连同部分引桥铺路石,三个大拱券中间上方角间为缓解水的阻力同时建有两个小券,桥的总体高度约四米有余,宽度每个大桥劵近四米,中间大劵稍宽。三个大劵连接处的上方各建有一个宽度不足一米高约一米二的小劵。建桥之初桥基为长度1.7米左右的湿柳木打的梅花桩,湿柳木梅花桩上铺的是湿柳木板材,而后即是石灰粘和青石结构的桥基桥墩。五拱大石桥桥址在原石桥向北移二百米左右。桥面曲型对接接历史高各庄村主街口。石料全部由北部榆山、巫山等地采集的青石料顺小清河水运至高各庄,当时运石料一千五百余船,投资银元两万五千有余,工期两年。桥上部分,桥宽四米,可以对行当时的各种车辆,桥的总长度三十多米,主桥部分约十五米两旁的辅路也是青石铺路。桥两边的护栏也是有两米左右长,宽度五寸高度0.8米,和一米高有凹槽的青石柱子镶嵌而成。青石护栏板上刻有鱼虫花鸟,飞禽走兽和山水,总之整个石桥做工精细,桥石之间不但严之对接,关键部位更有有钢筋和铆钉加固(据后来拆桥的大队负责人王书文等人介绍大桥拆后铆钉卖废铁数量就高达几百公斤)。桥的受损源于抗战时期敌强我弱,为阻止敌人坦克的进攻两边挖沟离桥太近,和上世纪六十年代辅桥青石和布施牌桥碑全部运走建了三甲庄中心小学。无奈于1974年拆毁仍用原桥石为桥墩,第三次建了石头水泥结构的青龙河桥。第四次于2018年度,由县交通部门拆除危桥重建了美观坚固适用的现代化钢筋水泥大桥。

其二、高各庄的庙宇

第一座庙为虫王庙,虫王庙坐落于高各庄村南偏西处,距五孔大石桥约三百余米在小青龙河的南岸处。建拆的年月不详,传说为坨上村铁门(权势之家)家人所建,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有遗物三块石碑。(口述者张文华现年84岁)

第二座庙为老爷庙(关帝庙)关帝庙坐落于高各庄村西五孔桥河岸北侧面对街口处,此庙建的年月不详,但此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保存完好。此庙坐西朝东,三间宽分前后两殿。庙前面有砖砌影碑一座,前殿有泥朔两匹大马栩栩如生,并有泥朔二人牵引。大殿正中坐像为关公,分立两侧的有赵云、周仓等四人。有拿斧子的有拿刀的、有拿剪的、有拿戟的,约1949年前后改为学堂,(据84岁的张文华回忆其本人小上学时曾参与搬泥胎做学堂)

第三座庙为靠山庙,靠山庙坐落于原村西十字街口道南路西处。在原村民王轩面朝东的厢房(相当于当时的正房 面积)北山东一横墙头下,靠山庙实际是一块一米左右的红石头,上刻靠山庙三字,1955年左右仍在,后不知去向。靠山庙既为高各庄村的原村名之一(据传也曾叫靠山铺)。据传高各庄村在明朝万历年间设二、七大集时更名高各庄。在当时设集的标准为15华里一个集,如高各庄、新寨、胡各庄、连北店等皆在15华里左右。第四座庙为三关庙,三关庙坐落于高各庄村原西十字街口道北路西处,建庙时间不详,毁于约上世纪1942年前后成立伪巡警 局时遭破坏,解放后既为供销合作社。第五座庙为贞武庙,真武庙坐落于高各庄村西十字街口路北,入村街口西侧为一层殿建筑。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桃花女,供奉人员全部是泥朔。建庙发起人为当时的村贤乡医清末民初的刘树贞,泥朔毁于1947年后庙堂改为小学学堂。第六座庙为财神庙;财神庙坐落于原村西十字街口南第二个十字街路东道北处。财神庙坐北朝南(现村民张兴存房宅处)庙内有影碑影碑东侧挂有一高约70多公分的庙钟。财神爷是比干,比干两侧分立四名战将,另有钟馗手持狼牙棒和勾魂牌,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脚踩狰狞鬼,还有泥塑一带攥的老年妇女和一抱元宝的傻小子。村民张文华回忆"本人当年11岁做为学生,有当年的区干部克飞带领同其它学生一道推毁。塑像泥胎内皆有五谷杂粮、棉花和铜板大钱等"。第七座庙为老母庙既观音庙;观音庙坐落于原高各庄村原东十字街口路北道西(现村民张仁宅基旁),此庙坐北朝南庙门东开,有庙堂一间,泥朔观音形同真人观音身下是传说中的鳌鱼,倒坐观音面北而坐,泥朔之鳌鱼鳌鱼似鱼非鱼似龙非龙有足有角,神话鳌鱼翻身既地震,眼睛动一动也是灾害,只有观音能降服鳌鱼。第八座庙即是二郎庙;二郎庙坐落于原高各庄村东街口处,和村西的关帝庙相对也是当时村内最大的庙宇。庙宇坐东朝西,四面有五十多米见方的庙墙,朝东的庙门有十阶青石台阶,庙门旁有一株参天大柳树。面朝西的庙堂正殿为一大间两边各有一小间。中间供奉的是二郎神,建庙时间不详,泥胎毁坏全部时间约在1946年左右。解放前后曾是本村和邻村孩子们的学堂,后作为高各庄村第一生产队的饲养站,于1966年通街道饲养站外迁房舍拆毁。除此八大庙宇外另有两个小五道庙既贞武庙旁的五道庙和坐落于二郎庙北庙墙外的小五道庙,连同财神庙当时是高各庄村丧事送纸(烧纸)的三大去处。单就二郎庙处的五道庙而言,庙高约两米半左右,宽约一米半左右,盖为砖瓦盖顶。毁于1966年夏秋季节,笔者王君目睹,拆庙的是原生产队队长王某派社员李某所拆,因为李某拆庙之时庙内有一个马蜂窝,李某玩笑“神仙有气别找我,是队长让我拆”后此言行曾做为四不清干部对运动不满进行检查批判。

大槐树;

置身于二郎庙园中的大槐树(古槐)栽植年月不详尚无文字记载,按传其一说有千年历史,可能是按其巨大的树形和高各庄在宋元即是屯落而言,因为此树在上世纪1966年尚存,高度十米有余,树粗直1.5米左右。因为此树置于二郎庙内,二郎庙自上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年代即是该村和邻村孩子们的学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是孩子们藏书包的最好地方。据现年84岁的村民李泽林回忆,七十多年前自己上学的老师是其同宗三爷李明高,每逢有敌情的时候,近20名学生的书包和老师的教具,先有本人钻进树洞内而后有其它学生,从洞口递入全部挂在树洞壁的钉子上。此树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百孔千疮,尚有四大主干分支四方,虽然主干内空、主枝干亦空,但生命力依旧顽强,每年侧枝小枝依旧枝繁叶茂,尤以向东南延伸的主枝,延伸是两米多处的树洞直通树根地部,当时做为第一生产队的队部,社员们闲暇也是投石子砖头土块的游戏处(尤其是当时我辈年轻的社员)。当时该树做为拴牛的桩子周边拴三个牛互不相扰可见一斑。笔者曾历游燕赵、及东北多地未曾由此巨树。另一传说是明朝年间所植,理由是当时大移民,移民怀乡凡山西移民都有植槐的习俗。此树毁于1968年,当时的第一生产队用此树做了牲口槽、机井架和其它农具。

高各庄的七井如下;

第一眼焦坟井(位于高各庄村东北的焦坟处)。第二眼井王家坟井(位于高各庄处)。第三眼井王家井(位于高各庄村东系王氏家族所挖为青砖所砌)。第四眼井麻子坑井(位于高各庄村东十字街北路东侧系青石所砌现在尚存)。第五眼井(村东南坑处青石所砌现在尚存)第六眼井(高各庄西十字街口路南财神庙处)第七眼井北井(现村民王建发房北处)。

高各庄的四个坑;

第一个坑为麻子坑,麻子坑为于高各庄村北,有四个大小不等的坑东西相连,东西长平方面积约         米,是高各庄村的第一大坑,通过二郎河和南坑相连。第二个坑南坑,南坑实际分东西两个大坑,东侧偏大中间有路,水多的年份道在水中,旱的年份道可通车行人。第三个坑王八坑(位于高各庄村西为小清河改道所留)南北长面积约     平米。第四个坑为老窑坑(位于高各庄村)

高各庄村的姓氏和村民迁途

  高各庄相传起源于宋元年代,高各庄因地势较高而得名(也曾别名靠山庙和靠山铺)。起源于 宋、元无历史文字记载,但是高各庄村民的祖辈延续口口相传,和先人们留下的遗物痕迹即可复原历史的真实。以高各庄的小青龙河为例,虽然传说是古代有一条小青龙为民造福由此而过留下了此河,但小青龙河历史上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犹如绿色飘带冬跑雪橇夏行船,四时河水润两岸。因此,在陆路不发达的年代自宋元开始,官府也好民间也好水路是政府戍边和百姓商贸最好的选择。据有关文字和实物考证在滦南(旧为滦州)最早最大的兵站既是高各庄和马城之兵站。因为有了驻军尤其旧时代当兵没有年龄限制,有兵就有家眷,有了家眷就有民间来往和劳作交流和商贸往来,驻军、渔民、朝鲜人形成了原始的高各庄村落。物证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高各庄为中心的村落平坟时期,曾发掘诸多丘子坟,坟的建筑模式上等的有青砖白灰而砌,内有棺木。下等的是由半头青砖和泥垒成,里边没有棺木尸体直接放入丘内。当时用于砌或垒的丘子多为宋朝时期的麻袋砖(既砖面有麻袋痕迹),另出土的随葬品也多是宋元古钱和宋元陶器。朝鲜民族留下的痕迹有,高各庄最高的至高点高各庄村东北角的西焦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砖窑和村民用土期间,曾出土大量朝鲜族人用过的红土烧制的瓦罐及瓦罐碎片。另,村名齐连富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在村东自家院内挖白薯窖距地面约四尺多深处,曾挖出前人用过而废弃的灶台,笔者当时年龄十一岁,做为邻居见到了当时的情景。传说中的呼延庆京城打擂殃及全家后,祭奠烧纸也出在高各庄附近,既烧纸的地方烧纸庄(烧纸庄、火烧佛、速火庄、连北店、断火庄)和高各庄犹如一村,不但地边相连庄距不足一华里。据健在的高各庄村多名老年人回忆,高各庄村清末光绪年间(光绪元年为公元1874年)高各庄村民人口既多达1300多人,是方圆十里八乡内最大的村庄,当时的姓氏多达17姓,既张王刘李邓,齐吴夏韩昌。朱博田肖于,外加罗郭。高各庄村民 迁入最多为明朝永乐年间前后;

张姓,据张姓后人82岁村民张庆仁介绍其家谱记述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2年)其祖辈由山西大槐树迁至滦南高各庄。王姓高各庄共四家。其一王姓(王君)先祖永乐年间迁至乐亭丁流河会理(炉上村),而后先祖之后人约大清年间由炉上村迁移至高各庄。其二王姓(王如珠)从邻村乐亭县邰庄村迁入。其三王姓(王之新)由山东清末年间迁入,李姓(李作天)据李姓家族高各庄第八代传人李作天介绍,李姓源由山西路州中条山北路枣南村,迁至本县沟府村至今二十四代。其始祖李梦夏弟兄四人,长兄李梦春,二弟李梦夏、三弟李梦秋、四弟李梦冬。只有老二李梦夏于约洪武年间移民沟府村。后人于  年间从沟府村分支本县康中河、熬上、高各庄等,其中高各庄一支李氏始祖李自立至今已有十三四代子孙。

高各庄村的旧址和宅主与人口

    (上世纪60年代)(张文华提供2019年)

(第一页)

(大桥北第一街)张友善、张卓、张港。张绪、张生。张树、张桐、张殿、张元、张太。张红、张希交、张希九。张山、张海。刘玉春、刘玉芝、刘玉祥。刘春田、刘俊田、刘兴桥。王兆凯。王轩。(西南北大路路东)张江。张玉善。张玉任、张玉祥、张玉银、张姓早、张兴和、张玉香。张纪、张清林。韩旭、王仲起。齐连贵、张勉、张品德。张锡山、张耀荣。

(第二页)

(空庄户向南是老爷庙)刘树才、刘甫。肖俊臣、肖俊良。肖老大、肖仲、刘玉增。刘大友、刘大任。刘玉祥、刘悦。张贵几、张文明。肖顺、肖庸。张廷佐、张庭潤、张庭被。程发祥、田向宽。(巡警局“三官庙”)西南北大路。王佐、王芬。张希九。王希玲空庄户。刘玉解、刘玉俊、刘玉文。刘玉德、刘玉堂。

(第三页)

(西南北大路)1、西一张兴义柴草院子,大石桥北后。2、做七队饲养站,北边张善厢房六间。3、张旭、张生。4、张殿、张元、张太、张品德。5、张树、张桐。6、张红、张希交。7、张山、张海。8、刘玉春、刘玉芝、刘玉祥。9、刘春田、刘俊田、刘瑞田。10、王兆凯(平分后有王诗、田老明、张老守)11、王轩。(西南北大路)

{第四页)

王银、王来。张玉任、张玉珍、张玉银、张玉祥、张玉科、张玉春。张兴和、张兴平。张臣、张清林。韩旭、王仲起。(许家)张勉、张品德、刘振忠、王秋君、齐连贵。张瑞山、张耀荣。刘凯。(东邻空庄户此东)刘恩。刘香亭、刘雨亭、刘记祥、刘振武。张瑞清、张瑞亭、张瑞义、张泽、张沛。王进波一家子和老人王占魁、王进波。王后。

(第五页)

邓廷君、邓井春、洪田。吴老六。吴其盛、吴老四、张孟荣、齐连栋。高翠莲。吴念先、吴其顺。吴振东、吴振生。张有姓。张建功。齐连胜、齐连善。张伟俊、张维成、张旭。齐德忠、齐德君、齐连晶、齐连晶弟。齐连堂、齐云选、齐连英、齐云春。

(第六页)

李印亭、李印白、李印起。张秀明、王学良。齐连成、齐德明、齐德俊、齐德胜、齐德林。齐连宋。邓书春、邓友春、邓廷福、邓廷禄。(二郎河)“南井”

王进善、王进修、王进臣。王田妈。齐老东、齐连太。王志博。王志宽。王胜、王来生。王科、王希九。

(第七页)

王镇、王义、王祥、王耕、王禄。(西边空庄户西边有辗棚)“有大道奔邻村翟各庄和相各庄”(道西宅子)刘记祥、辗棚。张义、张连友、张连贵。韩家大院子、有南井西是南北大路。

(第八页)

(路东有南井有财神庙,路西边)      庄户、王厚、王师、王志绪、王志来。王志友。王增。(再往西是刘家空庄户,道南道北两家)北  处的有张玉平、张友久。张好善、张来善、张宝善。张江(向西是南北通行到石桥)。(大桥东)张银、张汉。张兴、张黑。张志善。张友泰。张喜善。张玉民。张兴伍。

(第九页)

刘家大院,刘老玉、刘告、刘方、刘师、刘分、刘明、刘玉亭。大院东有张宝善、南有刘玉,还有南园子刘玉兴空地一块。大路东有王志善。路西有王志善。路西有张兴善。张兴洲。张兴国。张春如。(西面)刘勇。刘大款、刘宗太。

(第十页)

(麻子坑西东边起)肖有、肖发。张恩泽。李成生、李成发。张生财。王美、王秀。李印梓、张梦兴。张合、张松林。佟振伍。(空庄户)王金明、王敬明。王昌   。张文耀、张贵山。王志。张民。

(第十一页)

王朝宗、王朝喜。王朝元。张风、张起。张瑞明、张印、张银、张文福。刘树美。刘作权。刘树本。刘树堂。刘作山。刘文。(路西有贞武庙和学校六间房宽。)南面东一家刘宽。(北边道北边)王贵家、王兆瑞。王贵分、王兆润、王兆兰、王兆顶。(南朝北开的有)邹树梓。

(第十二页)

刘树柏。刘叔槐。刘树贞。(此道北)刘树桐。刘树贵。刘作柱。刘作洲。(再向北)王贵方院子一处。刘作。洪福来、洪福祥、洪福真。洪合、洪顺、洪瑞。田老明。田老亚。田荣春。田小春。田老五。田  春。田 春。

(第十三页)

(南园子东起)刘瑞。刘泽。刘星。刘山。刘林。刘峰、刘锦。刘荣。刘玉兴。刘西尧。

(外一页)

李印祖、李印德。李明顺、李印先、李印才、李印梓。王芳、王考。王彦、王进财、王斌。刘瑞、刘祥、刘顺、刘树章。(空地一块张维俊、张维成的)南北大御路二郎河。老王家的正房三间。老邓家的空地一块、齐连成用。李印树、李如林。李明相、李明连、李明高。王振壮、王任、王珍。周贵理、周连武。王会、王昭、王朋。空地一块、西边是大路、南面有老母庙。张贵、张友田、张友勋。张功、张恩清、张梦兰。张环、张朋。张盛林。张福、张文东、张太、张志。

(外二页)

张锡增、张锡福、张锡恩。张建成、张建兴。王树梓、王玉善、王喜善。邓   春、邓廷举。王德、王才、王泽。王金明、王敬明。王友德、肖云。王宝善、王宝恒。张生财空宅一块。王玉、王占先。王桂芝、王坤、王生。张权、张瑞山、张瑞田、张瑞岐、张瑞   。张瑞雨、张瑞福、张作、张贺、张文生、张兴、张勉、张瑞  。刘印、刘玉德、刘玉堂。刘玉杰、刘玉俊、刘玉文。五米空宅。王分、王佐。西面是南北大路。(老三关庙,改警察局,最后改供销社)成发详。张廷栋、张廷佐。北边是张廷相。肖顺肖庸。

(外三页)

张贵、张文明。刘玉祥、刘月。肖老大,肖仲。肖俊秀、肖俊青。肖俊良、肖俊臣。刘树才、刘甫、刘发、刘相臣。老爷庙,(北是空地西面是清河)。向南五十米处是老石桥。(桥东路南)张银、张   。张兴、张    。张友泰、张田、张志善。空地一块。张书善。张玉民。张兴伍,(东侧是刘家大院)刘告、刘老一、刘方、刘师、刘玉善、刘玉良、刘玉书、刘玉华。刘分、刘明、刘玉亭。张宝善的东为南北大路。

高各庄历史至今的农业和商贸

   高各庄村的农田名称有证可考的,尤其是近百年来分为东港、北港、南港、港滩、杨凹、大长垄、高家坟、王家坟、李家坟、齐家坟、张家坟、凶家坟、东西焦坟、二亩道、三亩道、老渠沟、清河沿、南园子等等,虽经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岁月,平整土地做了大范围的调整成方,至到今天人们依旧延续历史的地名,有趣的是冠于什么方的那块地而已。高各庄村的土地社会面积近百年来,自互助组乃至高级社、一直到生产大队和至今的村土地面积基本保持在四千三百亩左右(高级社时期略高,现实的耕地面积为3800多亩,村房屋及街道占地约500多亩),人口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至今农业人口基本稳定在1800人左右。因为高各庄的土地属于海退滩涂,有地名东港、北港、南港、港滩可见多为地势低洼的农田,因此历史上除清河沿周边和东西焦坟、高家坟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在十年九涝的年代可种植部分矮茬作物诸如豆类谷子外,其它农田多以大高粱、玉米、甩子为主。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步发展为农作物种类较齐全的农田,当时的农业种植虽然仍以各种品种的高梁和玉米小麦白薯为主,但各种豆类和谷子、荞麦、黍子及各种瓜菜也占一定面积。在我国粮食最为危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岁月,依旧粮蔬种植多样化,只不过是以高产粮食为中心。辟如,在改革开放前的上世纪粮食产量“过黄河(产量为250公斤)”过长江(产量为400公斤)七八十年代,高各庄村1800多人口,3800余亩耕地当时的口号是全部良田全部麦,种植小麦复茬玉米和杂交高梁面积高达三千左右亩,另有大宗面积的棉花种植13个生产队面积也在300多亩(当时的棉花不但民需更为重要是军工原料)。大白菜当时随着取水工具机械化的进程,(1959年至1965年前为锅拖机,1965年后办电并开始打机井)农民开始不仅在沿清河两岸载植大白菜和其它蔬菜也开始向远离清河沿岸的地块蔓延。高各庄田园种植最为多样化的年代为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后(1984年开始的第一轮承包)的1989年前后,村民不但有了自主权,同时在自身努力同时更得到了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农民的种植模式随着水利资源机械化的配套齐全,品种和产量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辟如在上世纪的粮食过长江今天早已不是梦想。尤其是现在,农田全部配套按上了地下管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前所未有。每年有两千余亩耕地复茬甚至三茬种植,其一模式既春茬早菜套种玉米而后玉米田里再套种秋菜(虽然是套种玉米每亩产量超过千斤早已不是神话),更有数百亩土地建起了高效的暖室大棚和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以暖室和白棚桃为例,今年鲜桃客商收购价格9..00元至13.00元每公斤亩纯收入均在万元左右,最高可达近两 万元。

高各庄的商贸

  高各庄的商贸虽然自明朝万历二年正月初七既设二七大集,但发展是艰难、顽强、开心的商贸发展之路。高各庄虽然是历史古镇是一方商贸中心,受道路和运输工具的限制历史上只是属于小范围的交流和交易。因为以高各庄中心的几十里范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道路依旧是土路,据笔者所知和目睹,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原始的牛拉木制大眼车,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各个生产队才逐渐添置了胶轮畜力大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当时的商贸也多靠船载车拉人担。船载受河水涨落的限制,车拉受天气的影响(雨季土路难行)主要靠人担。当时以村民张玉任、王胜等为例,挑八股绳所挑重量50公斤左右,到南海(柳赞)东海(捞鱼尖)挑海货三四十公里里的路程,十里地一换肩二十里地一小歇艰难顽强是那代人的骄傲。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了较为先进的运势工具自行车、手推车以后是海河车(既两个轮子的拉车因挖海河而得名)随着自行车、手推车、海河车的问世,虽然依旧需要付出力气,但人们在生产和商贸方面较之肩扛肩担又进了一步,成为上世纪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当年(上世纪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村民王志宽一代人用加重的自行车在较原始的乡间土路和河埝土路上,驮货150公斤往返相距高各庄三十多公里的南海(柳赞)东海(捞鱼尖)和五十公里以外的唐山与滦县。佟兆伍、张梦兴现年已80多岁仍健在、李凤春等一辈当年用手推车往返高各庄与古冶、林西之间五十多公里的路程,用大白菜换煤负重皆在350公斤左右。虽然高各庄自清末至建国期间就有一个银匠铺、四个大车店(肖家、刘家、王家、刘家)一个包子铺、一个茶馆、二七大集有几家临时饭店。虽然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时期的供销合作社都是一方家园的亮点,但真正闪光的当属改革开放后的时期和现在。改革初期高各庄村民几乎户户是农民户户是商人,因为五百余户的高各庄当时办照与不办照的商贩就有400余户。尤其是现在,运输工具自行车、手推车、海河车时代已成为历史,就连曾经世代为祖辈负重的牛马及车辆自本世纪初也都光荣退役。取尔代之的皆是现代化的电动车、面包车、大货车、各类小轿车。商贸也从局部交易贯连至世界,以耐储藏味甘叶翠以高各庄为中心的清河沿秋白菜为例,过去因运输工具落后,只是销往周边县市最远也不过京津唐秦,当年离乡东北的高各庄人,回家返回捎上几颗大白菜过年或送亲友是老一辈高各庄村人的骄傲。而现实,不但高各庄村有五大超市(张文明、田立军、王维新、邓铁新、王为民)每天担负着本村和邻村村民的生活食品和物品,更有三大货站做为连接世界的桥连,四季不断的将本村和邻村农民的农副产品大葱、菜花大头菜(甘蓝)大白菜等销往全国各地。特别是秋大白菜,每年不仅销往国内的京津唐秦、东北三省、山西、南方的广东、上海、深圳、香港、西藏等国内城市,更远销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外市场。以李永刚货站为例,仅销往外地的秋大白菜一项一季数量可高达数百万吨。不仅使一方农民受益,更在蔬菜运输、包装、装卸方面为近百农民提供就业门路,每年每人纯收入均在万元左右。     

                                         编后语;

  高各庄村史通过村史编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及部分村民历经半年多时间的努力,虽然在文字、历史、人物记述方面,(尤其在村政延续传承、历史人物等方面尚数空白)因为历史久远资料不足等诸多原因,文章难免有瑕疵和不足。尽管如此,为了乡愁文化的延续,我们将这简略的文字作为对故人的告慰,对未来人的启迪,对今人的抛转引玉。更希望今人与时俱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填写壮丽的华章留下风采的印记!农民诗者遗石之盛世一景高各庄接龙诗二首“.其一、与时俱进高各庄,圆梦途程帆远扬。清河改造碧水流,古桥重塑连四方。水泥路阔田园缀,村映民居花果香。丰衣足食农民乐,今朝人间胜天堂。其二、今朝人间胜天堂,建罢村室又广场。机井配套皆管道,五谷丰登六畜旺。诗词书画续乡愁,霓虹豪车展辉煌。腾飞中国何处好?盛世一景高各庄。”是对现实高各庄村真实的概述,更是圆梦途程的一道时代风景。


注;此文非经全体编委许可不得翻印,翻印、修改、解释权属于村史编委)



顾问;王作录、主编;王君、。编委;张庆仁、张文华、李作天。























阅读次数(2583) | 回复数(6)
上一篇:闲题 诗一首
下一篇:劳动节感怀(诗一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