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任付珍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xtnmhzs@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00 篇
    回复总数:132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2056587 人次
    总访问数:2208740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tuiwubing发表的博文
上山打柴:汗流浃背灰土脸 [2022/11/7 21:25:37|by:tuiwubing]

上山打柴:汗流浃背灰土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养牲口多,像我们村两个队200来口人,光是骡马驴牛就有七八十头,人指望它们攒粪往地里施,以此获得粮食高产,大部分坡面被定为饲草禁地,不准进去割草打柴,不是禁坡的沟道就是放牲口的地方,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树木也不多,反观那个年代做饭完全依靠柴火,别的村里都有菜树,既有树叶也有劈柴,而我们村没有几棵菜树,冬季除了割荆柴,搂一些大杨叶、柿树叶,就是去马沟、马峪、善峪沟、磨盘峪山上打人家剩下的菜树叶、荆柴,一年四季为了烧火做饭而忙碌着,打柴成了每个家庭的大事。

秋天过后,禁坡里的茅草、白草也让社员割了收起来了,荆柴也落叶了,村干部头天晚上等社员都躺了才喊叫明天早上都去割荆柴。盼望已久的社员们不等天明就扛起扁担,拿起绳镰抹黑上了山,有的连早上饭也不吃,赶晌午就弄回两担子荆柴。

到了冬天,社员们更不能清闲,还需要利用冬季修地建水库,一个冬天都能新增加1亩多地。既要修地,还要顾及群众的生活,就安排修两天地放一天假打柴火。我们村附近的树叶也搂光了,只能上到海拔600米的烽台垴上和马沟岭西、沙河市的禅房东沟,哪个地方少说也得有七八里,并且都还是山路。特别是烽台垴,据说是古代占山为王的地方,从顶上往东能看到朱庄水库一半水面,往西看到山西岭头。从马峪沟底就开始爬山,转庵子沟后就像华山的路一样,直陡陡的空行人也累得喘不过气来。本来就是马峪村打柴人剩下的坡,肯定好不了,不是坡陡就是柴少,咱也不能嫌弃赖,有菜树叶就用招扒搂,有荆柴就用镰割,到了晌午时分就抱起两捆菜树叶,用担子挑起了往回返。担菜树叶特别讲究,因为树叶光滑油性大光滑的容易散捆,我们年轻人抱捆技术差,不是插不紧就是散了捆,经常在路上重新修理。

邻居中午,从高山上看到四面八方村庄升起做饭的炊烟袅袅,肚子也咕咕叫了,就拿起事先晒到石头上的锅盔饼子或柿块填补一下肚子。

下山不比上山,路都是在石崖边上和树木之间,担着两捆足有六七十斤的柴火既要小心看路,还得操心担子碰树,难走的地方都是一步一步的往下挪着走,汗水把衣服都浸湿了,下到了庵子沟岭上,离家就不远了,瘫倒地上一点也不待着动弹了,满脸灰土就像个土人。经常在这里大休息会儿,找几棵元枣(黑枣)吃,身体翻过来劲儿再继续走下坡路,到了家里大部分时间为下午2点以后。

也有一天赶两趟的,清晨起的早,手脚利索,找对地方,弄两担子的人还很不少。有一个冬天,只让早上放假打柴,白天给队里干活,为多打柴,哪会儿也没有个表,大明月亮地的就上了山,割了半捆荆柴了东方才大亮,吃了早饭赶上队里修地。

到了腊月二十三,生产队就放了假自由安排时间,每天扛起担子上了山,那个时代,对于坡场小、树木少的村来说,打柴是件最吃苦的活儿,也因为偷打马峪、马沟村柴火和荆条,被逮住挨罚挨训。现在,再也没有上山打柴了,通往烽台垴顶的路也没有了,除了有人上去拾酸枣、拾橡子橡壳,谁还有闲功夫山上光景呢关于烽台垴的传说故事也在被人们遗忘。

标签:tuiwubing     阅读次数(2942) | 回复数(1)
上一篇:信都区西黄村镇菊花开了收获忙
下一篇:信都区西黄村镇;立夏之前枣叶嫩,制作茶叶好时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