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任付珍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xtnmhzs@126.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901 篇
    回复总数:132 条
    留言总数:1 条
    日志阅读:2057621 人次
    总访问数:2209856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tuiwubing发表的博文
我的儿时冬季 [2021/12/22 19:37:59|by:tuiwubing]

我的儿时冬季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破对球,转眼间已进入二九天气,人们一改往日的行装,都将身体裹在花花绿绿的棉衣内,把电暖气打开让屋内暖暖和和的,看着眼前一个个的幸福生活,不免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艰苦创业的时期。

我的家乡在信都区与沙河市交界的深山沟里,前面可揽小西天,背面可靠峰台垴,是天然盆地型的小南川,要说那会儿土地比起现在多的多,每年冬季还要修建农田,可毕竟是生产力太不发达,没有现在的化肥、农药,科学技术也很落后,全靠精耕细作的土里刨食,打来粮食除了上交公粮才是自己的口粮。家里人口多,全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劳动一年别说挣到钱,还得往生产队缴纳四五十元的口粮款,好歹父亲是木工,还养着六箱蜜蜂,多少还能有点额外收入,总算比别人还强一点。

冬季来临,该换棉衣裳了,每人制上一身外表黑粗布、里子是补了又补的五颜六色的旧布,外出一律是一身黑乌鸦,记得我们去公社大院挑兵,满院五六十人就有两个人是穿着蓝士林棉上衣,其余都是黑粗布,称我们是黑老鸦队。就这也是一冬天一身,里面套衬衣的都是大人,孩子们则很少,都是直接穿在身上,小孩起来时先在灶火脸上熏熏,要不然凉的无法挨身,特别是到了后期,因为出汗是里子都成了油饼,简直就不敢挨身,每次既是火熏熏也是龇牙咧嘴的。由于长时间穿着不洗,衣服缝隙里都是明晃晃大虱子,咬的痒痒不断,一到劳动休息时间,上岁数人就脱下袄找虱子,听到吧唧吧唧的声不断。妇女们的穿戴要比男的好一些,大花小花啥样子的也有。

脚上穿的鞋和袜子也强不了多少,袜子是白粗布底层多加几层步,鞋倒是棉的,但都是做棉衣剩下的旧棉花,又沉又笨,好多孩子早早就穿破了,因为那个时候乐趣就是打瓦儿,前面竖个石板,手拿黑光石头蛋,一投二踢三奔的玩耍,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棉鞋给踢破了,为了找到一块如意的打瓦石,谁去营头河了能装一大兜子回来。

那个时候包头的大都是白手巾,能围上长围巾的只有在外面的工人和挣钱人,1974年前后,学生们通兴戴工人帽,脖子围着白手巾。女人有长围巾和方围巾,男人则还是白手巾,冷了连耳朵带下巴颏一下子围住,热了搭在脖子上。经济条件差,物资基础匮乏,谁还顾得上讲究行头,只要不冻着就行。睡觉的方式都是土炕,上铺甘草(谷子秸秆)苇席和毛毡子,炕洞氛围两条四岔,一个出烟孔通到墙外。至今还能见到躺土炕的人,做饭锅台与炕洞相连,做着饭也就把土坯烧热了,躺在上面热乎乎的,但容易上火。

烧的柴火以各种树叶为主,属菜树叶好烧,带有油性,再就是大杨叶,可我们村没有菜树,搂菜叶都得等到马峪村、马沟村人家收拾完了才能去大烽台垴、小烽台垴上找,我在道沟有好几个亲戚,每年给送一排子车菜叶。有一次因为我们三个半大孩子在马峪村坡上砸荆柴疙瘩被抓住,斧子、镰、绳和担子都被收去,那两位有亲戚早早拿了回来,我的家具经过大人好说歹劝交了1元罚款才拿回来。

1985年以后,经过大面积封山育林和下放土地,特别是再后的大量栽植板栗树,再也没有人上山打柴了。科学技术推广使劳动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街上大小车辆嘣嘣乱响,吃饭穿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康生活就是不一样。站在自己的山上,看到层林尽染的板栗树,个个都是硕果压枝,村里人都开着三马车抢收板栗,丰收的喜悦尽撒在人们的脸上,细想起来,没有过去的勤俭节约,没有那个年代的艰苦创业何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受罪是社会局限,现在享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辈子满足了。

阅读次数(8486) | 回复数(0)
上一篇:信都区西黄村镇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下一篇:河北省邢台市洋槐蜜开机收获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