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冯全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fqjliushi@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02 篇
    回复总数:403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158801 人次
    总访问数:34726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fqjliushi发表的博文
南宫村名由来---大屯乡[2021/3/29 10:04:01|by:fqjliushi]

大屯乡

大屯乡位于南宫市城区7.8公里处,东经11524分至11532分、北纬3717分至3723分。西接城区,106308两条国道擦境而过;南接高村镇,东连明化镇;北接衡水市冀州区,邢德公路东西横穿全乡。全乡辖3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5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613(2017),耕地70250亩。乡政府驻大屯。邢()()公路、106国道过境。是优质棉产区。

其建制沿革为:19537月置大屯乡,辖大屯、小屯、李张马、张张马、刘张马、栗庄。1956年并乡后,东赵守寨、西赵守寨、大午及、小午及、孙李村、任家庄、秦李村、殷家庄、军屯、李家李村并入。1959年春改大屯管理区,19614月改大屯公社,1984年复置大屯乡。1996年大潘庄乡并入。1997年,面积55.6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大屯、小屯、任家庄、张张马、孙家李村、小午及、秦家李村、军屯、大午及、李家李村、刘张马、殷家庄、栗家庄、李张马、赵明桥、大潘庄、刘河沟、建城、白晒村、小潘庄、孙家庄、任晒村、盖张马、王张马、寺张庄、董张马、刘晒村、许晒村、柴河沟、马河沟、常张马、西苍、郝家庄33个行政村。


大屯:据传,明初马、李、张三姓在此居住,故名“马李张屯”。明永乐二年(1404),牛贵、李寿等人迁此定居,形成一较大村落,故改名大屯。

小屯:据传,此村建于明代之前,因村庄较小,得名小屯。明永乐三年(1405),宋安一家从山西洪润县迁来定居,仍沿用小屯之名。

张张马:该村周围有8个张马村。相传,此处有座大寺院,军队过其门,必定人仰马翻,故村民称之“张马寺”。后迁民纷至,在其四周定居立村,均以“张马”取村名。此处迁来山西大同府张世仁一家,取名张家张马。民国时期,简称张张马。

李张马:张马来历见张张马。明永乐年间,李山、李河、李水兄弟3人,从山西洪洞县李家庄迁来定居,故名李家张马。民国时期,简称李张马。

刘张马: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龙一家,因附近数村均以张马加之姓氏命村名,故遂名刘家张马。民国时期,简称刘张马。

殷家庄:据坟墓砖记,此村原名马家庄。明代以前,该村人马五武艺超群,后因“作案”被斩,村民为避诛连,迁居它乡,明永乐三年(1405),殷方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改名殷家庄。

军屯:明初盛行屯田制,官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派部分老弱士兵驻农村垦种荒废田地,称之为军屯,士兵数名。据村民相传,明代曾有薛增宝、李明义、汤雄、韩小八4名士兵在此垦荒务农,每人领地12顷,可知此村及附近即为当时的军屯之地,村名由此而得则昭然若揭。

小午及:据传,刘玄更始二年(24)刘秀镇抚河北,路经此地时,正值中午时分,村庄因此得名午及。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仲路一家,在此落户。后村域扩大,分为大、小午及两个村,该村当时较小名小午及。

赵明桥:据传,明代以前即已形成村落。后居民赵氏在村南“朱家河”上建桥一座,工艺独特,闻名乡里,村名赵明桥由此而得。今河洼地古桥址尚存。明永乐三年(1405),张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仍用旧称。

栗家庄:据传,此村原名白家庄,后以村中陈姓居多而改名陈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栗原、栗友、栗刚兄弟3人定居。后栗姓渐众,改名栗家庄。

任家庄: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任全(与任晒村是一个始祖)一家,在此定居立庄,名任家庄。

秦家李村:据传,该村原名“阎王二家”,因居阎、王二姓而得名。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秦昌一家,后秦姓渐旺,遂改村名秦家李村。

孙家李村:据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充德一家.在此落居,取名李村。后又迁来孙氏兄弟二人,改名孙家李村。

李家李村:据传,该村原名“阎王二家”,因居阎、王二姓而得名。后阎姓渐少,改名王村。明永乐二年(1404),李世安一家从山西迁来之后,李姓渐多,又靠近李村,故改名李家李村。

大午及:刘玄更始二年(24),刘秀镇抚河北,路经此地,当时正值中午时分,村庄故此得名午及。明初迁民之后,村域扩大,分为两村,当时此村人口较多,故名大午及。

大潘庄:此村原名潘庄,为潘氏世居之地。后分为两个村,此村居东,名东潘庄。明永乐二年(1404),班明忠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复名潘庄。清初,因较西潘庄人多村大,改名大潘庄。

小潘庄:据传,元代村名毕家庄,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后潘氏迁来定居,人丁兴旺,遂改名潘庄。后分为两个村,此村居西,名西潘庄。明永乐二年(1404),刘文志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清初,因较东潘庄村小人少,改名小潘庄。

寺张马:该村附近有8个张马村,其来历均源于该村。据传,此村原有一座泰兴寺,传说军队过其门,常常人仰马翻,人们称之为张马寺。缘此,村名寺张马。

董张马:明洪武四年(1371),董贤一家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西关街迁居于此,因村东靠近张马寺,故名董家张马。民国后简称董张马。

常张马:明永乐年间(14031424),常富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靠近寺张马,遂名常家张马。民国后简称常张马。

王张马: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王守德、王守信兄弟俩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靠近张马寺,故名王家张马。民国后,简称王张马。

盖张马:明永乐二年(1404),盖凌云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处,因邻张马寺,故加姓氏名盖家张马。建国后简称盖张马。

任晒村: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任全一家,其子定居于朱家河旁,因此处荒野无林,阳光直射,取名任家晒村(俗称任家庄)。民国后简称任晒村。

许晒村:明永乐三年(1405),许仁美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朱家河附近,因此处荒野无林,阳光直晒,故名许家晒村(亦称许家庄)。建国后简称许晒村。

刘晒村: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茂先一家,定居于此,因此地荒野无林,阳光直晒,故名刘家晒村,俗称北晒村。建国后简称刘晒村。

白晒村:明永乐二年(1404),白彦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处朱家河畔定居,因荒野无林,阳光直射,故以姓氏取名白家晒村(俗称南晒村)。民国时简称白晒村。

柴河沟:明永乐二年(1404).柴胡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朱家河旁建村,取名柴家河沟。建国后,简称柴河沟。

刘河沟: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志高一家,在此处朱家河旁建村,故以地形加姓氏取名刘家河沟。民国时期简称刘河沟。

马河沟:明永乐三年(1405).马世柳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朱家河旁,取村名马家河沟。建国后简称马河沟。

西苍:据传,此地原有马、丁二姓世居。明永乐三年(1405),邹良臣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名邹家屯。民国后与附近的董家屯合称邹家屯。1938年,国旺村中共党员干部赵西苍在冀县邢家庄被反动武装杀害,为纪念他,应邹家屯村民一致请求,县抗日政府改其村名为西苍。

孙家庄:此村以原居民姓氏而得名。明永乐三年(1405),崔凌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张、王、史、赵、孟、程等姓陆续迁来,孙姓虽绝,村名仍沿旧称。

郝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郝山、郝岗兄弟俩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建城村旁,从属建城村。1945年正式独立成村,名郝家庄。

建城:明永乐二年(1404),王之亮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陆续迁来常、刘、李等姓。因村方整,犹如城堡,遂名建城村,民国时期简称建城。



   南宫村名由来全部完成,均转自南宫市图书馆公众号《镇水楼飘书香》,在此深表感谢。

阅读次数(1794) | 回复数(0)
上一篇:南宫村名由来---薛吴村乡
下一篇:南宫坤平制冷 冷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