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冯全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fqjliushi@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302 篇
    回复总数:403 条
    留言总数:0 条
    日志阅读:159908 人次
    总访问数:349613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fqjliushi发表的博文
南宫村名由来--紫冢镇[2021/3/29 9:56:56|by:fqjliushi]

紫冢镇

紫冢镇位于南宫市东南部,距市区30千米。东经11536分至11545分、北纬3706分至3716分。面积8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423(2017),辖4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前紫冢村,308国道、京九铁路、衡()(芦头)公路过境。

其历史沿革为:19537月始置南宫县第五区(段芦头区)刘紫冢乡,下辖刘紫冢、房家庄、吕坡、靳紫冢、前紫冢、前高庄六个村。

19569月南宫县缩减为32个乡,将南白塔乡全部、南六方乡的后高庄、北七里口乡的西高庄并入刘紫冢乡,下辖马家屯、东沙窝、西沙窝、靳紫冢、刘紫冢、吕家坡、后高庄、前紫冢、房家庄、南白塔、前高庄、西高庄12个村。

19614月公社成立,办公地点由刘紫冢搬迁至前紫冢,遂改为前紫冢公社。19615月划归清河县,称清河县前紫冢乡,下辖南白塔、前高庄、西高庄改属清河县王门庄乡。

19621月由清河县还属南宫县。19843月改为前紫冢乡。1996年王门庄乡、张侯疃乡并入。1997年,面积84.5平方千米,人口4万。下辖东黄家窑、西黄家窑、北徐家庄、东六方、吕家坡、后紫冢、小马家屯、北六方、前紫冢、闫家庄、西沙窝、东梓冢、房家庄、后高庄、南六方、北七里口、东沙窝、南白塔、西白塔、东白塔、张侯疃、雅化庄、杨家洼、东底阁、前张稳村、后张稳村、李侯疃、吴侯疃、东付家庄、花十八庙、北赞固、枣营、东宋村、西宋村、东王门庄、西王门庄、赵家都水、东侯家都水、西侯家都水、南七里口、西高庄、杨家卷、前高庄、中七里口、王义寨、西底阁、秦家都水、贾家屯、后底阁49个行政村。2004年改为紫冢镇。


后紫冢:据传,明初村前一大土岗,岗上长满紫荆,习称紫冢。明永乐三年(1405)刘疑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岗后定居,以姓氏取名刘紫冢。清末改名后紫冢。

前紫冢:“紫冢”来历见后紫冢。明永乐三年(1405)。夏营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岗前定居,以姓氏取名夏紫冢。清末改为前紫冢。

东紫冢:“紫冢”来历见后紫冢。明永乐三年(1405),靳喜信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在岗东定居,取名靳紫冢。清末改名东紫冢。

小马家屯:此村原名狄庄,明永乐三年(1405),马贤及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马姓渐旺,遂改村名马家屯。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改为小马家屯。

南六方:明永乐三年(1405).张、田、马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此地有一地主,把土地划分为六个方块,因此附近的村庄均名“六方”,此村居南,故名南六方。

东六方:“六方”来历见南六方。明永乐三年(1405),徐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居东,取名东六方,俗称徐家六方。建国后定名东六方。

北六方:“六方”来历见南六方。明永乐三年(1405),陈天恩、刘光太、王兴甲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北六方。

阎家庄:清咸丰年间(18511861),阎巩自南宫县阎苏村(今苏村)迁来定居,以姓氏取名阎家庄。

东沙窝:明永乐三年(1405),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朱家河旁一沙窝东侧定居建村,故名东沙窝。

西沙窝:明永乐三年(1405).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朱家河旁一个沙窝西侧建村,取名西沙窝。

房家庄:据房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房有厚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房家庄。

黄家窑:据传,元代黄姓世居在于此,以烧制的砖瓦为生,故名黄家窑。明洪武四年(1371),赵成从山东高城县迁来,韩春从山东历城县迁来,村名仍用旧称。1962年分为东黄家窑和西黄家窑两个行政村。

北徐家庄:明洪武四年(1371),徐近廷从山东历城县迁此定居,取名徐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改为北徐家庄。

吕家坡:据吕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吕仲明从山东莱州府(今掖县)海振村迁来,因村西有两条自然沟,村建于高坡上,故名吕家坡

王门庄:据王氏家谱记载:此处明代前已有村庄,明初燕王扫王时,村民遇害甚多,王强逃避幸免,后返家立庄。到永乐三年(1405),王法奇从清河县迁来落户,因两家皆姓王,故名王门庄。1961年划为东王门庄和西王门庄两个行政村。

侯家都水;据侯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侯仁敬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靠近河,周围都是水,故名侯家都水。1961年划分为东侯家都水和西侯家都水两个行政村。

赵家都水:相传,刘、任、张三姓原居此地。明永乐三年(1405),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赵北皋、赵北达、赵北虎3人落居于此,因居朱家河旁,四周都是水,故名赵家都水。

秦家都水:据秦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秦克敏从山西迁此定居,因该地靠近朱家河,四周都是水,故名秦家都水。

南七里口:据传,明初村西有一条河,流向西北,在大辛庄处入漂泸河口,附近3村因距河口七里许,故以“七里口”加方位命村名。此村居南,名南七里口。

中七里口:据传,明初村西有一条河,流向西北,在大辛庄处入漂泸河口。河口名“龙须口”,又称“黑风口”,附近3个村庄均距河口七里许,故得名七里口。此村居3村之中,故名中七里口。

北七里口:明初,村西有一条河,流向西北,经大辛庄入溹泸河口,因距河口七里,附近3个村庄故以七里口加方位命村名,此村居北,名北七里口。

贾家屯:据传,此村原名韩家屯。明初燕王扫北时,村民被杀及惧而逃之者甚多,唯韩、贾二姓幸存,后贾姓人丁兴旺,改村名为贾家屯。

王义寨:据该村近年出土的白坪墓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白姓从山西榆次县牛蹄洼村迁入王义寨”。村名来历不详。

杨家卷:据传,村东北约150米处原有一村,名马家庄,后被洪水淹没。明永乐三年(1405)杨、陈、刘姓从北京密云县迁来定居,杨氏人丁兴旺,改村名杨家卷。卷,原为圈,意即村庄。

前高庄:据传,元朝时期属真定路冀州南宫县,土著居民为王张高彭四姓,原始村名称谓无从考证。永乐二年(1404)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掌管约1000户军户的武官韩士能【千户】正五品(比现在营长大一点。)带领家属亲眷和所属部队行程千里到达此地,因安顿劳乏,人员众多,遂分南,北,西三个方位进行埋锅造饭,并进行犒赏活动。休整后多数军户移民不愿再走,安营扎寨之处遂形成村庄,对外则以前,后,西之方位定名犒庄,几经演绎为高庄。清初,村域渐广,本村居南,名前高庄。

后高庄:永乐二年(1404)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掌管约1000户军户的武官韩士能【千户】正五品(比现在营长大一点。)带领家属亲眷和所属部队行程千里到达此地,因安顿劳乏,人员众多,遂分南,北,西三个方位进行埋锅造饭,并进行犒赏活动。休整后多数军户移民不愿再走,安营扎寨之处遂形成村庄,对外则以前,后,西之方位定名犒庄,几经演绎为高庄。村域渐广,本村居北,名后高庄。

西高庄:据传,永乐二年(1404)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掌管约1000户军户的武官韩士能【千户】正五品(比现在营长大一点。)带领家属亲眷和所属部队行程千里到达此地,因安顿劳乏,人员众多,遂分南,北,西三个方位进行埋锅造饭,并进行犒赏活动。休整后多数军户移民不愿再走,安营扎寨之处遂形成村庄,对外则以前,后,西之方位定名犒庄,几经演绎为高庄。清初,村域渐广,本村居西,名西高庄。

后底阁: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陈德时从北京郿邹县(密云县)石匣村迁此定居。因前边有陈家堤阁,故取名小陈家堤阁。民国年间,改为后底阁。

西底阁:据传,该村原名北臣义。明永乐二年(1404),陈氏自山西迁居至此。因定居于朱家河西岸堤下,故有“堤阁”之称。后演变为“底阁”,又为区别东邻底阁,改名西底阁。

东底阁:该村西部原有一条河,明永乐二年(1404),谢祥、谢城兄弟二人从北京密云县迁此定居,建村于河堤下,取名谢家堤阁。后“堤”改写作“底”,清末加方位改为东底阁。

张侯疃:明永乐三年(1405),张刚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不久侯立臣从侯家都水迁来落居,取村名张家侯疃(疃即村庄之意),后简称张侯疃。

吴侯疃:明永乐三年(1405),吴顺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因原有侯姓,故名吴家侯疃,后简称吴侯疃。

李侯疃:明永乐三年(1405),李、侯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以姓氏取名李家侯疃,后简称李侯疃。

花十八庙: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有18名“花子”流浪到此定居。后合修一座庙,名“花子十八庙”,村遂以庙得名。明永乐二年(1404)以后,从山西洪洞县陆续迁来张立迁一家和贡、方、史、金等姓,在此开荒种地,仍以“花子十八庙”为名。清末改为花十八庙。

南白塔:元代以前,此村多居贾姓,因村东南有一座砖塔(今遗迹尚存),故名贾塔村。据白氏家谱记载:白进忠(先祖先迁到磁州,又迁到隆庆)行仕元,官千户。元至正末,弃官入关,迁居南宫贾塔村。其孙白圭于明成化三年(1467),受兵部尚书。白圭之子白钺,于明正德三年受礼部尚书。其后裔有官至知府,御史者,并世袭百户官。明代村名为白塔村。后为区别枣强县白塔村,以此村居南,称南白塔。1961年又划分为南、东、西白塔3个行政村。

张稳村:明永乐二年(1404),张德录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后取稳居之意,命名为张稳村。196145月份间分为前、后张稳村两个村。

雅化庄: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德正一家在此落户,后其女与流民王哑叭成婚,村名俗称王哑叭庄。民国时期鄙其俗,改名雅化庄。

东宋村:据宋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宋友才兄弟2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以姓氏取名宋家村。民国末期,因繁衍户众,分为两个村,此村居东,故名东宋村。

西宋村:明永乐三年(1405),宋友才兄弟2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以姓氏取名宋家村。民国时期兄弟2人分居,各自立村,此村居西,名为西宋村。

枣营:明永乐三年(1405),李景文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清凉江北开荒种地,种植枣树,经营大枣,以此出名,故名枣营。

东付家庄:该村原名傅家庄,以傅姓世居而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重名村,加方位改称东付家庄。

北赞固:据传,该村原名“北葬姑”,亦名“南望姑”,因葬埋唐朝一位皇姑而得名。原址在今村西南2里处,明洪武三年(1370),遭洪水冲淹,村民被迫迁于今址。明建文帝时,村中一举人改村名为赞姑。后“姑”演变为“固”。为区别清河县南赞固,遂称北赞固。

杨家洼:明洪武四年(1371),杨敬从山东莱阳县迁来定居,因地势低洼,取村名杨家洼。

阅读次数(2146) | 回复数(0)
上一篇:南宫村名由来--明化镇
下一篇:南宫坤平制冷 冷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