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潘修德
  • 性别:男
  • 地区:永年南桥
  • QQ号:暂无
  • Email:15632006951@163.com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712 篇
    回复总数:2263 条
    留言总数:27 条
    日志阅读:298076 人次
    总访问数:602582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panxiude发表的博文
娘给爹剃头,难下第一刀 [2020/11/10 17:41:55|by:panxiude]

娘给爹剃头,难下第一刀



人人都要理发的,一般一个月就得理一次发。现在理发在城市里有名目繁多的理发馆、发廊,发艺,发型馆等等。就是在农村也有了剪、推、烫、染理发门市,像俺村就有四个理发馆,理发师还都是女性。都是用电动推子和剪刀,不剃头不刮脸,理个发10元钱,如果烫染那就不一样了,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理发馆装饰的很雅观,一切现在式的电气装备应有尽有,你到那里去理发,那就是一种享受,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发型照片和各样颜色的发样,年轻的青年和女士可以任意的选择头型和染发的颜色,理发师能尽量的满足顾客的要求。

但在解放前(1949年建国前)人们理发都是用剃头刀子剃,叫剃头。理发馆只有在城市有,也没有现在的理发馆漂亮。在广大农村根本没有固定的理发门面,因为剃个头才是一个馒头价,整天也不挣几个钱,有门面挣不了房租费。所以理发是流动的,有句歇后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理发师傅挑着一个挑子,一头是一个简易的坐椅,上面梆着一个高杆,挂着筻刀子硬帆布条子,(传说那是清朝时为给汉人剃头留辫子,汉人反抗,皇帝就为剃头的下了一道圣旨,说只要有人反抗,剃头的杀了人也无罪。)椅子的靠背是活动的,可仰45度角,好让顾客斜躺在上面刮脸。一头是个简易的炉子,炉子上坐一个铜盆,下面加一些锯末当燃料,把铜盆水加温后给顾客洗头用,所以是一头热。理发师傅走村赶集上会给人剃头,连个摊子也没有,就是一把剃刀走天下。就这样剃头的人也不多,大多数农民还是自己互相剃头。因为手里没钱,能省一个是一个。男孩子们怕疼不叫剃,就用剪子绞,绞的当然不齐,有人编排叫狗啃头。但谁也不笑话谁。

1947年俺爹往邢台市给商人送蒲扇时,回来时从那里买了一把笨剃头刀。厚厚的刀背,粗糙的木把,连漆也没上。就这把剃头刀,为南桥半道街的乡亲们服务了20多年。它不但在村里为乡亲们剃头,它还随着社员出工,到过岳城水库、东风渠工地,海河工地。因为乡亲们知道,这样的出工,不是半月二十天就能回来的,所以总是带着这把剃头刀一起出征。

我父亲买这把剃头刀,当然主要考虑是自己用,没想到乡亲们如此需要它。后来父亲又买了一块细磨刀石,专门磨剃头刀用,不叫磨斧头、菜刀。乡亲们借剃头刀他很高兴,总是给磨好了才叫拿走。还把蹭光了的筻刀布和磨刀石一起借走。

一次,我父亲头发长了,正是大忙季节,不好找人给剃头。就叫我母亲来剃。我们兄妹和邻家的几个小孩子围了一圈观看。但不敢吭声。这下可难住俺娘了。她连拿刀都不会,满把手握着刀子,像削东西一样没法下刀子,爹一边鼓励,一边说:“我把水烧热点,好好洗洗,头发一热就软了,刀子很快,一刀下去就能剃下一片头发。就像犁地,打开墒就好办了,挨着一刀一刀剃就行了。”

我娘说:“好像剃头还有讲究哩,僧前俗后道家拐。我从哪下刀?”

爹说:“不管哪下刀,下刀开了头就行。”娘还是犹豫着,这里试试不敢下刀,那里试试不敢下刀。真是娘转爹头前,娘转爹头后,娘转爹头左,娘转爹头右,转到哪也不敢下刀。爹说:“头发又干了,我再洗洗,洗了好剃的哩。”于是爹再把水烧热,再次烫头,头皮都烫红了。催娘剃,娘说:“要是僧前俗后,我该从你后脑勺这里下刀,可这是顶茬,更不好剃。爹说:“甭管哪儿,你下刀吧。”娘最后说:“不管你僧俗不僧俗,我还是从你眉头上下刀吧,这里是顺茬。爹说:”行行行,不剃头发又干了。”娘终于鼓起了勇气下了第一刀,这一刀下去,立马就见红了。娘说:“是不行,这样下去,剃完头,就成血人了。”爹说:“不要紧,谁剃头也得留三个五个口子的。剃吧,开头了,我也不能这样出门呀。”爹又教娘方法,叫娘用左手姆指,狠狠的推紧头皮,把头皮推展,就在大姆指下面下刀,又好剃又不会剃口子。就这样,一个头剃了一下午,终于剃完了,数了数,六个口子,爹说:“不多,再好的剃家也没有不留口子的。”爹照照镜子说:“还得馏馏,头发茬高低不齐,把高的再剃剃头就光了。”娘就照爹说的又剃了一遍。还好,这一遍一个口子也没有。

最后,娘如释重负的喘了一口气打趣的说:“我一后晌,剃了你一个难剃的圪丁头。”

自从娘给爹剃了这次头,往后爹剃头的事就由娘承包了。不但失手失误少了,还会刮脸刮胡子了。有时我们弟兄三个的头也不完全靠俺爹给剃了。

我家的那把剃头刀的刀背被磨得也越来越薄了。刀刃的钢也被用完了。那块磨刀石也被磨得中间凹下去不少,两头则高高的隆起。直到1981年南桥村有了一家理发店。我家的磨刀石和剃头刀才光荣的退了役。

标签:panxiude     阅读次数(4376) | 回复数(6)
上一篇:只有志愿者们的努力,才能让老人们吃上开心的饺子
下一篇:全家福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