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张占星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zh12zhx@126.com
  • 个人签名: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  我本农田一坷垃,  泥水滚成土掉渣。  若是辛劳勤耕种,  能长五谷能生瓜。  师荷吟  藕心入基层,  茎叶出水平。  风雨育莲子,  映日别样红。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1858 篇
    回复总数:7313 条
    留言总数:54 条
    日志阅读:1066086 人次
    总访问数:132570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zzx123发表的博文
虫吟秋思话光阴[2017/9/5 16:57:19|by:zzx123]

虫吟秋思话光阴

卜日

    月星稀,北方夜如水,蛐蛐、油蛉、纺织娘、蝈蝈等,躲在草丛、菜地、大田......甚至农户庭院的某个角落里忘我地弹拨吟唱,时而独奏,时而和鸣。哪怕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也许是它们怕辜负大好的吧!

       说到秋虫,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蝉。记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曾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诗里面所记录的时间是农历六月初三,大约也就是在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时间上也就是夏至前后,诗歌中记录的荷香、柳动、蝉鸣等,无一不是这个时节的物候,真是好一份自然观察记录,看来这些伟大的诗人首先也是一个杰出的博物学家呀。

      这就说明在南方六月初,而且是在夜里就开始听到蝉叫了。而在我们这里却不然,因为我们家乡塞外承德丰宁凤山,直到数伏白天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能听到清脆的蝉鸣。就是今年数伏(2017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十九)前高温异常,才提前一两天鸣叫。只要熟悉廿四节气的人们,就知道秋后还有一伏(10天),由此说来蝉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秋虫。不过在我们家乡刚过完伏天,蝉鸣就戛然而止了。就是有的想坚持高歌者,昼夜温差拉大,气候也逐渐使它们“感冒变成哑嗓子歌手”了。说起蝉的寿命,可谓长矣,甚至最长的竟在地下生活十六七年。只是它们在华丽转身,攀上枝头,高声鸣叫时又可谓短矣。即使在火热的夏日,在林间自由的边飞舞边歌唱,此起彼伏声浪能轰动山谷,而生命高潮,风光之短暂,也只能以天来计算。其实,生生死死,蝉本无知,只是人替蝉多愁善感而已。

    其它秋虫也是如此,它们的鸣叫,季节性也很强。过去的人们听到秋虫的吟唱,便会根据星辰、日月、节气、气候......就该主动地纺线织布,为家人操劳准备换季的衣物了。人们也把提醒敦促她们的秋虫都冠以“络纬”、促织、纺织娘......的称号。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最为主要的社会生产结构。所谓的“士农工商”阶层划分,除却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农业劳作者是农耕文明社会中的最庞大结构和最重要保障。“丰衣足食”中的:“女织”就代表“丰衣”,“男耕”就代表“足食”。

     从古老的《牛郎织女》神话,及七夕“女儿节”乞巧风俗中穿针引线,夜晚拜求织女,希望这位天庭的纺娘能将自己的心灵手巧技艺,不吝赐教给凡人一些。从侧面也反映出广大劳动妇女,纺线织布是何等重要。就连《孔雀东南飞》里描写的刘兰芝,她虽说是诗书礼乐样样精通的高门大户的妇女,但是也必须熟练掌握“女织”技艺。如:先通“织素”、“裁衣”,才学“箜篌”、“诗书”,最后高标准的强大劳动量已经达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之地步。可见古代针织女红,才是女性基本技能。不然黄梅戏《天仙配》里演绎的董永和七仙女,最著名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二人洋溢着幸福笑容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见劳动妇女,真正能顶半边天。

    现在的90后、00后......越来越不知道“衣食”是何等重要,及来之不易了。不要说过去,或解放前,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口粮无论城乡都有规定指标,生产队里的分配孩子大人各异,出门买食物除了付钱外还要给粮票;穿衣除了花钱外还得付布票、棉花票、线票等等。我们这里人们春天将棉衣拆了,将棉花套卷起来,留作冬天再用,将去掉棉花的里面布料洗净缝补后,做成夹袄、夹裤春秋继续穿;夏天再拆去一层便是单衣服。那时一般人家根本没有秋衣秋裤来更换,人们常说:“老虎下山一张皮”,就是指的这种穿法。孩子多,有的长个儿就得老二穿老大的、老三穿老二的......老大穿爸妈的。夏天男孩光着脚,穿着裤衩,光着膀子,晒得黑黑的。女孩要穿裤子、兜肚和花褂衩等。甚至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时,困难的家庭还常常为衣物发愁呢,改革开放之初,旧衣服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不像现在农户家里堆得哪都是、外面沟里、拉进坑丢的也是,连收破烂的都不要。所以吃穿不愁了,孩子们不知者不怪,我们大人应有义务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宠溺得背祖忘宗,要将勤俭的传统家风代代相传。

    秋虫还在年复一年的鸣唱,吟咏着它们的生活,它们是否也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是否不辜负前辈的厚望?我们谁能听得出?家乡的秋虫音乐会结束期,最多到秋分节气,旷野里就销声匿迹了。到霜降节气,只有幸存的一星半个蛐蛐躲进农家住宅,才偶尔鸣叫几声。更何况传统的廿四节气,以黄河流域为基准。“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是说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里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它们大都完成产卵任务,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使人为的养在笼中,置于炉旁的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从春到夏再到秋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相比一些庸庸碌碌的人活得更有意义。(1682)



                                                                  2017.9.3(农历七月十三)星期日。

标签:zzx123     阅读次数(758) | 回复数(7)
上一篇:七夕
下一篇:“报” 缘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