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0797 人次
    总访问数:5411887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我和《再剪报》的故事(26)获奖征文[2009/11/16 6:06:00|by:liuchuntai]

我与《再剪报》的情缘


                                          河北省辛集市  孙顺超


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同学在我的书桌上发现了一份《再剪报》,竟是爱不释手。她提议大家朗读上面的文章,记得那是《失去锋芒的剑》,大家仿佛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后来,书架上十多本《再剪报》合订本当作纪念品发放给大家,还有几位仁兄没有抢到,欠下“人情”,想不到,一份剪报竟有如此魅力,不由回忆起我与《再剪报》的情缘。


认识《再剪报》是从认识刘春台老师开始的。


那是2003年春节过后,棉委会第一次举办会员组长研讨班。在河间市国欣农研会的培训楼里,聚集了来自好几个省市的一百多名会员组长。刘春台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他在吴桥创办服务站的经过和取得的经验。当时,只知道他是省科委的退休干部,是农研会的驻会顾问。人们都亲切的称他“刘总”。


记得那天是整个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日——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村庄里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是农民们对新一年丰收富庶的祈求。在我的心里,也萌生了在家乡创为服务站的想法。研讨班归来,我把几天来在国欣农研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一篇考察报告,呈送给当时我所供职的镇领导参考,同时也寄一份给棉委会秘书处。


一天早晨,我意外地接到了刘总的电话。说《吴桥会员通讯》要转载我的这篇报道,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于是,几天后我收到了《吴桥会员通讯》和《再剪报》。从此,成为这份小报的忠实读者,至今五年有余。


当时,由于工作关系,我的办公室里有十多种报纸。大多是各级党报和行业报刊,版面和内容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素喜读书看报的我对这份八开两版的复印小报爱不释手,视为“私家珍藏”。一篇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在这方寸之地相映成趣,清新隽永的散文使人如沐春风;知识性短文令人眼界大开;而域外箴言又在启迪心智,短小的幽默小品使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不禁莞尔一笑……


2003年冬季,我如愿的创办了辛集服务站,工作上增加了和刘总接触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刘总从石家庄回河间,专程到辛集服务站给会员讲课。那是一个多雨的夏季,大雨滂沱之夜,我陪刘总住在一家乡野小店。屋外狂风暴雨,屋内我与刘总促膝谈心到深夜,然后抵足而眠。那一夜,与刘总谈了很多,对这位大家所敬仰的知识老人增添了几分了解、几分敬仰。


后来,在农研会,见到刘总编辑《再剪报》的工作场面。感觉刘总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再剪报》登载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他精挑细选,再三权衡。即便是文章连接处的一则幽默、几句隽语,也是匠心独具,或使人捧腹,或使人掩卷深思,真正达到了“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境界。


我不知道《再剪报》的读者有多少,但几年来看到了几位资深报人纷纷撰文盛赞《再剪报》办得好。我想,国家正规出版机构的老总,对一份企业内部的剪报如此赞誉有加,绝不是随意地吹捧,而是这份报纸确实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刘总是一位知识面宽的学者,虽古稀之年,但依然孜孜不倦的学习。为办好《再剪报》,不断征求意见。记得前几年有人提过意见,说《再剪报》属企业内部资料,不必用笔写出文章出处,可保持版面整洁。当时,作为读者的我还不大以为然,认为表明出处是对原出版物的尊重。但刘总采纳了意见,后来的版面果然清新了许多。《再剪报》出到了100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份“彩报”,那竟是刘总亲自一笔一划描出来的。几百份报纸,要耗费多少心血!


好像从2004年开始,刘总开始辑印《再剪报》和《会员通讯》的合订本。每次合订本出来,我都要买回几十本。或收钱或不收钱地“贩卖”给我的会员组长。有的组长还特意多要几本,作为对高产会员的奖励。


如今,《再剪报》即将迎来她的第三百期,刘总虚心向我们后生晚辈征求意见。本以舞文弄墨为生的我这几年忙于生计,渐渐懒于动笔,几乎要蜕变为那柄失去锋芒的剑。是刘总这位老师、长者,适时地给我鼓励和鞭策;是《再剪报》不断给我精神营养和前进的动力。


愿敬爱的刘总健康长寿!愿《再剪报》越办越好!20088月)

阅读次数(241) | 回复数(1)
上一篇:棉价上涨空间不大,惜售风险增加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