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刘春台
  • 性别:暂无
  • 地区:暂无
  • QQ号:暂无
  • Email:gxzy@sina.com.cn
  • 个人签名: 暂无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664 篇
    回复总数:22457 条
    留言总数:213 条
    日志阅读:4672772 人次
    总访问数:5414758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uchuntai发表的博文
助农修棉的“修棉车”[2018/5/30 6:30:02|by:liuchuntai]

                                    助农修棉的“修棉车”              刘春台

    初夏,在河北东光、吴桥棉田,常看见农民坐在“修棉车”上,不急不躁地做着修棉作业,修完一段,用脚轻轻一蹬,小车向前移动几步,再修下一段,小车后面有靠背椅,坐着很舒适。这是从集市上买到的专用“修棉车”,20元一个。重约2、3公斤。一般车身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好拿好放好用。盛行于东光南部及与之接壤的吴桥北部。在东光县龙王李乡大郑村,是每个植棉户家中的必备必用之物。

    据大郑村植棉骨干郑福元介绍,这种小车因经济实用,坚固耐用,很受农民欢迎,轮子和骨架都是铁制的,出了毛病,焊一焊就行了。还没有用坏报废的。

    河北省东光县是黑龙港流域的老棉区,鼎盛时期全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地植棉,勤劳智慧的东光棉农,在种植模式、栽培技术、机具改进、管棉窍门等方面创造发明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经验,全县地域间呈现多样化,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河北黑龙港流域植棉之大全。我下乡从群众中学到的很多植棉知识、经验、技能、窍门等,很多是东光棉农教给我的。

    老棉区农民,历来有去掉棉株下部叶枝(又称疯杈、油条等)的传统,经过近代植棉户的反复实践比较,这一习俗在东光一带保持下来。他们认为,去掉下部叶枝,是一种主动举措,好处很多,一是减少养分消耗,将营养集中供给果枝上生殖器官的发育,利于棉铃整齐一致,避免晚熟;二是可使棉田下部通风透光,有利于减轻烂铃和棉田郁闭;三是等于给棉田做一次早期全面深入的“体检”,利于早发现问题,甚至顺手解决问题。例如,拔去和棉株紧挨的大草,拔除弱小苗、双株苗,发现被地老虎截断的棉株,并顺势挖出隐藏在穴内的幼虫,发现盲蝽蟓初发踪迹,了解发生源头,为重点喷药地点提供依据等。所以,棉农都很重视这次修棉。

    但由于这时棉株尚矮,要求弯腰或蹲着干活,对部分劳力就勉为其难了。十五、六年前,我在吴桥不止一次看到,有的妇女爬在地上进行修棉,有的则把板凳带到地里搬搬挪挪。

    现在商家出售的“修棉车”发明人是谁?是怎样演化的?已无从考究了。据郑福元回忆,早先,他见过农民自制的木轮车,转动不灵活,笨重不好使,后来有人改成铁轮,又加装了轴承,就有了“修棉车”的雏形。很可能是使用者和制作者反复互动不断完善的产物,还很可能制作者就是农民中的能工巧匠,而且不止一位。因为各地用的“修棉车”虽相似,但并不完全雷同。这种“修棉车”还可用于棉花间苗和定苗作业。

    这些无名劳动群众的集体发明创造,应用至今,使广大植棉者受益,在植棉发展史上做出很大贡献。理应受到表彰和赞扬,并应载入史册,流传于世。(下附的“修棉车”照片由郑福元提供,“修棉者”的照片由笔者于2014年6月21日在大郑村棉田拍摄)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标签:liuchuntai     阅读次数(530) | 回复数(6)
上一篇:短语思考(六十四)管住自己的嘴
下一篇:短语思考(173)把待人处世提升到高境界 刘春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