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名片
  • 姓名:李志辉
  • 性别:男
  • 地区:暂无
  • QQ号:71016862
  • Email:lizhihui_112@163.com
  • 个人签名: 边种地边写作,种我想种的,写我想写的。
最近谁来看过我
博客统计
    日志总数:43 篇
    回复总数:16 条
    留言总数:2 条
    日志阅读:11636 人次
    总访问数:46889 人次
写博文首页 >> 查看lizhihui112发表的博文
老屋情结[2009/5/2 10:32:00|by:zhuiyun]

老屋情结


我住的老屋,现在健在的老人,没有人能说出她的建筑时间了。耄耋老人们都说,从他们记事起,那房子就已经在了,每当说到此,都会同时带一种似乎是羡慕或是赞许的表情,最后无一例外地啧啧后,说上一句:当初这院落啊!可不一般啊……


然而,当初毕竟是当初,如今老屋的陈旧和破落,却成了妻子和孩子们的心病。尽管我历数着这老屋的诸多好处:设计合理,冬暖夏凉,但引来的总是他们的反感。一个旧字,便是非拆不可的理由,况且她并没有文物价值。这理由,我无法反驳,只能看着这见证先人勤劳节俭持家有方的老房子,最后在我的手上消失了。尽管紧接着就是一座新的现代化的民居的落成,但心中对老屋的怜惜,却一时怎么也挥抹不去。


老屋的建筑时间应该是民国初年,是祖父的父亲修建的。老辈人的勤奋和简朴是出了名的,全靠平时的积攒,修建了这个颇具北方特色的四合院,北方五间称为正房,或上房,四根明柱,架着四根合抱粗的房梁,分隔开满堂红的窗棂窗户,是寓意福寿的各种花纹;墙面青砖到底,挑灰灌浆,八尺九的柱头,到现在仍不觉的低矮。东西厢房各三间,南面是青石脊的门楼。不过这样的全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面貌全非了。


老屋之所以让人觉得不平凡,主要是她经历了特殊时期中一些特殊的事件。上世纪三十年代,冀中闹“老抢儿”(当地土话:土匪),老屋因为墙高院深,几百善良百姓曾躲在这里免遭涂炭;七七事变后,发动群众的八路军,把这老屋又曾成了临时办公地点,山区下来的小八路曾惊呼:什么时候我能在这里住一辈子?老屋里,因为住了八路,也造就了一个真正的八路军战士,爷爷穿上八路的衣服,至死没在回来;解放了,老屋成了新政府的村公所和社里的粮库,一直到成立生产队,又一直到一个愣后生人上房要拆砖为生产队打砖井时,一辈子贤淑出了名的奶奶发了火:你要想是想要你奶奶(奶奶的婆婆)命,你敢拆一块砖试试,她儿子打鬼子至今死活还没个音信,你小兔崽子的胆子也忒大了!兔崽子被吓住了,老房子又保住了几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整个村里没有几家砖房,更多的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低矮土坯房。所以这样的老屋,还是让人多少有些嫉妒的。


三年自然灾害后,村里人口急剧增长,家里添丁增口后,住房成了除吃饱饭后最紧迫的问题。大概从那时起,第一轮的集体批宅基地的运动开始了,几年后,村子的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当时建房子,人们因陋就简,脱土坯打里子,外面罩上少量自家烧的砖,三间房落成,土坯围个院墙,就是一个院落。这样就能给儿子娶上一门媳妇。这也是当父母一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奶奶看着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分家是在所难免的。老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被肢解了。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守寡的奶奶是没有能力再建这样一个院落的,只能让两个儿子把老房子一分为二,大伯分了东西厢房,父亲分到了正房。院子归父亲,大伯拆了厢房,在村外另建新房子;从此,这个完整的四合院便不复存在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人们的口头禅。看来新的东西总比旧的诱惑要大一些!从积极的意义说,喜新厌旧是一种自我更新的本能,也是时代前进的动力,但从一种情绪上讲,喜新厌旧,却也凸现出人性中的残酷和浅薄,往深处去想:便是一种无奈!这也许就是人性本身的矛盾。


因此,我才有了这老屋的情结,尽管陈旧,但依然怜惜!


这种矛盾的心理,我非特例。想想这个社会,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一方面在为日新月异而雀跃,但一方面又为传统的丢失而疾呼。保护和破坏几乎是同步!人在面对陈旧时,对它是不屑的,但知道这种陈旧将伴随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人又是伤感的!因为那里曾有自己的过去,我们丢弃的,不仅是陈旧的过去,其实,我们也在丢弃着过去的自己!


新的,终有一天还会变成旧的,重要的是,她是否还会让人同样的怀恋呢?


 


 

阅读次数(587) | 回复数(2)
上一篇:五一节?广告日?
下一篇:你看看,这叫什么事啊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