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送福 微博 网站首页
首页 农民博客 农民图片 农民视频 农民问答 农民超市 农民论坛 农民招聘 农民微博 农福频道 农评频道
头条 网罗 图话 监督 关注 话题 种植 养殖 农资 行情 加工 农法 情感 两性 劳动 顾问 说理 历史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新闻频道 >> 炕头悦读 >> 说话说理 >> 浏览文章
农民搜索

论“送礼”与“收礼”(下)

时间:2017年07月0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作者:夏荷秋菊

  对于“送礼”与“收礼”有些人是颇有托词,颇有理由,颇有议论的:
  (1)有人说,送礼与收礼日益猖獗是社会环境所致,现实社会谁当百姓   都挨不过送礼,谁当官都挨不过收礼,这是为“民”之道、为“官”之道。
  (2)古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为官不打送礼人”。前者是说,当你举起手要打有错的对方时,对方已经在向你陪着笑脸认错了,这时候你就不忍心,也不好意思再去打人家了。后者是说,送礼是好,收礼是好,多多益善,岂有回绝的道理,岂有不知好歹的道理?有的人你不送,他还索要呢,送上门来的礼还有不收之礼?送礼人要面子,收礼人要面子,都有面子。
  (3)送礼的人来头大,掌握主动权。可以让收礼的人得福,也可以让收礼的人得祸,可以让你好,也可以让你坏。收了没事儿,不收倒有事,不收有危险,收了得平安。
  (4)大家都在送、收,你不送、不收,完全孤立不入流,岂不成了怪物,不合人情、社情、世情。
  (5)许多人认为,送礼正常,不送礼不正常,收礼正常,不收礼不正常。收礼可办成事,不收礼办不成事,送礼能办成事,不送礼办不成事。
  (6)还有人说,不会送礼的人是呆子,不会收礼的人也是傻子。为了当机灵鬼,只有送。为了当聪明人,只是收。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一切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听似很有道理,也很无奈,实则都是给送礼与收礼发护照,开绿灯,为其找借口,编理由,修台阶。或者说是为其开脱责任,开脱罪责。
  翻开历史,看看那一个个传世的清官廉吏的事迹,这些言论说辞就会不攻自破、一钱不值,成为一派胡言。
  孙叔敖“循吏”第一:孙叔敖虽贵为楚国宰相,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过世后,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吏”第一。
  季文子论妾马:季文子在鲁国执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的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的粗穿的差,而我却给妾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光添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乐喜(春秋时宋国的卿)不受玉:有一次,宋国有人获得一块美玉,处于对乐喜的尊敬,拿来献给乐喜。乐喜谢而不受。献玉者以为乐喜不相信是宝玉,便说:“已请治玉的行家做过鉴定,确是稀世美玉。”乐喜淡然一笑说:“我以不贪婪的品行为宝,你是以美玉为宝。我若接受了你的宝玉,咱们双方就都失去了最可宝贵的东西。”
  郑子产与金水河:公元前522年,执政26年的郑国名相子产逝世,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称  为金水河。
  羊续、悬鱼太守:东汉羊续任南阳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鲜鱼,便送他两条大鲤鱼,羊续婉言辞谢。府丞把鱼往案上一搁,转身就走。于是羊续把那府丞送来的鱼高悬于官衙中,以示拒贿。
  汤斌 、俸银八两: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永不加赋”是他的理念,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在京城,人称汤斌为“羊裘尚书”,因为冬天上朝时汤尚书总是外披一件羊皮袄。
  刘宠、一钱太守:汉代会稽太守刘宠,在任时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朝廷调他进京任职,路过山阴时,有几位百姓拦住其车驾,一定要送他百钱表示感谢,刘宠只得选了一个钱作为纪念。从此“—钱太守”的绰号便在民间传开。
  张伯行、悬檄督抚:清代江苏督抚张伯行,做官清正廉洁。他任督抚时,常有亲朋故旧携礼来见。为杜绝送礼者,他便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当地百姓称他为“悬檄督抚”。
  李汰、黄金难换心:明朝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录者送来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求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事后,李汰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
  在贪官层见叠出的大清朝,有大贪官和珅,也同样同时出了一代廉吏王杰。一个贪得无厌,一个两袖清风,一个大肆收礼,一个一尘不染......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大相径庭的两种人......
  清代状元王杰,陕西韩城人,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以直道立身,被誉为人瑞。他与和珅同殿列朝数十年,最终作为主审把和珅送上断头台。
  王杰在朝40余年,成为当朝“宰相”。他居住的“宰相府”,据历史记载,只不过是一般士大夫的府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不说,还是自己出钱所盖,价值纹银仅750两,家庭摆设也很简陋。在家饮食,粗茶便饭。他常告诉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
  王杰平时因私事出门,从不带警卫随从,更没有前呼后拥的派头,甚至也不坐轿,只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个仆人,穿着与老百姓无异。这个当朝宰相,偶尔在街头闻避道声,即肃立道旁,说:“县令,也是我的父母官。”
  王杰曾多次被差遣到各省主持乡试,或作学政,还频繁地充当会试考官,这些炙手可热的职务,可以决定天下学子命运,稍微做点手脚就是捞钱的大好机会,可他绝不接受任何钱财礼物,被人劝,则正色道:“今若受馈,何为官?”这个倔强的老头,更不给子孙进身仕途提供任何方便。有史记载,王杰有个儿子,写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曾过问,他只说:犬子不才。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当时担任陕西巡抚的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厉的不近人情。知子莫若父,儿子太过豪爽,而且贪杯,进官场恐怕后患无穷。王杰经常教育子孙说:“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喧耀于人。”
  王杰侧身庙堂,正是和珅权倾当朝的时代。王杰从不巴结他,且与他分席而坐,同室不同语,不买和珅的账,且嗤之以鼻。和珅恨他,几度在乾隆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但乾隆深知王杰的人品和操守,和珅见陷害不成,只得改变计划,拉拢王杰。一天在朝房等候陛见,王杰坐在一个角落里搓手自暖,和珅走过来搭讪说:“状元宰相,您的手若柔荑,真好!”王杰冷冷的回答:“手是好,但不会捞钱,有什么好?”这一句话,便让和珅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乾隆逝世,嘉庆立即抓了和珅,让王杰主审。仅过了10天,嘉庆帝就宣布王杰主审和珅得出的20条大罪,下旨抄家。王杰审理后,依法判决和珅斩刑。嘉庆帝“犹以和珅尝任首辅”的缘故,将斩刑改为全其尸的投环自缢。
  据《清史稿》记载,嘉庆皇帝对王杰礼遇有加。王杰辞京还乡之日,所携之物,仅几十箱书而已。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盛赞王杰的做人和为官。王杰去世后,嘉庆赐金2000两归葬,并评谕云:“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祠联云:“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对于“送礼”与“收礼”这种糖衣裹着的炮弹,红妆素裹的温柔杀手,不是谁都喜欢,谁都接受,谁都无奈,谁都信服,谁都招架不住,谁都吃那一套的。像南朝大臣顾协先生就有一套独到的抵御送礼的高招办法,不随乡俗按公道。富有个性,富于色彩,令人钦佩,令人叫绝。如果为官者都能如顾协这般,谁送礼就用棍子打谁,那谁还敢送礼?谁还肯收礼?整个官场、社会、整个世界、地球岂非正气一片,春光一派吗?
  《梁书-列传》记载:顾协、吴郡(今苏州)人,南朝时官居县令、郡守、中书通事等职。顾协十九岁考取功名跻身官场,任扬州议曹从事。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他,立志修身操守、廉洁从政,绝不贪占,深得府衙同僚好评。顾协年幼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里。顾协担任廷尉正时,冬天衣被单薄,寺卿蔡法度对人说:“我想把身上的短袄脱下来给顾协,又怕他从此穿衣吃饭都觉得不自在。”因他深知顾协清严不苟,实怕遭斥责自讨没趣,始终未敢开口。
  梁武帝执政后,提升顾协当了中书通事舍人,这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官职,参与商讨朝廷机密,为皇帝起草诏令。亲友故旧得悉后,纷纷携礼谒见,顾协均不为所动,辞谢不纳。有一位弟子开始在他手下做事,知道他为人廉洁,不敢厚贿他,只送了二千钱,顾协大怒,打了弟子20棍,从此以后,凡在他手下做事的人都不敢再送礼给他。
  顾协年轻时打算娶舅舅的女儿为妻,尚未成婚顾协的母亲就去世了,守丧期满之后就不再婚娶。直到60多岁,这个女子也没有另嫁他人,顾协被感动,坚守情义娶了她。
  顾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并行于世。顾协73岁卒。
  有写家把顾协的“棍打送礼人”的感人史料写成了精彩的故事流传于世:顾协官升安都县令后,把全县积案卷宗全搬了出来,逐一审阅。县衙的人私下说:“惊堂木一响、雪花银万两,县太爷升堂审案,就要发财喽!”顾协审理的第一个积案,是一个叫武同的皮毛作坊掌柜,状告县衙差役蔡法度。蔡法度原是一个地痞,巧取豪夺霸占了武同的作坊,后来花钱活动,进了县衙做差役,武同多次投告,蔡法度贿赂县令久拖不审,案子便被压了下来。新任县太爷要审案,蔡法度有些惊慌,又一想.只要金钱铺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心又安了下来。他听说顾协为官清廉,没敢直接送银子,先拿一件上好的貂皮长袍试探,顾协一见皮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太贵重了,一定很值钱!”蔡法度满脸虚伪:“是小人作坊做的,不值钱,十个钱一件。”顾协故作惊讶:“十个钱?本官一个月的俸银能买一百件?”其实这件皮袍两千钱也不止。第二天,顾协升堂,把皮袍摆在官案上:“蔡法度,你说此皮袍十个钱一件?”蔡法度不知何意,疑惑地点点头。顾协说:“本官豁出半年俸禄,给你一万钱,买一千件,发给全县六十岁以上的老者。”蔡法度闻听,如同五雷轰顶,莫说一千件,他连十件也拿不出来,只好抱回皮袍,乖乖地把作坊还给了武同。不到三个月,安都县积案审理完毕,犯人该放的放,该判的判,充军、流放的全部执行,县衙的监房空无犯人。安都县秩序、治安空前稳定。再说武同重掌了作坊,对顾协心存感激,一天,他带着二十两银子来到顾协家,恰赶顾协不在,便与顾协的母亲寒暄几句,放下银子离去。顾协归来得知银子是武同送的,怒气冲冲地拎着来到县衙,命令衙役马上把武同抓来!身着铐锁的武同被牵来,顾协把银子摔在他面前:“你莫不是要断送我半世清名!”武同闻听急忙叩头认罪,顾协断喝“你送钱玷污本官,罪不可赦,判你一两银子买一棍子,来人、重打二十大棍!”顾协棍打送礼人的消息传开,从此门前绝于馈遗。
  这些群英荟萃,光明正大的清官廉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的清官廉吏的代表人物。他们一不送礼,二不收礼。正派为人,勤勉为事,廉洁为官,为历史和后人树立了典范。正是这些星月般闪耀的清官廉吏撑起和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和中国人民的心灵。他们也会永远撑起和照亮着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天空和人民的心灵。
(作者:夏荷秋菊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论“送礼”与“收礼”(下)]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贴子
最新博文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280627996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233189910
Copyright 2013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