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蔚联手献爱心

农民互联网蔚县工作站站长:袁玉光

农民互联网蔚县频道热线:13473340882

蔚县新闻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蔚县频道 >> 蔚县人物 >> 浏览文章

立志弥坚报春晖——记蔚县常宁乡司街村支书唐立清

时间:2015年10月20日信息来源:蔚县频道

  

    在太行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有一位带领全村致富、拥有资产逾千万元的企业家。当组织和乡亲们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打拼近20年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在这个债台高筑的村里当起了支书。当家乡发展缺乏资金的时候,他倾囊所有,为村里垫资达四百多万;当困难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为乡亲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温暖……他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常宁乡司街村党支部书记唐立清。

    一、排万阻志如山毅,不当老板当村官

    “从小我就有一个心愿,有朝一日能和乡亲们一起创业、一起致富。只要能改变司街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有再大的阻力、再大的困难,我也要站出来承担。”

    常宁乡司街村是一个260户、793人的小村庄,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村里没有任何企业,集体经济更是空白。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唐立清,自幼家境贫寒。谈到当年的穷,这位44岁高大魁梧的汉子竟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村里破烂不堪的面貌,父老乡亲生活的艰辛,想买2分钱一根冰棍的孩子们被掏不出钱的父母打得哭哭啼啼,这一幕幕至今在唐立清脑海里仍是苦涩的记忆。也正是从那时起,唐立清许下了一个心愿,他立志要带头致富,有朝一日能和乡亲们一起创业,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979年,农民出身的唐立清,从贫穷的家庭走上了司街村团支部书记的岗位,并在那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年初,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唐立清放弃成为公务员的机会,大胆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常宁乡贸易货栈。当时的常宁货栈14间土房几乎空荡,库房里四处灰尘,多半门锁都已生锈。凭着精明的头脑,靠着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从经营农副产品的小本生意抓起,起早贪黑,四处找市场、跑销路,货栈生意很快就见到了效益。

    就在这个时期,全国农业生产结构大规模调整,杏扁产业在各地不断发展壮大。唐立清敏锐地意识到,常宁乡杏扁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己的货栈如果也围绕杏扁做文章,那将带来更大的收益。从此,他开始涉足杏扁产业,几年间,先后13次北上承德平泉学习杏扁加工技术、赶赴北京怀柔联系购买加工设备,28次南下浙江、广东、海南等地联系销路,披星戴月,辗转奔劳……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唐立清杏扁加工企业的日益壮大,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登门造访,订单纷沓涌至。到2005年,他的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员工200多人,年销售杏扁仁、核2500吨,营业额1800多万元,纯利润100多万元,创利税20多万元,成为蔚县东部拥有固定资产最多,发展规模最大,创利税最高的杏扁经销龙头企业,他也把如日中天的货栈正式更名为常宁乡杏扁经销总公司。

    与唐立清红红火火的事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司街村的贫穷依旧。每当回乡探亲,唐立清一进村子心就凉了半截:村里还是几十年前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走不出门;集市仍旧设在路边,交通堵塞出车祸是常有的事;小伙子们说个媳妇都难,谁家的闺女都不愿嫁到这个出了名的穷地方。唐立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可乡亲们十几年的生活竟没有丝毫起色,这让唐立清寝食难安。

    穷,不怕,可怕的是看不到摆脱贫穷的希望。当全村700多名乡亲逐渐把希望的目光投到了唐立清身上的时候,求贤若渴的常宁乡党委、政府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2005年10月,常宁乡党委书记路国云找到了唐立清,希望他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的党员和乡亲们都盼着你回村干些事啊!”得知这一消息,妻子坚决反对:“村里那个烂摊子你能撑起来?咱家这么大的生意你就不管了!” 亲戚朋友也来纷纷劝阻:“立清啊,你现在正是创业的高峰,好好开公司吧,回到村里做的都是得罪人多、讨好人少的事呀!”

    唐立清彷徨了。一边是资产千万的生意,一边是负债十多万的烫手山芋;一边是百般阻拦的亲人,一边是700多名穷困潦倒的乡亲。如何抉择,让这位率直果敢的汉子也开始犹豫了,可当他再一次走在破烂的村道,看着危旧的土坯房和乡亲们渴求的眼神,唐立清再也坐不住了,出于一名党员的强烈责任,他毅然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只要能改变司街贫困落后的面貌,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有再大的阻力、再大的困难,我也要站出来承担。”

    2005年11月,司街村举行支部大会,从那时起,企业家唐立清成了一名村官,他也有了个新称呼——唐支书。

    二、带富忙情比金坚,倾囊垫资百万元

    “现在我有一个计划,让司街各行并举,百业齐发,争取在三年内使85%的村民用上电话,50%以上的人用上电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把司街打造成‘蔚州第一村’。”

    唐立清走马上任了。那时司街村党支部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组织生活会多年没有召开过,党员们也好几年没有缴纳过党费,“两室”全部的办公家当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凳,因交不起电费已经停电一年多,电话也早在两年前办理了拆机。唐立清心思凝重起来,他二话没说,从自己腰包掏出钱,接通了电路,重新安上了电话,买来了办公用的桌椅,紧接着就组织召开全村党员大会。

    2006年11月16日,唐立清上任后的第一次全村党员大会。全村29名党员到会的不到三分之一,会议在村69岁的老党员李永的一句“发不发言都一样,咱村的发展没希望”中草草结束。

    党员会不欢而散,唐立清没有抱怨,而是到党员家中做工作,逐户征求村民意见。他自己拿出10万元和村干部一起慰问了38户特困户。春节前夕,他出资2万元在全村张灯结彩,请了剧团在村里唱大戏,让村民们着实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大年。当唐立清第二次召集党员会的时候,29名党员全都到了,而且还来了20多个村民代表。那段时间,他一口气组织召开了17次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大会,分别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农业种植大户、个体工商户、运输户等9个类别的村民代表召开了有关全村发展的征求意见会。从少数人参加到人人积极参加,从不发言到抢着谈想法,会议一次比一次成功。为了参加深夜11点多的村支部班子项目研究会议,支部副书记谢俊坡不顾家属阻拦,趁妻子入睡后,越墙跑到了村支部。

    2006年3月27日,司街村大会议室屋里屋外群情激昂,在这次全村发展规划大会上,唐立清向村民正式宣布并承诺了未来五年司街村要完成的发展规划和千亩荒滩开发、商贸小区新建、修筑防洪堤坝、新村委会建设、旧村路面硬化等五大致富项目,并当着全村的老少拍了胸脯:“穷并不可怕,只要有吃苦的精神,我们就能由穷变富,过上好日子,司街的一切困难也都能过去,我一定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唐立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搞建设,必须要有经济作支撑。当时的司街村一穷二白,还背负着14万元的债务,唐立清就从自家拿出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面对司街村一直以来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唐立清决定先从道路硬化、市场改造入手。2006年5月,他从家里拿出25万元,将村里最难行走的1500米长、5米宽的村主街道进行了水泥混凝土硬化,结束了过去的晴天过车尘土飞,雨天行走两脚泥的历史。为了改变多年来司街以街代市的现象,唐立清在征得乡领导的同意后,开始着手抓常宁商贸小区的开发工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光工程征地拆迁就涉及三个村44户村民的自身利益,有的村民有畏难情绪,唐立清就深入到一些农户家中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作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得知村征地拆迁工作小组三次都没有做通村民郝在民的思想工作时,唐立清晚上11点冒雨前往郝家,苦口婆心,两天两夜才做通了工作。集贸市场建设期间,唐立清几乎每天深夜一两点才回家,35万元的工程投资款也是他个人通过多方渠道筹集来的。

    司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下雨跑水肥,天旱大减产,村里土地不少,但大多都是乱石丛生的荒滩荒地。唐立清认为,要想增加农民收入,荒滩也是有文章可做的。他决定从村东沙河的荒滩地干起,开始实施“千亩荒滩开发”。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从县林业局、水土保持局请来了技术人员搞测量、做勘察,利用个人关系雇来了20多台推土机开始打埂造田,垫土固沙。仅一个月时间,就垫土方2281万立方米,完成了千亩荒滩的围拢造田一期工程。工程实施中,唐立清白天上工地、晚上绘图纸,饿了就啃袋方便面,困了就躺在田间地头打个盹,连续一个多月与一线工作人员一起劳动。村民们无不为之感动,就连过去专挑村班子毛病、从不关心村务的72岁村民李泽也主动要求要为村里义务看工地。

    2006年10月,司街村集贸市场正式投入使用,三里五村都来这里做买卖,交易量和成交额比原来增加了10倍多。千亩荒滩开发工程的完工,使沙石遍布的荒滩变成了整饬一新的良田,村里人均耕地一下子增加了3亩。去年年底唐立清又为村里引进了地毯加工项目,解决了近200人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50多万元,司街村的人均年收入由05年的408元增长到了3000多元,乡亲们也实实在在看见了发家致富的希望。而唐立清上任这一年来,为村里搞五大工程已经前前后后共垫资130多万元,光贷款的利息自己每年就得支付10多万元。用村中一些老人的话说:“立清,你要把咱司街700多口人都养活上呀?”唐立清的回答是:“不。如今的付出是为了以后不付出。我只是用自己的付出为乡亲们打下脱贫的坚实基础,让全村乡亲靠产业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目标,唐立清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与天津胶毯厂、天津宏婷玩具厂的合作已达成意向协议,两个加工项目在村落户后可解决1000人就业问题,预计每年创收800万元;占地60亩的股份制蔬菜保鲜库项目已完成可行性调查,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周边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优势,成为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两名大学生,实现全村养鸡、养猪的规模化,到2010年,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把司街打造成“蔚州第一村”……

    三、济贫困心似柳柔,绘就蓝图践誓言

    “将来我们的司街一定能成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像桃花源那样。”

    许多认识唐立清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作为资产千万元的私营企业家,他没有秘书,没有司机,简单的办公室里赫然醒目地挂着“立公心、树公德、做公仆”的大幅标语;他的企业成了乡亲们的钱柜子,自己却没有从村里领过一分钱工资、补助;村里谁家婚丧嫁娶、孩子上学缺钱,只要向他开口准保不空手;乡亲们接亲、送病人,打个电话他的小轿车就成了“公共车”。他就是凭着全心全意为乡亲们谋利益的一片真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司街村地形偏低,遇到大雨天气和山洪爆发就有水灾危险,近二十年来,司街村大大小小遭水灾数次。这个事关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让唐立清放心不下。去年,他个人垫资18万元对3000米河道进行疏通治理。为使工程在雨季前完工,他日夜坚守在工地。每天给他送饭的老母亲又心疼、又埋怨,责怪地说“你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还忙成这样”。2006年7月,3000多米的防洪坝工程顺利完工。

    乡亲们文化生活贫乏,唐立清就垫资6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过去烟火缭绕的地方,如今变成了村民们文化健身的好去处。他还为常宁乡建起了邮电代办所,并坚持每年垫资5000多元,解决了全乡群众邮寄、通信的困难。今年,他又垫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村“两室”、幼儿园和敬老院。

    2006年春季的一个晚上,得知村民田步高患重病的消息,唐立清急坏了,他知道田步高家中没人手,手头也不宽裕。生命攸关之时,他连夜开车送田步高到市附属医院进行诊治,挂号、找医生、陪床,一整夜也没有合眼,还贴了3000元钱的医药费。后来唐立清又3次陪田步高到市里看病,每次都是自己掏钱。

    老党员段春枝家境贫寒,两个孩子又都有病,唐立清主动与她结成帮扶对子,经常送去白面大米。2006年春季,唐立清又拿出2000元给段春枝作为启动资金,指导其种植错季香瓜10亩,在唐立清的帮助下,段春枝种植的香瓜当年就喜获丰收,年收入上万元。几年来,他资助6名贫困儿童上学,供养6个“三无”户生活,与8名贫困党员结成扶贫对子,长期送温饱钱到38个特困户……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男人敬烟,女人倒茶,小孩围在身边叔叔伯伯叫个不停,乡亲们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唐立清动人的故事。

    2006年,供不应求的杏扁系列产品市场给唐立清的杏扁经销总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他的公司规模依旧,经营范围丝毫没有拓展,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司街村的发展上,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了司街村的父老乡亲。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唐立清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今年年初,身心劳累的他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市251医院,医生让他住院静养一段时间,他一听,说什么也不答应,“村里千亩荒滩治理到了关键时期,上烟苗,打机井,地毯厂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我怎么放心得下。”两天后,唐立清办理了出院手续,急匆匆回到了司街,进工厂、下田地,又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工作。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立清的辛苦没有白费,司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到欣慰,村头墙根下不见了以往三个一堆五个一伙晒太阳、闲聊天的人们,人人有活干,个个创事业,贫困离这个忙碌的村庄已日渐日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党支部是一面旗。全村开大会,喇叭一响,20分钟以内每户1人肯定到场。村民说:“村上所有大事支部都要跟大家商量。一听到唐书记讲话,我们心都是热的。”

    春去夏来耕种忙,走在平阔的田地中,穿过整洁的街巷,唐立清又与乡亲们筹划起了明天的蓝图:多发展几个党员,扩大“党员志愿者协会”的规模;将千亩荒滩治理工程持续搞下去,把具备了机械化耕作条件的土地交给农户,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企业,把尽量多的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让家家户户动起来,让每个乡亲富起来,把司街村建设成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唐立清的话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友爱,互帮互助,让司街成为像桃花源一样村子,那就是我的心愿。”
  作者: 王龙海 赵小宝


(作者:王龙海 赵小宝 编辑:yuxian)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立志弥坚报春晖——记蔚县常宁乡司街村支书唐立清]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农民互联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河北·惠农文化传播(石家庄)有限公司  办公QQ:78396900 中国农民博客QQ群:213551375 业务电话:18849417744
Copyright 2003-2016 nongmi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17983号 本网法律顾问:河北三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