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1848

查看

0

回复
主题:“文史稿”必须写下去 [收藏主题] 本贴被认定为精华  
文字虫 当前离线

932

主题

171

广播

3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七年级

用户积分:20001050 分
登录次数:592 次
注册时间:2015/1/31
最后登录:2024/4/20
文字虫 发表于:2021/9/12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文史稿”必须写下去



        所谓“文史稿”,就是有关文化和历史的文稿,现在一般特指书写历史的文章。

       对于“文史”,新中国建立后,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很重视。尤其是政协,从国家到县,一般设有“文史”专门部门,大部分政协,办有“文史”刊物,编辑、出版“文史资料”的丛书,还有的地方,建有“文史”。全国政协建立有文史专员室”,1961年至2003年,先后聘任了3860岁以上老人为文史专员

点击查看原图

       开展文史工作,是离不开“文史稿”的。“文史稿”,是文史工作的必须和重中之重。

       “文史稿”必须继续写下去。



“文史稿”的提出

       “文史稿”提出于1959年4月29日。当日,周恩来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当天下午,全国政协举行茶话会,招待380多位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

周恩来在茶话会上讲话 “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戊戌以来是中国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在座的都经历过四个朝代:清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很值得收集。”“从最落后的到最先进的都要记载下来。”“全国政协要开常委会,成立工作组,其中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

   随后,成立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聘请了文史专员建立了专员室。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与历史学者、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范文澜(右二)等交谈

点击查看原图


       周恩来总理还提出,“文史稿”要撰写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三亲”的具体要求。

   全国政协编辑出版文史资料成果丰硕目前,已经编辑出版《文史资料选辑》170辑,还编辑、出版《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6卷专题史料系列丛书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制品等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文史稿”的作用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并且,一定要仍然继续写下去的“文史稿”,功在当前,利于千秋。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成语曰:“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若鉴史、用史,必先学史、知史、懂史。而史,就是人们不断挖掘和书写出来的“文史稿”。

   记载历史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文史稿”,能够“使后人知道老根子,这样就不会割断历史。”也就是说,历史,要依靠“文史稿”来记载。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代一代人,生生不息,下代人必须记住、传承上代人的历史。而历史除去口口相传外,更主要的是依靠“文史稿”。

       传承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传承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外乎口传、书籍、戏曲等文艺作品等等,而“文史稿”,是一切作品之本、之基。

       留住乡愁。我们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多大年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现居住什么地方,均不忘乡愁。

       若记住乡愁,除去长辈口传和个人记忆外,最全面、最准确、最生动的,就是“文史稿”。

       资政教化。“文史稿”,记载的有面上的有点上的、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经验有教训、有落后的先进的,是”和“教化”的活教材。同时,还能起到“补志书”的作用。



“文史稿”的现状

       作者近20多年来,痴心于写“文史稿”,对于“文史稿”写作的现状比较清楚。

       作者少。据作者了解,目前写“文史稿”的作者,与写小说、散文、诗歌等的比较起来,是很少的。如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经常写“文史稿”的,不过三五人,不太经常、但也写的不足10人。整个衡水市经常写的,也就10来人。

       认识欠。作者感觉到,对“文史稿”的认识,除去政协文史科外,无论党政领导,还是文字工作者,均有些欠缺。有的认为“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写些死人,没意思”;有的认为“写过去事,距主媒体较疏、与今节拍较异、同青年人较远等等。甚至,有人说什么“‘文史稿’,不是文学作品。回忆录登不了大雅之堂”,等等。

       阵地缺。据作者观察,目前,“文史稿”的发表阵地很少,除去各级政协的期刊、丛书外,电视台、报纸、刊物、网站,很少发表此类文章。河北某市的晚报,前几年曾经辟有“人文”专版,后来停了。

       以上现状,直接影响了“文史稿”的撰写、传播和作用的发挥。



“文史稿”的今后

       “文史稿”,能够留史、续德、资政、育人等,必须引起重视,排除种种障碍,多采写、多传播、多流传。

       一要强意识。各级党政领导及文字工作者、广大老年同志,都要增强对“文史稿”重要作用的认识,积极、主动地鼓励、参与其中。写“文史稿”,就是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二要抢资料。抢救文史资料,迫切而艰难费力,刻不容缓。“文史稿”,基本是写50年以前的事情,要“亲历、亲见、亲闻”,而“亲历、亲见”,需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但是,能够头脑清楚地回忆50年前事情的人越来越少。已故人物后代记不清、记不准和不知道的前辈事情的颇多。作者在写“文史稿”时,就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1.本人早已故,后人说不清;2.正想去找,突然去世;3.找了一次,再想找,过世离去;4.人虽然在,身体原因,难谈东西。

       因此说,抢救文史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和死神赛跑。

       三要抓队伍。“文史稿”,需要写作队伍。队伍有两支:一是文字工作者。领导要鼓励、扶持他们。文字工作者要自觉主动去挖掘文史资料,撰写历史文化。二是,老年人,尤其是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知识分子,要力所不及地把历史写出来,或者忆出来提供给文字工作者。

       四要辟阵地。建议各个媒体,开辟文史”专栏、专版。

        据作者了解,《老年日报》的《往事悠悠》专版、《燕赵老年报》的《忆往昔》专版、河北省《衡水日报.晨刊》的《今读老照片》专栏、《可爱老人网》的《文史漫谈》专栏、河北省《农民互联网》的《史海钩沉》专栏等等,受众度都是比较大的,关注、点赞也是比较多的,对传播“文史稿”,起到很好作用。

       媒体的传播,受众度、可信度、感人度等等,都是其他途径难以比拟的了的。所以,“辟专栏、专版”,无疑会对加重“文史”的宣传、无疑会引起读者和观众的重视、无疑会对“文史稿”的写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进作用。

 分享到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