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通
    

账号  

密码  

您当前位置:农民互联网 >> 农民论坛 >> 茶余饭后 >> 灌水杂志 >> 查看帖子

2689

查看

0

回复
主题:运河夜话(一) [收藏主题]  
woainongmin 当前离线

7

主题

12

广播

2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学前班

用户积分:7 分
登录次数:14 次
注册时间:2013/3/28
最后登录:2013/5/31
woainongmin 发表于:2013/3/29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运河夜话之一


一条减水河,一条通衢大道

栾城,自古就有“形胜之邑”的美称。从春秋时的栾书封邑于此,至今已历经2600余年。岁月匆匆,日光荏苒,现在的栾城更是以崭新的容颜展现于世人面前。但是,千载风雨的变迁,也在古栾大地留下了些许斑斑点点的遗迹。透过这些沧桑,今人乃至后人们会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那段被先辈们血和汗水浸透的艰辛!

今天夜话的题目是《一条减水河,一条通衢大道》,一条河流怎么和一条通衢大道相连起来?这条河,没有名字,它是为减少水势而新开的河,人们就把它叫做了“减水河”;这个声名显赫的大道也没有名字,过往的老白姓就给它了起了个名字“获鹿道”。

带着这个疑问,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吧。

减水河 今安在?

说起“减水河”,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但要说起“冶河”这条河,懂一点栾城历史的可就耳熟能详了,冶河是县志的记载,咱老百姓民间习惯还是把“冶河”叫做运粮河。“冶河,在县北二十里,上流由获鹿县羊市西北距获鹿七十里。南下五里至水河舖……由羊市南至水河乃冶之支流也,即元人所谓运粮渠,今人所谓运粮河也。”运粮河就是宋、金、元三个朝代为了减少滹沱河给正定府带来的连年洪涝灾害,而沿着原有的太白渠古道而开辟的一条河道。关于运粮河,咱们还将专门讲她的故事。今天先不讲她,单说这减水河。

其实,减水河就是“冶河”的一个支流。元史有曰:“宁晋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犯,经栾城、赵州坏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正定之患……”这就是栾城县志对减水河的记载。但减水河到底开在哪里,却成了一个谜。明代知县赵文魁《冶河考》一文中“其开处即今水河舖也……又疑舖名水河之义,乃居人因减水河所在,消一“减”字以便呼云。按照赵知县的说法,当时元代修的减水河应该在今天的冶河村一带,我们栾城方言称冶河村为水河村,就是因为减水河在此。清代曾参加编修同治版栾城县志的文人张德,曾在《冶河源委考》一文中考证“今羊市村南下之河,乃元人议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所开减水河也。但当时冶河东流,不得言东岸,圣母堂又在减水河北,则堂东东字,和东岸东字,疑为南字之讹。”

对以上考证,我持有诸多疑点。元人所谓于“县北”,“圣母堂东”,那么县北是何处?“圣母堂”又是何处庙宇?一则疑问是,如果选址在冶河舖,那么为何不直书冶河舖,冶河舖已在唐宋时期成为栾城北域的一个重镇,知名度也是相当高的。再者,圣母堂是哪个庙宇?在与皇上上书中,能够提到的寺庙名字,必定是非常有名的,但遍查县志记载,冶河舖乃至当时佛寺盛行的乏马村、北寺上村,均无圣母堂的记载。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寻找减水河。这样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即便“未及复废”总该有一些点滴的遗迹可循,或者民间流传吧,根据几个月来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明清两则论证实则谬矣。其实,元代所开的减水河,并不远在县城二十里之遥的冶河舖,而就在距离县城八里的岗头村。岗头村内的东西大街就是当年的减水河河道。之所以有此论断,有下列论据可做佐证。

考证一:元人指的圣庙堂就是建于县城外的泰山圣母庙《康熙版栾城县志》记载“泰山圣母庙,一在南郭外,一在北郭外”。古时候内为城,外为郭,所以这两做圣母庙都建于城郭之外,杨衔重修泰山圣母祠碑碑文中这样的记载,“郭南半里,地开一隅,旧有泰山圣母之祠,枕官路之如弦……近车马而无喧步虚流,耳入笙歌而不难”这是说杨衔重修的是南郭外官路一旁的圣母祠,这是当时的官路就是指栾城的古皇道,这条古皇道从正定入境,经冶河、县城、南向赵州。当时的北郭外的圣母庙也一定为民众所敬仰。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论,沿着古皇道县城附近,只有董保堡(即今北十里铺和岗头一带)比较繁华了。根据文中记载北郭外的圣庙庙建于此附近是比较合理的。

考证二:所开减水河,那减出来的水,总得有个去处呀。这个去处就是古太白渠和城郎河。其实,运粮河的前身还有一个名字叫太白渠,当时太白渠是从县北入境,在今冶河附近流向东南,其水域绵延近南客村、河庄一带,再向东流向城郎河入衡水界。这是汉永平帝十年开凿的人工渠,我们今人已无法看到了。我县城东城郎村就是因为建在城郎河边而得名的。据岗头村、河庄村老人们讲,在1956年、1963年栾城两次洪水中,运粮河水暴涨,河水水逾过岸堤,在南客村南,一直流向河庄等地然后向东南流去。这也证明这一带地势确实低洼,为古太白渠的遗址所在。河庄往西半里就是今天的岗头村,岗头村西就是运粮河。

基于此,当时的政府人员才决定在北十里铺岗头一带,开凿一条减水河,缓解运粮河河道的压力,从而缓解北部滹沱河对正定县城的压力呀!

考证三:现在,岗头村村内有一条大街,东连河庄村和栾段公路,向西连接太行大街,位置十分冲要。这条街,村民们习惯称之为东西大街。沿着这条东西大街,一直向西,过了该村的水塔之后,就看到街两侧的地势明显高于街面。再往西走,两侧地势更加高峻,出村之后,这条路,就成为了一条两侧高中间低的“道沟”。道沟一直通向村西运粮河,然后继续通向西,延绵至北十里铺村。这条道沟就是当年的减水河遗址。就是现在,这条沟依然存在,深约两三米,宽五六米。在与运粮河交汇处,形成一个巨大的豁口。据岗头村老人们回忆,很早以前这条道沟就存在的,曾经是流过水,村东,村西各建有一座桥。后来没水之后,因为比较宽阔,后来就成为了一条东西要道。当时城东疙瘩头、城郎等村、城北的郄马、段干等村,要去省城办事,或者到获鹿、井陉县都要沿着这条大街、道沟一路走去,经过岗头村西的小官道或者北十里铺村附近的古御道,然后奔向四面八方。县志记载的“获鹿道”就是这条大道。

考证四:据岗头村郭氏家谱记载,岗头村郭氏自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从山西朔州马邑县奉旨迁移至栾城岗头村。而岗头村郭氏家族的祖坟现在就在这条获鹿道的旁边,即今北十里铺村东现在太行大街所在的位置。这就证明,在明初,这条河道就已经存在了,郭氏祖坟距离岗头村村民居住地两三华里。如果没有这条大道,郭氏后人根本不可能去凿开一道长达几里高达几米的土地,然后是宽约二三十米的运粮河岸堤,而把祖坟安于村西之地的。

以上四点,足以证明,元人所谓开凿的减水河就是现在岗头村的东西大街,也就是现在默默无闻但当时确是车水马龙的一条贯穿全县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分享到
 我们是农民 我们是朋友 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梦 愿洒热血写春秋
  支持(0) | 反对(1)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nongmin.com.cn 2013版
农民互联网 © 2006-2012 版权所有